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复试分数线如下:
一、学术学位
1、学科门类:哲学[01],总成绩要求:360。
2、学科门类:经济学[02],总成绩要求:375。
3、学科门类:法学[03],总成绩要求:365。
4、学科门类:教育学[04],总成绩要求:351。
5、学科门类:文学[05],总成绩要求:367。
6、学科门类:历史学[06],总成绩要求:345。
7、学科门类:理学[07],总成绩要求:300。
8、学科门类:工学[08],总成绩要求:310。
9、学科门类:医学[10],总成绩要求:375。
10、学科门类:管理学[12],总成绩要求:375。
11、学科门类:艺术学[13],总成绩要求:361。
二、专业学位
1、专业学位类别:金融[0251]财政金融学院,总成绩要求:401。
2、专业学位类别:金融[0251]国际学院,总成绩要求:397。
3、专业学位类别:应用统计[0252],总成绩要求:380。
4、专业学位类别:税务[0253],总成绩要求:410。
5、专业学位类别:国际商务[0254],总成绩要求:380。
6、专业学位类别:保险[0255],总成绩要求:419。
7、专业学位类别:资产评估[0256],总成绩要求:395。
8、专业学位类别:法律(非法学) [035101],总成绩要求:370。
9、专业学位类别:法律(法学) [035102],总成绩要求:365。
10、专业学位类别:社会工作[0352],总成绩要求:375。
11、专业学位类别:汉语国际教育[0453],总成绩要求:365。
12、专业学位类别:应用心理[0454]适用国家A类分数线。
13、专业学位类别:翻译[0551],总成绩要求:370。
14、专业学位类别:新闻与传播[0552],总成绩要求:370。
15、专业学位类别:文物 与博物馆[0651],总成绩要求:345。
16、专业学位类别:电子信息[0854],总成绩要求:310。
17、专业学位类别:农业[0951],总成绩要求:320。
18、专业学位类别:工商管理[1251]适用国家A类分数线。
19、专业学位类别:公共管理[1252],总成绩要求:185。(通过提前批选拔的考生,适用国家A类分数线)
20、专业学位类别:会计[1253],总成绩要求:248。(通过提前批选拔的考生,适用国家A类分数线)
21、专业学位类别:图书情报[1255],总成绩要求:195。
2、专业学位类别:艺术[1351],总成绩要求:361。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要求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录取分数线如下: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考研分数线:360分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分数线:375分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分数线:365分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考研分数线:351分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考研分数线:367分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考研分数线:345分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理学考研分数线:300分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工学考研分数线:310分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医学考研分数线:375分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考研分数线:375分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考研分数线:361分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财政金融学院)考研分数线:401分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国际学院)考研分数线:397分
相关变化:
农业由去年的300分上涨至今年的320分,涨幅达到20分,艺术无论学硕还是专硕上涨16分,新闻与传播、历史学均在去年的基础上上涨15分。
图书情报专业今年遭遇滑铁卢,由去年的245分下降至今年的195分,降幅达到50分之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去年该专业的分数线过高,导致今年考生不敢扎堆报考或者大胆尝试,选择比较保守,才出现如此情况,工学、文物与博物馆的复试基本线均下降20分,医学、翻译复试基本线均下降15分。
目前具体院系分数线还没有具体公布,依照金融经济领域复试基本线看,院系分数线只高不低,400分以上的高分学霸扎堆,堪比神仙打架,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国内顶尖高校之一,毕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就业前景都是非常之好、国内顶尖。
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的考生不仅要求总分很高,而且单科分数也很苛刻,比较可惜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并没有东南大学针对高分考生的优惠政策,比如初试总分超过复试线20分及以上,单科可以适当降低分数。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分数线为657分。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诞生于195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之初,其前身马列主义教研室、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研室以及其后开设的马列主义研究班和研究生班作为新中国哲学教学与研究的“工作母机”,为全国高校哲学系和科研院所培养了诸多杰出人才。
经过60多年来的执着探索,人大哲学产生了很多影响社会进程和学术发展的思想成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60多年来,人大哲学学者编写了诸多影响深远的哲学教材,主持了诸多解读学术经典与阐释时代主题的哲学课题,发挥了思想的先导作用。作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和首批哲学一级学科授权点,人大哲学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在夯实学科基础的同时,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文化传承,不断谋求哲学教学与研究创新。
力图打破学科壁垒,既彰显哲学专业特色,又努力推动哲学与多学科协同发展。扎根中国大地从事教学与研究,在学术高地上“本于思”“造于道”,是人大哲学学者自觉承当的学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