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差错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对微观决策,宏观调控,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另一方面会计造假的现象也日益严重,严重扰乱了我国社会经济秩序,危害资本市场,表现在,由于会计造假行为者提供的虚假信息,以及各种信息披露的不完善,导致利益相关者通过各种手段寻求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以此来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一方面增加了交易的成本,扭曲了资本市场,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这所有的后果都不利于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因而对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的需求是必要而紧迫的。对会计信息的规范也是刻不容缓的。二、会计造假原因及相关分析(一)利益驱动导致会计造假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企业要求得生存与发展首先必须筹措企业所需资金,这些资金仅仅靠企业内部留存利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企业要从外部融资来达到企业目标,企业只有利用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机构借款等渠道进行债务融资或通过发行股票等手段进行权益融资才能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造假成本很低而利益巨大情况下公司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虚增利润,少报亏损来达到顺利从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的目的。(二)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会计造假监督主要包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个部分。会计人员受雇于企业其自身难以保持独立性致使其监督缺乏效率,同时也可能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而导致内部监督乏力,就政府监督来说,形式化的会计信息核查,税务稽查不到位以及执行力度不够如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查处力度和打击力度不够等情况严重存在,都有可能导致有些企业钻了空子来谋取高额不当利益。社会监督主要是指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是雇佣关系,这就有可能使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取高额利益而可能与所服务企业勾结,提供虚假财务信息欺或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三)缺乏严厉惩治措施导致会计造假最后,对会计造假行为缺乏严厉的惩治措施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低廉的造假成本以及高额的经济利润导致一些企业铤而走险。会计造假行为扰乱正常市场经济秩序,危害资本市场,如果对会计造假行为的曝光披露与惩罚力度不够就不足以给违法分子敲响警钟,达不到震慑教育他人的目的。三、会计造假手段分析(一)虚假确认通过虚假确认,提前确认会计收入,变造会计费用或将费用计入不当的会计期间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这是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惯用的手段。如2012年深陷财务造假门的万福生科在收入上搞的是真的现金流,选择了虚增“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项目,它的募集资金建设项目还在建设中,这样做不至于招人耳目。至于预付账款,实际也只是走走过场资金最终并未流出。这种虚增收入的方法比简单用“应收账款”去虚增收入要高明得多。(二)利用关联或关联方交易关联交易是指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相互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一种商业交易行为。一方面由于关联方交易有其规范和合法性,关联企业可能通过高估资产或以高于或低于市场利率进行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和利息收入来达到虚增收入目的,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转嫁或分担费用如广告费以及资产重组来达到调节利润目的,通过构建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来调节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三)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或会计差错更正。会计政策变更条件:法律法规要求变更 ,变更会计政策能提供更提供可靠更充分的计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同时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变更的灵活性。上市公司通过追溯调整法或未来使用法对进行会计政策变更,通过追溯重述法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另外上市公司很可能对上期故意造成的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达到调整盈余的目的。四、会计造假的防范措施及相关建议(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会计法》、《会计准则》、《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具体细则,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减少执行的伸缩性,减少会计造假的可能。只有加强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执法监督的职责和权限,才能比较全面监控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抑制会计造假行为。及时制定出与惩处范围、方式方法等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处罚标准,增强可操作性,使会计造假的处罚有法可依,以此来约束会计人员以及高管人员行为。(二)提高执行力,加大惩罚力度要加大会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提高处罚的执行力。不仅要对造假的上市公司还要对未尽责的保荐机构,审计单位,以及其他中介机构作出相应的处罚迫使其切实履行质量控制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公司发起人,控股股东,高级管理人员的处罚力度。(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等外部监督建立独立的、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会计资料的定期与不定期的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一方面要切实发挥董事会的内部监督职能,要有具有一定财务知识的人员担任独立董事以保证对管理层、控股股东的约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要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注意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这样内部审计,监事会和独立董事,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信息披露等机制,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上减少会计造假的可能性。最后要求证券公司,税务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履行自生职能,从外部减少造假行为,
会计造假的防范措施? 如今,会计资料的告假手段越来越高明,也变的越来越复杂。如果只是从原始凭证上来看:虚假的出库单、虚假的入库单、虚假的购货发票、虚假的成本计算单、虚假的保管账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还有很多企业是使用假账真算的方法,在一开始就是虚假的原始凭证上进行核算。然后按照真实的经济业务凭证来进来操作。这些造假形为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治理: 1.加强会计、税收及相关法规的学习宣传。针对于会计人员教育方面尤其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从思想上、制度上杜绝会计报表造假行为的发生。 2.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会计人员的观念也在转变,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和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可以说是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一种道德的进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拥有庞大的会计人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定理不能仅靠凭着良心的职业道德,还要依赖健全的法规法制来约束,建立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对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市场经济中参与各方的会计信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 。相关的财政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有些规定,做好如下几点工作:(1)、定期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给会计人员灌输造假的法律意识与业务的处理技能。(2)、对于那些没有尽责的会计人员,需吊销他们的从业资格,让其不能再从事相关会计岗位工作。(3)、对企业会计人员实行资格证书管理制度。业主聘用会计人员必须达到一定学历、持有国家财政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否则惩罚业主。在大量大中专经济类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的情况下,此项工作实行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方面规范企业,大中专毕业生是愿意到企业去工作的。 4健全法律规范体系,加大会计信息造假的惩处力度 (1)、对于会计造假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尽量减少造假现象的发生。(2)、制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完善的法律法规。 (3)、提高执法效果,权责分清,惩罚对象和标准准确。 (4)、增加对会计人员进行保护的机制和环境,摆脱受制于领导局面。
错账更正方法规范及小技巧
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关于错账更正的具体操作处理解释不够详尽,会计教材关于错账更正的三种方法也不能满足复杂多样的错账类型,财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的错账更正方法规范性差。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会计错账更正方法,欢迎阅读。
一、错账更正的相关规定
关于错账的更正方法,很多《基础会计》教材中都明确阐述有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与补充登记法三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六十二条规定“账簿记录发生错误,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必须按照下列方法进行更正:(一)登记账簿时发生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然后在划线上方填写正确的文字或者数字,并由记账人员在更正处盖章。对于错误的数字,应当全部划红线更正,不得只更正其中的错误数字。对于文字错误,可只划去错误的部分。(二)由于记账凭证错误而使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应当按更正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五十一条规定第五款规定,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以上这些错账更正方法的规定不够详尽,其适用条件仅局限于当期会计差错的更正,不能满足复杂多样的错账类型。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完善错账更正方法,才能应对复杂多样的错账,对错账更正的操作处理加以规范,运用“五问”技巧帮助财务工作者熟练掌握错账更正方法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流程,以促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二、错账更正方法存在的问题
1. 划线更正法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复杂多样的错账更正要求。划线更正法适用于记账凭证正确而登记账簿时发生错误的错账情形。记账凭证是用来确定会计分录的,会计分录包括三要素——账户名称、入账方向、入账金额,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时可能发生如表1中所显示的三种类型错误,但划线更正法只适用于类型A的错账更正。其他两种类型错误的更正未作具体说明。
2. 错账更正法的适用时间受局限。错账更正的三种方法适用于当期会计差错而造成账簿记录错误的情况,仅针对当期,未对以前年度会计差错更正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三、完善会计差错更正方法的建议及操作规范要求
1. 重新对划线更正法的操作规范加以扩展说明。原划线更正法仅适用于结账前发现的记账凭证正确仅账簿登记出现金额差错的情况,但若是出现本文前述的类型B与类型C的错误,原划线更正法让“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然后在划线上方填写正确的文字或者数字”的处理方法将无法更正其错误。此时对类型B的错误,应该将错误入账方向的数字划红线注销,而后在正确的方向栏内填写金额数字,并由记账人员在更正处盖章。对类型C的错误,应该将错误入账账户内的整行记录划红线注销,而后在正确的账户中填写正确的记录,并由记账人员在更正处盖章。
所以划线更正法应表述为:根据正确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时发生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然后在划线上方、正确的方向栏内、正确的账户中填写正确的文字或者数字,并由记账人员在更正处盖章。对于错误的数字,应当全部划红线更正,不得只更正其中的错误数字。
2. 改补充登记法为蓝字更正法。原补充登记法的适用范围很小,仅应用于记账凭证的金额少记而导致的账簿错误类型。现改补充登记法为蓝字更正法,既可应用于记账凭证的金额少记而导致的账簿错误类型,又可应用于以前年度发生的.重要会计差错并进行追溯调整,在其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同时调整会计报表的前期比较数据;还应用于以前年度因记账凭证错误造成账簿记录错误的不重要的会计差错,不需要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只调整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
四、错账更正方法中的“五问”小技巧
1. 一问是当期会计差错还是以往年度的会计差错?当遇到会计差错时,首先要作出的第一个判断就是:是属于当期会计差错还是以往年度的会计差错?
如果属于以往年度的会计差错,且为不重要的前期会计差错,不需要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只调整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属于影响损益的,应直接计入本期与上期相同的净损益项目,属于不影响损益的,应调整本期与上期相同的相关项目。
如果属于以往年度的会计差错,且为重要的前期会计差错,则应于在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此时可以采用蓝字更正法。
2. 二问会计差错是登记账簿前还是登记账簿后发现的?如果会计差错是当期发生的,则需要继续分析是何时发现的会计差错,此时要进行“二问”:即会计差错是登记账簿前还是登记账簿后发现的?
如果是登记账簿前发现的,如制单人员自行发现会计记账凭证填制出错,或审核人员发现制单人员所填记账凭证出错,此时均可将原错误记账凭证撕毁,重新填制正确的记账凭证即可。
3. 三问会计差错是记账凭证出错还是会计账簿出错?如果发现会计差错是当期发生的,而且是在登记账簿后才被发现的差错,此时还应进行“三问”:即属于记账凭证正确仅会计账簿单方面出错,还是记账凭证出错导致会计账簿共同出错?
如果是在登记账簿后结账前发现的记账凭证正确仅会计账簿记录单方面出错的差错,则可以采用本文所介绍的扩展后的划线更正法更正错账,即将错误之处的记录划红线注销,然后在划线上方、正确的方向栏内、正确的账户中填写正确的文字或者数字等内容,并由记账人员在更正处盖章。
4. 四问是账户名称、方向出错还是金额出错?如果在登记账簿后结账前发现记账凭证出错导致会计账簿随之共同出错的差错,则应开展“四问”:即分析是哪一种会计分录要素出错,是记账凭证上的账户名称、方向出错还是金额出错?
如果是记账凭证上的账户名称、借贷方向出错,此时应采用红字更正法加以更正。具体操作程序为:首先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并据以红字登记入账以冲销原来的错账记录;然后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并据以蓝字登记入账以作出正确的会计处理。
5. 五问记账凭证的金额是填大还是填小了?如果在登记账簿后结账前发现记账凭证出错导致会计账簿随之共同出错,且为记账凭证上的账户名称、方向正确仅为金额出错的差错时,此时需要进行“五问”:即记账凭证的金额是填大还是填小了?
更正时,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加以调整,原金额少记的就用蓝字(蓝字更正法)填写一张金额为漏记金额的调增金额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补充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少记金额”字样),原金额多记的就用红字(红字更正法或红字冲销法)填写一张金额为多记金额的调减金额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冲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多记金额”字样),并据以登记入账。
综上所述,错账可以分为五个基本类型:一是当期会计差错还是以往年度的会计差错;二是登记账簿前还是登记账簿后发现的会计差错;三是记账凭证出错还是会计账簿出错;四是账户名称、方向出错还是金额出错;五是记账凭证与账簿记录的金额是记大还是记小了。我们只要按照这“五问”的分析方法和程序层层推断,就能将错账问题细化、条理化,从而加深对错账更正法的理解,掌握错账更正法的规范操作流程,促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