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该按照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范围来确定,如果属于政府或事业单位的,那应该采用政府会计准则,或者事业单位行政会计准则,如果是企业的形式,那应该采用企业会计准则,又可以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这两种形式规模较小的企业应该选择小企业会计准则设置的哪个科目的设置范围。范围和方法应该按照企业的会计准则的制度进行设置。
会计科目设置是指企业、事业等单位,在国家统-规定的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建立本会计主体的会计科目体系。具体内容包括:确定其所使用的会计科目的数量、级次、名称,以及每一个会计科目所包括的具体内容、记录和核算的方法与要求,以及各科目之间的联系。所以,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单纯足从会计对象的内容出发,而更多的是从其方法出发;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第一步。会计科目作为反映会计要素的构成及其变化情况和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其设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适用,并满足下列原则:1.全面性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科学分类,因此,设置会计科目必须从会计对象出发,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各个方面。全面性有两个含义:①设置的会计科目要全面,使会计对象的任何一个方面和过程都能通过会计科目得到正确反映;②每个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要全面,不能有遗漏,但也不能重复。会计科目的设置要保持会计指标体系的完整和统一,要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做进一步分类,达到全面而且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以及有关方面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需要。2.通用性会计科目的设置应适应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指标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之一,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尽可能与统计指标相衔接、相配合,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并满足有关各方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科目应按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统一编号,以便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3.可操作性及相对稳定性各单位设置的会计科目,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的规定要具体、简明通俗,便于实施,并注意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相对稳定,使不同时期的核算指标具有可比性。企业在不影响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汁报表指标的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和明细科目。4.会计科目名称力求简明扼要,内容确切每一科目,原则上反映一项内容,各科目之间不能互相混淆。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在不违背会计科目使用原则的基础上,确定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科目名称。
会计科目按照性质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又细分为:收入类,支出类),各科目的发生额及余额的方向都遵循记账的规律的,这是财会专业的术语,是有硬性规定的!资产类(除了备抵科目)、成本类、支出类,借方发生额及余额在借方为增加,贷方发生额及余额在贷方的为减少,资产科目中的备抵类贷方发生额及余额在贷方为增加,借方发生额及余额在借方为减少;负债类、权益类、收入类的借方发生额及余额在借方的为减少,贷方发生额及余额在贷方的为增加。负债类个别科目也有备抵科目有此现象。
会计科目包括: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1、资产类别:根据资产流动性分为反映流动资产的账户和反映非流动资产的账户。2、负债账户:按负债偿还期分为反映流动负债的账户和反映长期负债的科目。3、共同类科目:普通类科目的特点是需要从其期末结余的方向来界定其性质。4、所有者权益类别:根据股权的形成和性质, 可分为反映资本的账户和反映留存收益的账户。5、成本类账户:包括 "生产成本"、"人工成本"、"制造成本" 等科目。6、损益类别账户:分为收入账户和成本支出科目。收入科目包括 "主要营业收入"、"其他营业收入"、"投资回报"、"企业外收入" 等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