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的整体评估可采用超额收益资本化法和割差法。
1、超额收益资本化法是把被评估企业的超额收益经本金化还原,来确定该企业商誉价值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为:
商誉价值=企业预期年超额收益*适用的本金化率
其中:企业预期年超额收益=企业预期年收益额-(该企业各单项资产评估值之和×行业平均收益率)
或:企业预期年超额收益=该企业各单项资产评估值之和×(该企业预期收益率-行业平均收益率)
企业预期收益率=企业预期年收益额/企业个单项资产评估值之和×100%
在对经营状况好,收入稳定的永续性企业商誉进行评估时,可采用此方法。
2、收益割差法的基本公式:
商誉的评估值= 企业整体资产评估值-企业的各单项资产评估值之和(含可确指资产)
扩展资料:
采用资本化率把企业超额收益还原求得商誉价格的,而资本化率实际上又是投资(投入资本)报酬率,企业超额收益经过还原所得的就是创造这种超额收益的资本额。
所以,应把商誉的价格看作为资本化价格。商誉的值有正值,但当企业亏损时,或企业收益水平低于本行业平均获利水平时,商誉也可有负值。
商誉的评估方法取决于对商誉含义的理解,商誉价值量的大小是通过企业的收益水平来体现的。
而它又属于集合性、附着性强的一种无形资产,只能采取整体的方法进行计算,而不能像其他可确指的无形资产那样单项进行计算。
超额收益法原理:
这一方法运用企业收益超过行业平均收益部分并加以资本化来对商誉的价值进行估算。
可按下列程序进行估算:
1、对企业单项有形资产和单项可确指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将它们加总而得出企业单项资产值总和;
2、收集估算行业平均资金收益率;
3、把企业单项资产评估值总和乘以行业平均资金收益率,取得按行业平均的收益水平计算的企业各单项资产总和所创的收益值;
4、以企业过去若干年收益为依据,预测未来的年平均收益值;
5、用企业未来的年平均收益值减去企业各单项资产总和所创的收益值,就是企业由商誉创造的超额收益;
6、选用适用的资本化率把企业年超额收益还原,就是创造这种超额收益的资产额,即商誉的评价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商誉
百度百科-超额收益法
百度百科-割差法
在持有至到期的财务处理中甲公司购买了A家公司债券,面值为1000000元,票面利率为4%,期限为5年,买价(公允价值)为950000元,交易费用为6680元,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每年年末支付一次利息.在第五年末付本金.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公式为:1000000*PV(5,r)+40000*PA(5,r)=956680元计算结果r=5%PA、PV写法有点不规范,一般是这样(P/S,r,5):它表示利率为r,期数为5的“复利现值系数”;(P/A,r,5):它表示利率为r,期数为5的“年金现值系数”。1000000×(P/S,r,5)+40000×(P/A,r,5)=956680这个式子的作用是要求出使这个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于956680(初始成本)的“实际利率”。分别查“复利现值系数表”和“年金现值系数表”,当r=5%时:(P/S,r,5)=0.7835(P/A,r,5)=4.3295正好使上式成立。所以,此债券的实际利率为5%.
你看看下面的摘录吧: 约当产量法是根据月末在产品盘点的数量用技术测定、定额工时消耗或凭借经验估计,确定它们的完工程度,再按完工程度,将在产品折合成产品的数量,然后将产品应计算的全部生产费用,按完工产品数量和在产品约当量进行计算,求出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约当产量法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一种计算方法。它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多,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大,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和各项加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的情况。它在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应用很广泛。 所谓"约当产量比例法",就是把月末在产品的数量按其完工程度,折合成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即约当产量),然后把完工产品的产量和在产品的"约当量"相加,构成"约当总产量"。再和发生的生产费用相除,得出费用分配率,用分配率去乘完工产品产量和在产品约当量,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应负担的成本和在产品应留存的成本。简称约当产量法。从上述概念我们得出计算约当产量可分四步, 第一步、计算在产品约当产量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率(完工程度) 公式1; 第二步、计算费用分配率(即每件完工产品应分配的费用) 费用分配率=(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产量+期末在产品约当量) 公式2; 第三步、求出在产品的成本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费用分配率 公式3; 第四步、求出完工产品的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数量×费用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费用分配率 公式4 例:某厂生产某产品,月末完工8件,在产品4件,完工程度50%,已知本月生产费用发生1800元,月初在产品200元,请用约当产量法分配月末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 约当产量=4×50%=2(件) 月初在产品(200)+本月生产费用 (1800)=全部生产费用(2000) 费用分配率 =2000/(8+2)=200 完工产品成本=8×200=1600(元) 在产品成本=2×200=400(元) 从以上可知,约当产量法的实质是把在产品数量折算为产成品数量,换句话说是在产品的数量相当于多少产成品的数量。只要计算出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根据公式2、公式3和公式4就可顺利求出在产品成本和完工产品成本。而计算约当产量的关键是完工率(根据公式1)。 在计算完工率时,要注意实际生产中在产品耗用的原材料和加工费用(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等)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必须分开讨论加工费用的完工率和原材料的完工率(也称投料率,下文用投料率表示)。因此,实际工作中在产品约当产量一般要求分成本项目计算,即算出直接材料的月末在产品和完工产品成本、直接人工的月末在产品和完工产成品成本、制造费用等加工费用的月末在产品成本和完工产品成本,然后汇总得出月末在产品全部成本。即 月末在产品成本=直接材料月末在产品成本+直接人工月末在产品成本+制造费用等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月末直接材料完工产品成本 +月末直接人工完工产品成本 +制造费用等完工产品成本 首先我们看加工费用的完工率的计算。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测定,对于费用分配的正确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问题在于在产品完工程度的确定比较复杂,一般是根据月末在产品的数量,用技术测定或其他方法,计算在产品的完工程度。在具备较健全的产品的工时定额的情况下,可以按每道工序累计单位工时定额除以单位产品工时定额计算求得。 某工序在产品完工程度=(前一道工序的工时定额 + 本道工序的工时定额×本道工序的平均完工程度)/ 工时定额 上列公式中,本工序的工时定额乘以50%,是因该工序中各件在产品的完工程度不同,为了简化完工程度的测算工作,都按平均完工50%计算。 例:长城工厂乙产品的工时定额为40小时,经两道工序产成,这两道工序的工时定额分别为24小时和16小时,求两道工序的完工率。 第1道工序完工率=24×50%/40×100%=30% 第2道工序完工率=24+16×50%/40×100%=80% 为什么第二工序完工率要加上第一序的定额工时呢? 原因是第二工序在产品是第一工序完成加工后转到第二工序的在产品,所以应该加上,以此类推,假设上例第三工序工时为40,则第三工序完工率: 第3道工序完工率=24+16+40×50%/80×100%=75% 其次我们看原材料的投料率(完工率)的计算。 如果原材料在开工时一次投入,那么在产品耗用的材料同完工产品耗用的相等,即投料率100%。此时费用按完工产品的数量和在产品数量比例分配 如果直接材料分工序在每工序开始时一次投入,则每一工序内的在产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与该工序完工的半成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相同,因而 某道工序在产品完工率 = (前一道工序投料定额 + 本道工序投料定额)/ 材料消耗定额 假定长城工厂丙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为80千克,经两道工序产成。这两道工序的材料消耗定额分别为32千克和48千克,直接材料在每道工序开始时一次投入。其完工率计算如下: 第1道工序完工率=32/80 ×100% = 40% 第2道工序完工率=(32+48)/80 ×100%=100% 如果直接材料随着生产进度陆续投入,且在第一工序也是陆续投入的,则直接材料费用的投料率可按下式计算: 某工序在产品直接材料完工程度 = (前一道工序的投料定额+本道工序的投料定额×本道工序的平均完工程度)/ 材料消耗定额 假定前述长城工厂乙产品的直接材料投入为:第1道工序材料消耗定额32千克,第2道工序材料消耗定额48千克,与加工进度不一致(第1道工序工时定额24小时,第2道工序工时定额16小时)。按材料消耗定额计算的在产品完工程度为: 第1道工序完工率=32×50% / 80 ×100% =20% 第2道工序完工率=(32 + 48×50%)/ 80 ×100% = 70%
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可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推导:(1)销售增长带来新增的内部留存融资额=S0(1+g)×P×(1-d)。【增加的股东权益】(2)为维持目标资本结构,需要新增的负债融资额=S0×(1+g)×P×(1-d)×D/E。 【增加的负债】 在不考虑新股发行或新增权益融资下,上述两项资本来源应等于销售增长对资产的增量需求(资产占销售百分比×增量销售=A×S0×g) 【增加的资产】根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加的资产=增加的负债+增加的股东权益 可以得出:S0(1+g)×P×(1-d)+S0×(1+g)×P×(1–d)×D/E=A×S0×g 公式变形得出:g(可持续增长率)=P(1-d)(1+D/E)/[A-P(1-d)(1+D/E)]因为: 1+D/E=E/E+D/E=(E+D)/E =权益乘数 1-d=1-股利支付率=利润留存率,P=销售净利率所以g=(销售净利率×利润留存率×权益乘数)/(资产/销售收入-销售净利率×利润留存率×权益乘数) 因为ROE=净利润/股东权益=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销售收入/资产 所以分子分母同乘以“销售收入/资产”得出: g=ROE×利润留存率/(1-ROE×利润留存率)即g=ROE×(1-d)/[1-ROE×(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