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确认是指在一项交易或事项发生之后,明确其所涉及的会计要素,编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然后登记相关会计账簿,对其所涉及的会计要素变动以文字和货币的形式反映出来的过程。初始确认是对交易或事项进行正式的会计记录的行为,关注的是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是否应该被记录,应在何时、以多少金额、通过哪些会计要素在会计账簿中予以记录的问题。初始确认就是第一次将业务计入财务报表,比如一个公司买钢材作为存货,可能会经过几个交易环节,比如签合同,付预付款,收钢材,付剩余货款等,这么多交易过程,什么时候在会计上记录存货呢?存货准则规定,取得存货所有权时,企业记录存货,所以一般的签合同和付预付款,不记录存货(因为不符合初始确认条件),收钢材时要记录存货,以为满足了初始确认条件。所以初始确认不能早,也不能晚,要在满足条件时记录。严格的说后续确认一词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后续计量。它是由于会计分期导致的。具体来说,企业的会计报表需要按期提供(月报按月,年报按年),在报表日那一天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字来计量资产和负债的金额,就是后续计量。比如存货,要求按成本计量,就是初始确认时是多少钱,还是以那个数字记就行了,但是如果报表日存货(钢材)价格下降了,将要提减值,从而把那个数字改成报表日的价值了,这就叫后续计量。终止确认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
1、初始计量按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计量(其中,交易费用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 目核算实际支付款项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未领取的利息,确认为应收利息。借: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成本(面值) -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贷方) -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实际付款中包含的利息) 应收利息(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包换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等2、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实际利率、摊余成本在财务管理中) 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本期计提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本期起初摊余成本即为上期期末摊余成本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计提的利息-本期收回的利息和本金-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期初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的利息收入)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摊销额,也可能在借方)3、持有至到期投资只能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重分类日公允价值)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也可以在借方)4、出售 借:银行存款等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以在借方)
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环节,初始确认是对交易或事项进行正式的会计记录的行为,关注的是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是否应该被记录,应在何时、以多少金额、通过哪些会计要素在会计账簿中予以记录的问题。
确其所涉及的会计要素,编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然后登记相关会计账簿,对其所涉及的会计要素变动以文字和货币的形式反映出来的过程。
相关信息:
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应辨认其是否为会计要素,应予在会计帐簿中正式加以记录;其次,对应予进行会计记录的经济业务,要确定其是属于哪一会计要素,如何在会计帐簿中加以分类记录。
其次、编制报表时的确认,主要解决应为经济管理和报表使用者提供哪些会计核算指标问题,确认已记录和贮存在会计帐簿中的会计数据哪些应列示在报表的具体项目中。最后、进行会计确认。必须以会计确认的标准为依据。会计确认的标准是指会计核算的特定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