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教案

feion1992024-07-25  0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说教材重点才重要,其它知识就不重要.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写教案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类知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①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②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③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⑥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难的知识.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论是那一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同时,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重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4.设计数学程序及时间安排对于上课时如何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最后的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时间问题,都应在编写教案前给予充分的考虑.5.设计好板书、板画板书、板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板书的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

1分析教材结构使学生温故知新,找出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财务会计教材共分为十二章,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总论,介绍了财务会计的目标、六要素的基础知识、会计假设等。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介绍了会计的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由于在上一学期已经学过了基础会计,学生对会计六要素并不陌生,在介绍各部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们复习一下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其中:第二章至第七章介绍了有关资产的核算,在核算过程中将涉及大量资产类的账户,由此,让学生们回顾一下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第八章至第十章介绍了有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在核算过程中将要涉及大量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相同,都是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余额在贷方;第十一章介绍了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在核算过程中将涉及大量的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统称为损益类),其中收入类账户结构与负债类账户结构相似,即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期末一般无余额;费用类账户与资产类相似,即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期末一般无余额,而这两类账户期末无余额的原因是期末要对损益类账户进行结转,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无余额。第三部分:第十三章——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介绍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通过对教材结构的分析,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结合教材的内容复习了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温故而知新。2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点,做到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在财务会计教材中,有关资产章节的核算中都涉及到各种准备的计提及账务处理,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记混、记乱,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在讲完有关章节后要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做到前后融会贯通,使学生在理解其理论的基础上轻松掌握这些知识点。(1)账务处理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当有关资产的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或市价、未来可收回金额)时,就要计提相应的跌价(坏账)准备或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具体的账务处理都是:借:资产减值损失(共同点)贷:xxxxx有关资产准备(不同点)(2)关于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确认,共同点如下:②两者之中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要再估计另一项金额。③可收回金额的确认顺序:第一步:先用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其中公允价值先找销售协议价格,没有协议价格但存在活跃市场的,取其市场价格。第二步:按照上述顺序仍然无法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的,可收回金额按其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3)各种减值准备哪些可以转回,哪些不能转回。可以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不能转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项资产,如果期末成本高于可收金额(或市价、可变现净额)时,就要提取减值或跌价准备,道理是相通的。一方面要找到共性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找到不同的地方,比较地去学,就可以熟练地掌握各知识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同一经济业务,不同会计主体(即双体比较式)的账务处理,使学生结合实务案例,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同一经济业务,不同会计主体”:是指有业务往来的对应双方,如买方和卖方、投资方和受资方、发行方和投资方等。针对同一笔经济业务,站在不同的会计主体,会计核算有所不同,但却是相互对应的经济业务。在教材第五章中介绍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在第九章中介绍了应付债券的核算,下面以平价发行债券为例进行说明。例:2010年1月1日,A公司以面值发行债券50000元给B公司,期限2年,票面利率6%,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收到款项存入银行。A公司会计处理:(1)2010年1月1日,借:银行存款50000,贷:应付债券——面值50000;(2)2010年12月31日,借:财务费用——利息支出3000,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3000;(3)2011年12月31日,同上;(4)2012年1月1日,借:应付债券——面值50000,——应计利息6000,贷:银行存款56000。B公司会计处理:(1)2010年1月1日,借: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50000,贷:银行存款50000;(2)2010年12月31日,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3000,贷:投资收益3000;(3)2011年12月31日,同上;(4)2012年1月1日,借:银行存款56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面值50000,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6000。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双方企业在业务发生时,发行方筹集资金形成长期负债——“应付债券”、投资方形成长期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债券的有效期内双方都要计提利息(如果有溢折价还有进行摊销):发行方发生“财务费用——利息支出”,投资方形成“投资收益”;在债券到期归还时,金额为本金与利息之和。总之,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学好这门课程。

1、 课程的设置第一部分:介绍了财务会计的目标、六要素的基础知识、会计假设等。第二部分:介绍了会计的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第三部分: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介绍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2、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学3、多媒体教学4、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问题5、学生动手实践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85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