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概述重点

feion1992024-07-25  0

会计基础重点考试内容第一章 总 论一、会计概述(一)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三)会计的对象 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一)会计主体 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二)持续经营 (三)会计分期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四)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单位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三、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一)会计要素 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统称为企业的六大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相对静止状态,即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表现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即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二)企业会计等式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的资产于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和债权人的借入资金及其在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效益,分别归属于所有者和债权人。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归属于债权人的部分形成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资产于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资产与权益必然相等。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经济业务的四种情况:资产权益同增 资产权益同减 资产内部一增一减 权益内部一增一减2、收入-费用=利润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企业编制利润表的基础。3、资产=负债+所有都权益+(收入-费用)第二章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与一般要求一、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等。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二)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企业的财物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债务则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 形成的企业需要以资产或劳务等偿付的现时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以及应交款项等。(四)资本的增减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五)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费用、成本、支出都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盘亏状况的主要依据。(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二、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第三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一、会计科目 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二)会计科目的分类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前者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后者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对于明细科目较多的总账科目,可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科目之间设置二级或多级科目。会计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五大类。(三)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1)合法性原则, (2)相关性原则, (3)实用性原则。二、账户 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二)账户的分类同会计科目的分类相对应,账户也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户是指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根据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可将其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五类。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用来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明细账。总账账户称为一级账户,总账以下的账户称为明细账户。(三)账户的基本结构账户分为左方、右方两个方向,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取决于所记录经济业务和账户的性质。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称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称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余额。余额按照表示的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其基本关系如下: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账户的基本结构具体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所依据记账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四)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两者的区别是: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科目和账户不加严格区分,而是相互通用。第四章 复式记账一、复式记账法 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主要是借贷记账法。二、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分别作为账户的左方和右方。至于“借”表示增加还是“贷”表示增加,则取决于账户的性质及结构。(三)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资产类账户的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期初期末余额均在借方;权益类账户的贷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减少,期初期末余额均在贷方。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费用(成本)类账户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相同,收入类账户结构与权益类账户相同。(四)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五)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1)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2)余额试算平衡法。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三、会计分录 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二)会计分录的分类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会计分录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 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三)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1)确定经济业涉及的科目及性质 (2)确定是增加,还是减少;(3)确定账户的方向 (4)确定借贷方金额四、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一)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总分类账户对明细分类账户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分类账户对总分类账户具有补充说明作用。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

第26章、企业合并 1、企业合并涉及的或有对价: (1)同一控制下确认为预计负债或资产,不影响长投账面价值,差额调冲资本公积或留存收益(2)非同控下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入企业合并成本,12月后不再调合并成本,而是确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3)例题同一控制会计分录:借:长投;贷:股本、预计负债、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借:预计负债;贷:银行存款(4)非同一控制例题分录:购买日:借:长投;贷: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兑现日:借: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银行存款 2、反向购买: 假设A是法律上的母公司,会计上的子公司,B是会计上的母公司,实际购买方 (1)反向购买持股比例的计算: 站在A角度:=B持股份额/(A原份额+B持有份额) (2)B发行虚拟股票数: =B原股数/反向购买持股比例-B原股数 (3)合并成本计算: =B发行的虚拟股票数*B股价 (4)商誉的计算: =合并成本-A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5)抵消分录: (a)A公司取得B公司长投虚拟分录:借:长投;贷: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b)A公司先调评估增值,借:增值资产;贷:资本公积;(c)抵消B公司长投和A公司所有者权益,分录:借: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商誉;贷:长投 (6)编制合并报表: (a)资产类=A的公允价值+B的账面价值(b)负债类=A的公允价值+B的账面价值(c)股本=B的原股数+虚拟股票数(d)所有者权益类=B的账面价值 第27章、合并财务报表 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1、合并日会计处理和分录:(1)母公司长投抵消子公司股东权益(2)分录: 借:股本、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贷:长期股权投资、少数股东权益 (3)将子公司留存收益转资本公积 ,分录:借:资本公积;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2、合并日后将长投从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1)子公司实现利润或亏损: 借:长投;贷:投资收益 (2)子公司宣告股利: 借:投资收益;贷:长投; (3)子公司其他综合收益变动: 借:长投;贷:其他综合收益 (4)所有者其他权益变动: 借:长投;贷:资本公积 3、合并日后将子公司利润分配和母公司投资收益抵消: (1)借: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权益、年初未分配利润;贷:提取盈余公积、对所有者的分配、年末未分配利润 4、合并日后母公司长投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抵消: 借:股本、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贷:长期股权投资、少数股东权益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1、购买日(1)确认长期股权投资: 按公允价值确认 (2)按公允价值调整评估增值部分 ,例如固定资产,借:固定资产调增;贷:资本公积;借:资本公积;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3)母公司长投抵消子公司股东权益分录: 借:股本、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商誉;贷:长期股权投资、少数股东权益 (4)商誉=合并对价-享有子公司份额(5)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可辩净资产公允价值*少数股东享有份额 2、购买日后当年末: (1)将购买日调公允分录再做一遍(2)调整子公司实现的利润,要考虑评估增值,不考虑内部交易,单独做分录(3)将长投成本法转成权益法,关键是确保长投账面价值计算准确(4)将子公司利润分配和母公司投资收益抵消(5)母公司长投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抵消,注意商誉金额不会变,盈余公积+=提取盈余公积(6)如股利未支付应抵消:借:其他应付款-应付股利;贷:其他应收款-应收股利。 3、购买日后第二年末: (1)将上年所有分录抄下来,损益类科目用“年初未分配利润”替代(2)调整本年子公司实现的利润,要考虑评估增值,不考虑内部交易,单独做分录(3)将长投成本法转成权益法,确保长投账面价值计算准确(4)将子公司利润分配和母公司投资收益抵消(5)母公司长投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抵消,注意商誉金额不会变,盈余公积+=提取盈余公积(6)如股利未支付应抵消:借:其他应付款-应付股利;贷:其他应收款-应收股利。 三、内部交易合并处理 1、投资时点评估增值净利润调整: (1)存货:调整后净利润=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当期出售比例(2)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调整后净利润=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公允价值/尚可使用年限-账面价值/尚可使用年限)*当年折旧摊销月份/12 2、内部交易净利润调整:(1)存货:(a)交易发生当期: 调整后净利润=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存货内部交易售价价值-账面价值)*(1-当期出售比例), (b)后续期间卖出: 调整后净利润=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存货内部交易售价价值-账面价值)*当期出售比例 (2)固定资产、无形资产:(a)交易发生当期: 调整后净利润=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资产内部交易售价价值-账面价值)+(内部交易售价价值-账面价值)/尚可使用年限*当年折旧摊销月份/12 (b)后续期间: 调整后净利润=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内部交易售价价值-账面价值)/尚可使用年限*当年折旧摊销月份/12 3、存货内部交易抵消分录步骤: (1)将年初存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消:借:年初未分配利润;贷:营业成本(2)将本期内部交易收入抵消:借:营业收入;贷:营业成本(3)将期末存货中未实现内部交易利润抵消:借:营业成本;贷:存货(4)抵消存货跌价准备期初数:借:存货-存货跌价准备;贷:年初未分配利润(5)抵消本期销售存货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借:营业成本;贷:存货-存货跌价准备(6)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差额,以未实现利润为限:借:存货-跌价准备;贷:资产减值损失,或反向 四、内部债权债务的合并处理 1、内部债权债务项目本身的抵消: 借:债务类项目;贷:债权类项目 2、内部投资收益和利息费用的抵消: 借:投资收益;贷:财务费用等 3、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抵消: (1)抵期初: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贷:年初未分配利润(2)将本期计提或冲回的坏账准备数额抵消,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贷:信用减值损失,或相反 五、处置子公司会计处理 1、在不丧失控制权处置: (1)个表,借:银行存款;贷:长投(出售比例的账面价值)、投资收益(2)合并,资本公积金额=售价-按公允价值享有净资产份额处置部分 2、一次交易处置丧失控制权: (1)全卖合表:投资收益=[售价-(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持续计算的账面价值+商誉)+结转综合收益](2)部分卖合表:视同全卖再买回,投资收益=[售价+剩余股权公允价值-(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持续计算的账面价值+商誉)+结转综合收益出售部分],剩余按长投成本法转权益法处理,或成本法转公允价值法 六、特殊交易处理 1、因少数股东增值导致母公司股权稀释: (1)差额计算:=(子公司原净资产总额+增值部分金额)*母公司新的持股比例-子公司原净资产总额*母公司原持股比例(2)非同控丧失控制差额计入投资收益(3)同一控制不丧失控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2、顺流或逆流少数股东损益: (1)顺流无需考虑少数股东损益(2)逆流所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母公司和少数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抵消各自享有的净利润 第7章、长期股权投资 一、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 1、初始计量:(1)用资产购入 ,借:长投-投资成本;贷:银行存款等资产(该资产公允价值+交易费用) (2)发行权益工具换长投 ,借:长投-投资成本;贷: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贷:银行存款(发行费用) (3)发行债券 ,借:长投-投资成本(发行价格-发行费用);贷:应付债券-面值、-利息调整 2、后续计量:(1)调整初始投资 ,借:长投-投资成本;贷:营业外收入 (2)被投资单位实现利润 ,借:长投-损益调整;贷:投资收益 (3)被投资单位亏损 ,借:投资收益;贷:长投-损益调整、长期应收款、预计负债 (4)宣告股利 ,借:应收股利;贷:长投-损益调整;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股利 (5)其他综合权益变动 ,借:长投-其他综合权益;贷:其他综合收益,或相反 (6)其他资本公积变动 ,借:长投-其他权益变动,;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或相反 (7)减值 ,借:资产减值准备;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3、处置:(1)收到价款 ,借:银行存款、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其他综合权益、投资收益(倒挤) (2)将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转为投资收益 ,借: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投资收益,可借可贷 二、形成控股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非同控) 1、初始计量: (1)用资产购入,借:长投-投资成本;贷:银行存款等资产(公允价值);借:管理费用;贷:银行存款,只要是控制,交易费用计入管理费用(2)发行权益证券换取长投,与权益法相同,只是长投没有明细科目 2、后续计量: (1)实现利润或亏损,不做账(2)发股利,借:应收股利;贷:投资收益(2)减值,与权益法相同 3、处置, 与权益法相同,长投没有明细科目 4、关于交易费用的总结 ,一般应计入长投成本,有两个例外,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计入投资收益,二是购入长投成本法,不管是同控还是非同控,计入管理费用 三、形成控股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同控) 1、初始计量: (1)用资产购入,借:长期股权投资(最终控制方账面价值*购买份额或+商誉);贷:银行存款等资产(账面价值)、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倒挤,可借可贷),如是外购有商誉,还要加上商誉(2)发行权益性证券,借:长期股权投资(与上相同);贷:股本(账面价值)、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倒挤,可借可贷),注意股本不是公允价值 2、后续计量、处置与非同控一样 四、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1、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 ,公允价值-权益法、公允价值-成本法、权益法-公允价值、成本法-公允价值,视同“先全卖后买”:(1)“先卖”转换前的资产按公允价值处置,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按各自准则计入相关科目(2)“后买”按公允价值购入转换资产,与购入环节相关的交易费用,按购入资产初始计量相关的原则处理(3)如果原来有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也要全额结转 2、与公允价值计量无关的:(1)权益法-成本法 :个表:原投资账面价值+新增公允价值,原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需要全额结转;合表:视同先卖后买原则处理,因为合表认按公允价值,“其他综合收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也要全额结转 (2)成本法-权益法: 个表:卖掉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剩余部分追溯调整,视同初始时就是权益法计量,然后调整初始投资成本、投资收益等。合表:按全部公允价值处置 第14章金融工具 一、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权投资会计处理 1、摊余成本: (1)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1+实际利率)-本期应该收回的现金(2)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2、初始计量: (1)借:债权投资-成本(面值)、应收利息;贷:银行存款(交易费用)、债权投资-利息调整 3、后续计量: (1)确认利息,借:应收利息、债权投资-利息调整;贷:投资收益(2)收本收息分次付息一次还本,借:银行存款;贷:应付利息;借:银行存款;贷:债权投资-成本(3)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借:银行存款;贷:债权投资-成本;贷:债权投资-应计利息(4)中途处置:总原则,出售价款-账面价值=当期损益,借:银行存款、债权投资减值准备;贷:债权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其他债权投资 1、明细科目: 其他债权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公允价值变动 2、初始计量: (1)借:债权投资-成本(面值)、-应收利息;贷:银行存款等、债权投资-利息调整(可借可贷) 3、后续计量: (1)借:应收利息、其他债权投资-利息调整;贷:投资收益;(1)借: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贷:其他综合收益,或相反 4、处置时: (1)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债权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2)借:其他综合收益;贷:投资收益,或相反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1、初始计量: 按公允价值计量,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1)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应收利息、投资收益;贷:银行存款 2、后续计量: (1)反映公允价值变动升值,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持有期间,借:应收利息;贷:投资收益;借:银行存款;贷:应收利息 3、处置时: 出售价款-账面价值=损益,借:银行存款(价款扣除手续费);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可借可贷) 四、以公允价值计量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1、明细科目: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公允价值变动 2、初始计量: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公允价值+交易费用)、应收股利;贷:银行存款等 3、后续计量: (1)升值,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贷:其他综合收益,或相反(2)发放股利,借:应收股利,贷:投资收益(该资产唯一影响损益的情形) 4、处置时: (1)出售价款-账面价值=留存收益(2)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的累计额转出至留存收益(3)分录:借:银行存款;贷: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公允价值变动、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同时:借:其他综合收益;贷: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第10章、职工薪酬 1、货币性福利的确认和计量: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在建工程、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费用化支出;贷:应付职工薪酬 2、非货币职工薪酬(1)自产品发放福利 ,计提: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贷:应付职工薪酬(产品公允价+增值税);发放:借:应付职工薪酬;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借:主营业务成本、存货跌价准备;贷:库存商品 (2)外购商品 ,外购:借:库存商品、应交税费;贷:银行存款;计提,借:管理费用等;贷:应付职工薪酬;发放,借:应付职工薪酬;贷:库存商品、应交税费(进项税转出) (3)企业无偿提供住房 ,计提:管理费用等;贷:应付职工薪酬,实际支付租金或计提折旧,借:应付职工薪酬;贷:银行存款(外租)、累计折旧(自有) (4)补贴商品或服务 ,购入时,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出售时:银行存款、长期待摊费用;贷:固定资产;摊销时,借:管理费用等;贷:应付职工薪酬;借:应付职工薪酬;贷:长期待摊费用 第12章、股份支付 一、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 1、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1)授予日不做账(2)等待期报表日,按授予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借:管理费用;贷:资本公积,(3)行权日,借:银行存款、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2、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1)授予日不做账(2)等待期,按负债的公允价值(随时变动)进行计量,借:管理费用;贷:应付职工薪酬(3)行权日,借:应付职工薪酬;贷:银行存款(4)可行权日后,未行权部分公允价值变动,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应付职工薪酬 二、回购股份进行职工期权激励 1、回购股份: 借:库存股;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款项) 2、等待期按授予日公允价值确认成本费用 ,借:管理费用等,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职工行权 :借:银行存款、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库存股、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三、限制性股票的股权激励账务处理 1、授予日: (1)收到认股款,借:银行存款;贷: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2)同时就回购义务确定负债,借:库存股;贷: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 2、等待期: (1)按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原则处理(2)按与现金股利有关的会计处理 3、解锁日: (1)未解锁,需要回购股票,借: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贷:银行存款,同时注销库存股,借: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贷:库存股(2)解锁不需要回购股票,借:其他应付款-限制性股票回购义务;贷:库存股 四、限制性股票与分配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 1、现金股利可撤销: (1)预计未来可解锁,借:利润分配;贷:应付股利,同时,借:其他应付款;贷:库存股(2)预计未来不可解锁,借:其他应付款;贷:应付股利 2、现金股利不可撤销 (1)预计可解锁,借:利润分配;贷:应付股利(2)预计不可解锁,借:管理费用;贷:应付股利 第20章、所得税 一、递延、当前与所得税费用的关系 1、当期所得税费用: (1)当期应交所得税=当期应纳所得税额*所得税税率,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 2、递延所得税费用 (1)递延所得税资产,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所得税费用(2)递延所得税负债,借:所得税费用;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负债类财税差异与所得税 1、预计负债: (1)计提时,销售费用;贷:预计费用,税法计税依据=0,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2)实际发生维修费时,借:预计负债,贷:银行存款,递延所得税转回 2、合同负债: (1)收到预防款时,会计,借:银行存款;贷:合同负债,税法计税依据=0,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3、应付职工薪酬: 会计上超过规定标准部分,应进行纳税调整 4、递延收益: (1)政府补助为免税收入,不确认递延所得税(2)非免税,应确认,按合同负债类 5、其他负债 ,会计上,借:营业外支出;贷其他应收款,税法上罚款、滞纳金不允许税前扣除,账面=税法 第16章、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收入的会计处理 1、主营业务收入: (1)提供重大融资利益:(a)企业为客户提供重大融资利益(分期),借:长期应收款(合同对价)贷:主营业务收入(现销价格)、未实现融资收益(b)客户为企业提供重大融资利益(折扣),借:银行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差额);贷:合同负债(现销价格)(2)企业收到的对价为非现金资产,借:库存商品等(公允价值);贷:主营业务收入 2、主营业务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合同履约成本 3、合同履约成本: (1)发生时,借:合同履约成本;贷: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2)对合同履约成本进行摊销,借: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贷:合同履约成本 4、合同取得成本 ,借:合同取得成本;贷:银行存款;借:销售费用;贷:合同确定成本 5、应收退货成本: (1)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合同资产;贷: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2)借:主营业务成本(销售成本*估计不会退货率)、应收退货成本(销售成本*估计会退货率);贷:库存商品 6、合同资产 :(1)借:合同资产;贷:主营业务收入;(2)借:应收账款;贷:合同资产 7、合同负债: (1)借:银行存款;贷:合同负债;(2)借:合同负债;贷:主营业务收入 第28章、每股收益 1、基本每股收益的计量: (1)公式=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当前净利润/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2)分子,个表:=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合表:合并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3)分母,期初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发行股数*时间权重-当期回购普通股*时间权重 2、可转换债券稀释每股收益: (1)分子调整,当期已确认费用的利息等税后影响(2)假定可转换债券当期期初转换为普通股的股数加权平均数 3、认股权证、股份期权 (1)分子不调(2)分母股数计算,增加的普通股数=拟行权转换股数*(1-行权价格/市场价格) 4、企业承诺回购期股份的合同: (1)回购价高于市价,增加的股数=承诺的回购普通股数*(回购价/当期股票平均市价-1),多花的钱折合成股数 5、多项潜在普通股 ,按照其稀释程度从大到小顺序计入稀释每股收益

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

会计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会计按其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录、计算和报告,如实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等信息。

核算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1、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2、会计核算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要面向未来,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3、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会计监督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1、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核算职能所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

2、会计监督贯穿于会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不仅体现在过去的经济业务上,还体现在业务发生过程之中和尚未发生之前,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三)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 会计的税收 1、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2、计税依据:从价计征、从量计征、复合计征 3、按征税对象: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类、行为税类 4、按征收管理的分工体系:工商税类、关税类 5、按征收权限和收入分配权限: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6、按计税标准不同:从量税、从价税、复合税 7、流转税类: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 8、财产税类:房产税、契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 9、行为税类: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10、中央税:消费税、关税 急速通关计划 ACCA全球私播课 大学生雇主直通车计划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冲刺班 其他课程

重点就是账务处理,以下的内容也必须清楚。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一)会计的概念(二)会计的基本特征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二、会计的基本职能(一)会计的核算职能(二)会计的监督职能(三)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三、会计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一)会计对象(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一、会计主体二、持续经营三、会计分期四、货币计量第三节会计基础一、会计基础的概念和种类二、权责发生制三、收付实现制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第一节会计要素一、会计要素的确认(一)资产1.资产的定义2.资产的分类(二)负债1.负债的定义2.负债的分类(三)所有者权益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2.所有者权益的分类(四)收入1.收入的定义2.收入的分类(五)费用1.费用的定义2.费用的分类(六)利润1.利润的定义2.利润的分类二、会计要素的计量(一)历史成本(二)重置成本(三)可变现净值(四)现值(五)公允价值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8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