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管风险提示

feion1992024-07-25  1

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再根据资产组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账面价值。

进行资产账面价值的抵减时,应当作为各单项资产的减值损失处理,计入当期损益。抵减后的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以下三者之中的最高者: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后的净额,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零。

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商誉减值准备

扩展资料

在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如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下列方法处理:

1、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与相关账面价值相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

2、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部分)与其可收回金额,如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产减值测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随着2018年财报披露期的悄然而至,商誉这个“雷区”随时有引爆的可能。1月4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官网披露的《企业会计准则动态(2018年第9期)》提到,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相较于商誉减值,商誉摊销能够更好地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因为商誉摊销能够更加及时、恰当地反映商誉的消耗过程。若商誉减值改为摊销,意味着上市公司商誉以逐步摊销的形式替代一次性归零,这极大减轻了公司业绩波动的风险,并降低商誉“爆雷”的可能性。然而根据四大人士的介绍,目前只是出于讨论阶段,真正落地应该还很远,对2018年的公司业绩不会产生任何影响。A股商誉规模在2018年站上了历史最高位。Wind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第三季度,沪深两市全体上市公司的商誉共计达到1.45万亿元,为A股历史上首度突破1.4万亿元;而在2014年-2017年,这一数据分别是3331亿元、6542亿元、1.05万亿元、1.3万亿元。商誉的膨胀源自近年来近乎疯狂的高溢价并购。一些公司热衷于“画大饼”,以高于自身利润数倍的代价收购资产,并豪言对赌业绩增长,盲目乐观致使账面形成巨额商誉。而天价商誉犹如定时炸弹,一旦业绩变脸,商誉大幅减值之后必然引起股价滑坡。界面新闻整理发现,2018年12月,合计有4家上市公司公告了商誉减值准备。智慧能源(600869.SH)和江南化工(002226.SZ)分别公布了拟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情况,而常铝股份(002160.SZ)和焦点科技(002315.SZ)在2018年报业绩预告中表明了商誉减值迹象。智慧能源公告,对公司2012年至2017年收购的安徽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圣达电气有限公司等7个事项所形成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合计金额为1.35亿元。计提后,公司商誉由19.26亿元降至17.91亿元。智慧能源曾叫“远东电缆”。2014年-2017年,公司先后斥巨资跨界并购,以此进入新能源产业的各个条线,包括锂电池、智慧机场等。由于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公司的营业收入仍倚赖“老本行”电缆业务,并购而来的新能源业务板块贡献平平,还带来了商誉减值的风险。商誉减值的主要原因在于收购方无法实现业绩承诺;商誉占总资产比重越大,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对业绩造成的冲击就越大。界面新闻整理了在2018年报业绩预告中提到公司可能面临商誉减值的个股,其中约有81%的个股业绩表现不佳,被标记为“略减”、“首亏”、“续亏”、“预减”或“不确定”。可以预见,这些个股中将产生2018年财报商誉“爆雷”的重灾区。超万亿商誉也引起监管层的重视。早在去年11月,证监会就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强调,上市公司必须定期或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与商誉减值相关的所有关键信息。

财务大洗澡后,股价下跌。【拓展资料】上市公司把对业绩有负面影响的所有因素全都做最坏准备,并将所有潜在亏损风险点全部一次性引爆,说白了,这就是“财务大洗澡”,洗干净之后,未来上市公司就可轻装上阵,盈利就比较容易一些,甚至可通过转回此前过度计提的各项损失、自动提供盈利来源。资产减值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进行财务大洗澡的重要手段。资产减值项目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所有的非货币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商誉等)以及货币资产中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款项等都要考虑,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利用商誉减值、应收款项、存货跌价准备等调节利润。比如,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2018年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商誉减值》,其中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作出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应定期或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并重点关注特定减值迹象,要合理将商誉分摊至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但商誉减值测试等操作还是存在一定主观性,很难精确,这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留下了空间,有的上市公司在业绩较差年份,索性一次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准备。上市公司财务大洗澡行为,使得财务报告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各年的实际经营成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市公司某年财务大洗澡,业绩突然极惨,但其实此前几年就可能处于亏损状态之中,只是该计提的没有计提,暂时掩盖了亏损。之所以如此操作,有的是为了规避此前连续亏损的退市红线,有的是为了配合二级市场主力的股价炒作,财务大洗澡之后,就为未来几年公司股价炒作营造相对平稳的环境和空间。要遏制上市公司财务大洗澡行为:首先,强化会计准则的刚性和确定性。目前会计准则为企业资产减值赋予了相当大的自主权,这是形成一次性大额计提的重要原因。比如目前商誉采用减值测试方法,由于其中主观判断空间过大,不少时候甚至连监管部门也很难出手干预,有部分人士建议应该重新引入摊销法,但也有人对此反对,不过目前商誉减值测试方法存在重大缺陷或漏洞,这应是多方共识,即便不废除也必须对其进行重大改革,要尽量减少其中的主观性,增强其确定性和刚性。同时,对其他资产减值,也要减少企业操作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要在事前适度引入交易所、第三方会计师等外部约束机制,不能任由企业随意一次性大额计提并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定期报告。其次,强化监管执法。财务大洗澡出格,就可能成为财务造假,监管部门可事后对上市公司的相关会计处理,排查是否存在违法违规或违反会计准则,在有充分证据条件下,可以认定为财务造假,并有针对性予以有效打击。其三,设立一次性巨亏的退市红线。投资者一般都设立投资止损机制,这是防止亏损无底洞的必要风险防范举措,同理,A股市场可把每家上市公司视为一个投资品种,建立类似止损机制。可规定,若上市公司单个年度亏损幅度达到其上一期净资产的50%,即须强制退市,不能任由此类上市公司在市场继续圈占资源,成为永远也填不满的亏损黑洞;对此类上市公司尽快采用割肉机制,清除出场,这样也可部分程度遏制上市公司一次性财务大洗澡的念头。

首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并与相关账面价值相比较,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部分)与其可收回金额,如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94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