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会计准则基本是受托责任观的体现,而受托责任观所强调的是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势是更加注重决策有用观。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上的表现就是更加注重相关性,最新的国际会计准则也已经把相关性表述为如实反映了。关联方认定差异我国:“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凡是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都是关联方,都应进行披露。合并会计准则的差异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处理。合并方在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占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购买法进行处理,按公允价值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只允许使用购买法。中国会计准则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发生的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发生的合并费用计入企业合并成本。国际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中支付的费用直接归属于合并成本。合并会计准则的差异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中国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国际会计准则中主体必须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判定是否已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在最后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只有在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才能转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但已确认的商誉减值损失在随后期间不得转回。政府补助准则差异国际准则范围广,包含了政府援助,中国准则不包括政府援助。我国会计准则仅规范政府补助,将其与所有者投入相区别。与IAS20中政府援助的概念更接近。IAS20范围广,不排除政府的投资行为。两者对于政府补助的认识不一致。中国准则中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国际准则中有两种方法:一是将补助列做递延收益,并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的确认为收益。二是确定资产账面价值时将补助扣除,并通过减少折旧费的方法,在应折旧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将补助确认为收益。
你好,两者在会计处理方面上的10项主要差异,包括:固定资产采购计价、借款费用资本化、非货币性交易、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商誉、研究与开发费用、开办费、资产类政府补助、债务重组、所得税。1、固定资产购进计价:根据中国的标准,固定资产一般按其历史成本或净值计价。折旧方法的变更视为会计政策变更。国际标准规定,固定资产计价应考虑公允价值的影响,包括资产重估和折现的影响。折旧方法的变更视为会计估计变更。2、借款费用资本化:按照中国标准,购建固定资产专项贷款发生的借款费用,在满足资本化条件时予以资本化,直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资本化金额=贷款利息+辅助费用和汇兑差额。国际标准规定,用于建设资产的一般借款,符合条件的,可以资本化。资本化金额=所有专项借款费用-临时投资收益。3、非货币交易:根据中国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收到的资产,按照转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税费入账。国际会计准则区分类似和非类似资产互换,规定从非货币性交易中收到的类似资产,按照交出的资产价值加上相关税费入账,不同类型资产交换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收回的资产价值,损益=转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出资产的公允价值。4、短期投资:中国标准规定,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仅将跌价损失计入损益。国际准则规定,短期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市场价格和成本的损益变动计入损益。5、长期投资商誉:中国标准规定,股权投资按投资成本计价,债权投资按成本计价,债权计入资本公积。国际标准规定持有至到期的债务证券投资,按照取得的可辨认可折旧/摊销资产的加权平均剩余寿命按成本摊销。如果负商誉超过FV,超出部分立即确认为收入。拓展资料:一:什么是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账目核算、会计报告的一套文件,它的目的在于把会计处理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使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之间的会计结果的比较成为可能。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