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思考[日期:2008-09-29] 来源: 作者:张彩兰 [字体:大 中 小]完善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思考[日期:2008-09-29] 来源: 作者:张彩兰 [字体:大 中 小]摘 要:文章对我国中央银行 会计 标准现状进行了论述, 分析 了 目前 存在的 问题 ,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措施建议。关键词:中央银行 会计标准 存在问题 措施建议随着世界 经济 金融 一体化和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日益加强,各国中央银行的会计标准也趋于真实、公允地反映各国中央银行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而我国中央银行由于担负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责,其财务会计实行的是独立的财务预算制度,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加入WTO后,人民银行对外公开会计信息的要求,因此,完善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势在必行。一、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现状1.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准则。2001年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国家其他有关 法律 、法规和财政、金融政策成为指导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同时,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工作经过20多年的 发展 ,建立了较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 中国 人民银行会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管理试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基本建设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等,法律、法规以及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对于加强金融管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反映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中央银行也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会计、财务准则。(1)我国中央银行财务工作准则。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行“统一领导、预算管理、分级核算、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遵循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人民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全部由国家所有,未经财政部批准,不得变动;各项资产中再贷款、再贴现应根据国家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发放和操作,外汇储备的经营必须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各项负债均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发行债券按债券面值计价,发行债券发生的各种费用,计入当期业务支出;各项财务收入的确认按人民银行收到各项收入后计入相应账户;所有支出全部纳入财务支出核算,财务支出一律按规定的核算 内容 据实列支,不得预提虚列;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应由人民银行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报财政部批准后下发实施;人民银行全行利润等于各项收入减去各项支出,全行利润按财政部批准的比例提取总准备金后,净利润由总行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净亏损首先由历年提取的总准备金弥补,不足弥补的部分由中央财政拨补。人民银行的财务决算报告年度终了后按规定期限上报上级行和财政部派出机构。每年总行在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报送财政部会计报表。中国人民银行的财务收支、会计事务接受国务院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审计和监督。(2)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准则。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因此,我国中央银行收入和费用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核算,即收入已经收到,费用已经发生后才进行核算;有价证券按照 历史 成本计价,不采用重估价值;固定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待每年固定资产清理核实时,按其实际价值计价;再贷款按照历史成本计价,不采用重估价值,其应收未收利息纳入表外核算。2.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情况。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应当于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后的三个月内,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相关的财务会计报表,并编制年度报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而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只是定期在互联网上公布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外汇储备等部分数据,还不能真正公开中央银行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3.我国中央银行资产管理现状。《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中央银行的资产主要是再贷款、外汇储备资产、专项贷款、固定资产等。各类资产实行不同的管理原则。金融机构再贷款实行“限额控制、周转使用、规定用途、设立台账”的管理原则。限额控制是指中国人民银行逐级下达再贷款限额,并以此控制再贷款总量。周转使用是指再贷款的限额不规定期限,可跨年度周转使用。规定用途是指再贷款不得挪作其他用途。设立台账是指发放再贷款的中央银行分支机构应以放款单位建立再贷款台账,明细管理。贷款限额控制指再贷款限额实行指令性管理,调增、调减再贷款限额均以贷款限额通知书方式下达。下级行任何时点上的再贷款余额均不得超过上级行下达的再贷款限额。逾期的再贷款,自逾期之日起按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对金融机构逾期贷款利率计收利息。固定资产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固定资产的产权属于总行。总行制定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汇总全行的固定资产情况。各级行负责对本级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上级行按规定的权限对下级行固定资产的处置进行审批和监督。固定资产管理的 内容 包括:固定资产的分类和计价;固定资产的购建和调拨;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清查;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已经入帐的固定资产价值,除发生下列情况,不得任意变动:根据国家规定对固定资产重新估价;增加补充设备的改良装置;将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拆除;根据实际价值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发现原记固定资产价值的错误;已出售职工住宅的价值,按国家有关房改政策的统一规定进行价值调整。二、我国中央银行 会计 工作存在的 问题1.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不能坚持审慎性原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审慎概念的定义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估计、做出判断时应有的一定程度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入,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遵循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对各类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计价未能采用现行计价法。2.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集中化、 网络 化程度还不高。虽然,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已实现了核算单位由县级到地市级的集中,但是,会计核算集中程度还不是很高,还未实现核算单位由地市级到省级的集中、以及省级到总行的集中;同时,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核算 电子 化程度还不高,借记业务还处于手工阶段、相当一部分机构的同城票据交换业务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不能实现会计核算的电子化、网络化。3.我国中央银行资产管理存在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管理不够 科学 等问题。(1)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较高。我国不良资产中主要是金银贷款、再贷款等,而形成不良资产原因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施宏观 经济 调控的需要,对区域性 金融 机构、特殊 企业 实施特殊政策。(2)我国基层中央银行资产管理不够科学。一是再贷款结构混杂,既有正常的贷款,又有沉淀的资金,不能真实地反映人民银行的贷款质量。二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差距较大,不能真实的反映中央银行的固定资产。表现有二方面。一是1994年财务制度改革后,人民银行的固定资产不再提折旧,帐面固定资产价值高于实际价值;二是固定资产报废速度慢,特别是电子设备的报废速度慢。三、完善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的措施1.改革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标准,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借鉴国外中央银行会计准则,采用谨慎性原则,真实、公允地反映中央银行经营成果。2.加强我国中央银行资产管理,有效防范资产风险。一是要认真核实我国中央银行的各类资产,模清底数。对已经损失的再贷款要制定核销标准。对已经损失或不属于中央银行的各类资产,要详细说明理由,上报到总行,由总行统一处置。在资产核实过程中涉及责任人的,要落实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二是要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将我国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实施科学分类,划分正常、关注、不良贷款三类标准,对已经损失或收回无望的再贷款、专项贷款,在核实后实施不同的管理和 方法 。三是要对中央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要求金融机构或特定企业提供抵押或担保。贷款的方式包括保证、抵押和质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损失。3.加快我国中央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机制,逐步实现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化和程序化。一是加快 现代 化支付系统建设进程,实现会计核算的集中化、网络化;二是加快中央银行内部审计力度,对季度、年度的业务和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聘请合格的审计师执行,逐步向 社会 公布会计信息。
在投资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央妈的各种政策,比如:央行开展8000亿MLF操作、央行继续深化LPR改革、货币政策保持三个不变、逆回购、降准……等等。是不是听得一脸蒙圈?这些政策是利好还是利空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央妈最常用的各种货币政策。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央妈是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影响市场的呢?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说简单点,就是为了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若供给大于需求,即市场上钱太多,这样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各种资产价格也上涨,若供给小于需求,可能会导致一定的通缩,最终陷入通缩螺旋,经济也就发展不起来。央妈会根据当前经济运行情况,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例如调整利率、调整准备金率等,以求达到经济平稳、物价稳定。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二、常见货币政策工具1、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有两种:再贴现和再贷款。再贴现:是央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这里大家要弄清楚什么是贴现。银行会发行一些票据供持票人暂时周转,这些票据到期后,持票人将票据交给开出这张票据的银行,银行就会支付相应金额的现金——这就是承兑。而银行票据在没有到期的时候,持票人非常需要现金,于是就拿着票据去其他银行,要求兑现现金,其他银行知道这是出票银行的票据,出票银行为票据担保,所以可以预先给持票人现金,这种行为,就成为贴现。提前贴现的话,是要付利息的,这就是贴现率。银行在有钱的时候,非常乐意做贴现业务赚取利息,但是,当银行没钱的时候,手上的票据就很麻烦,如果有储户来取钱,总不能把未到期的票据给储户吧。于是,银行就把手上的票据拿到央行,进行“再贴现”,从央行那里换回现金。所以,央行可以通过再贴现率来调节市场的流动性。比如,当央行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时候,银行通过央行再贴现获取资金,投入资本市场,就有利可图,也就是市场流动性会增加,会进一步引导利率下降。再贷款:是央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央行可以通过调节再贷款利率来影响市场流动性。2、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有房贷的同学肯定是很关心的。LPR-存贷款基准利率是央行制定的,给商业银行的贷款指导性利率。并非实际的贷款利率,而实际贷款利率,会高于法定基准利率。LPR是金融机构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可以简单解读为一个市场化的利率。LPR=MLF+利息差利息差通过18家银行来报价计算得出,每月报价一次。影响:降息→企业贷款成本降低,储户存款利息减少→资金从银行流出,流动性释放→投资或消费增加→股价上涨注:通常说的“降息”,降的可以是存款基准利息,也可以是贷款基准利息,也可能是双降,具体看央妈发布的政策内容,一般来说是双降,降息利好房地产板块,因为这种是普降,大于5年期的贷款利率也是会降的,也就是俗称的“大放水”。3、存款准备金(RRR)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央妈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存款准备金上调→货币供应总量减少→人们减少资产购买→股票价格下降我们常说的“降准”、“定向降准”,指的就是降低存款准备金。注:存款准备金是央行调控市场最重要的武器,但是由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非常大,一般各国央行都会比较有限制的谨慎使用。4、公开市场操作(OMO)公开市场指的是银行间市场,银行间互相借贷由此形成市场利率。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期限有7天/14天/21天/28天。正回购:就是央妈向市场卖出一些国债等有价证券,将市场上的流动性回收一部分,防止资金过度宽松导致通货膨胀。影响:回笼资金、减少市场流动性、利率提高。逆回购:央妈从公开市场上购买一些有价证券,向市场释放一些资金,防止资金过度紧张。影响:央行放水、增加市场流动性、利率下降。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
2010年1月由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绩效考核暂行办法》;2012年财政部起草《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征求意见稿)》首次尝试推行作业成本法;2013年,财政部印发《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2014年由财政部草拟并颁布《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5年初,《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政部2016年6月22日发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2017年 9月《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2018年12月,财政部正式印发《管理会计应用指南第204号———作业预算》、《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404号———内部转移定价》等5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