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科目详细解释

feion1992024-07-25  0

1、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又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2、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原材料”等科目。

3、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科目,如“应收账款”科目按债务人名称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收账款具体对象。

4、会计科目可以按照多种标准进行分类,按会计要素对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是其基本分类之一。自1993年7月1日起执行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计六大类。

5、为了便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实行会计电算化,还应在对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为每个会计科目编一个固定的号码,这些号码称为会计科目编号,简称科目编号。科目编号能清楚地表示会计科目所属的类别及其在类别中的位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管理要求也有不同。

为了全面、系统、分类地核算与监督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各项损益的增减变动,就有必要按照各项会计对象分别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加以科学归类,是进行分类核算与监督的一种方法。

会计科目的设置可以把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分门别类地归集起来,使之一目了然,以便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向有关方面提供一系列具体分类核算指标,满足一制定。

1、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的基础;

2、会计科目是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

3、会计科目为成本核算及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

4、会计科目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

扩展资料: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准备。

二、本科目可按被投资单位进行明细核算。

三、资产负债表日,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四、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长期应收款”科目核算如下: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款项和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应收款项。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承租人或购货单位(接受劳务单位)等进行明细核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就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它是以客观存在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为基础、根据核算和管理的需要设置。即根据会计核算的需要,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地分类,每一类确定一个合适的名称,这些就是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定义:

为了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就有必要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和经济管理要求进行科学的分类;

并事先确定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规定其核算内容。这种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称为会计科目。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其归属的会计要素分类:

(1)资产类科目:按资产的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科目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科目。

(2)负债类科目:按负债的偿还期限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科目和反映长期负债的科目。

(3)共同类科目:共同类科目的特点是需要从其期末余额所在方向界定其性质。

(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按权益的形成和性质可分为反映资本的科目和反映留存收益的科目。

(5)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劳务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

(6)损益类科目:分为收入性科目和费用支出性科目。收入性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科目。

费用支出性科目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费用”等科目。

2、按其核算信息详略程度分类: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会计科目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分类。

(1)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所做的总括分类,它提供总括性的核算指标,如“固定资产”、“原材料”、“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所作的更为详细的分类,它能提供更为详细、具体的核算指标,如“应收账款”总分类科目下按照具体单位名称分设的明细科目,具体反映应向该单位收取的货款金额。

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在二级科目下分设三级科目、四级科目等进行会计核算,每往下设置一级都是对上一级科目的进一步分类。

3、按其经济用途分类

经济用途指的是会计科目能够提供什么经济指标。会计科目按照经济用途可以分为

(1)盘存类科目;(2)结算类科目;(3)跨期摊配类科目;(4)资本类科目;(5)调整类科目;(6)集合分配类科目;(7)成本计算类科目;(8)损益计算类科目;(9)财务成果类科目。

扩展资料:

1、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1)全面性原则

会计科目作为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科目的设置应能保证对各会计要素做全面地反映,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企业应当参照会计制度中的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会计科目,但其设置的会计科目不得违反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在不影响统一会计核算要求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报表的前提下,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3)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必须满足对内对外各方面的需要,而设置会计科目必须服务于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与财务报告的编制相协调,相关联。

(4)清晰性原则

会计科目作为对会计要素分类核算的项目,要求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

同时,企业对每个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也必须做到界限明确,既要避免不同会计科目所反映的内容重叠的现象,也要防止全部会计科目未能涵盖企业某些经济内容的现象。

(5)简要实用原则

在合法性的基础上,企业应当根据组织形式、所处行业、经营内容、业务种类等自身特点,设置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设置应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突出重点,对不重要的信息进行合并或删减。要尽量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理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科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933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