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走出去的名人还是很多的,这里列举一些
周老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在于,50岁之前,他是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50岁之后,他才开始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老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字。
2016年10月张勇曾回校发表《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主题演讲。他提到,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同时也收到一些证券机构及银行的offer,但是他不甘于朝九晚五循规蹈矩的生活,而是选择了工作强度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职业的起点。之后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进入和渗透,他放弃了成为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的机会,毅然加入到当时还属新兴的电子商务行业,也就是今天的阿里巴巴集团。张勇说:“给自己一点不舒适,做一点不熟悉的事情,承担那么一点点风险,最终给自己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发展和未来。”
说实话,中财走出去的优秀校友真的是数不胜数呀!不过作为15届即将毕业的学姐,我还是跟大家介绍几个我比较了解的杰出校友吧~
1:张富珍
一生财税人,两袖清风官。张富珍前辈在1949年6月毕业于华北财经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前身)税务系。他也曾经担任北京市税务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等诸多职位。张富珍前辈可真的是我们学校的‘国宝’呀!
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共和国的财税事业,从一个刚走出校门、初出茅庐的学生逐渐成长为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和财务领域的专家,同时他也印证了新中国财税事业的快速发展。张富珍是诸多税务政策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对政策问题思考尤为深入。这一点,从他学术方面的刊物便能知晓~张富珍前辈真的十分令人敬佩、敬仰!
2:王志泰
在一次校友会的时候,我有幸得见王志泰前辈,真的感慨良多。王志泰前辈于1962年考入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1966年毕业。他曾历任财政部商业外贸金融财务司副处长、处长等重要职位。
从他的谈吐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位从风雨磨练中走出的可亲可敬的好校友。听了他的经历,不由感叹他苦难时不抱怨生不逢时,却深深牢记了党的恩情,闻达时不贪图享乐,克己节约,兼济天下,回馈社会。实在令人敬仰啊~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回答了。
西财自建校以来,培养了无数优秀的西财人。当我走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校友回母校的活动,还经常举办校友讲坛。杰出的西财校友有很多,选几个介绍一下。
1. 吴兆波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专业88级校友,现任职阿里小贷、网商银行信贷管理部负责人,浙江小额信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蚂蚁金服小贷平台部总经理。这是我比较欣赏的校友,因为他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我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他觉得如果能够心怀天下,有一些诗和远方,抛掉一些温吞,有一些锐度和烈度会更好。我们学经济的人最怕迷失自我,变成利己主义者。他的这番话和我们的学习精神不谋而合,告诫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安逸和利益,应该把眼光放长远,眼界放宽,心怀天下。
2.沈元瀚
沈老是民革四川省常委、四川省政协委员、副秘书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沈老,1941年生于重庆,于1960年考入原四川财经学院农经系,1985年担任四川财经学院出版社副总编。如今沈老已近耄耋之年,却仍然躬耕教学。沈老在我校开有《古典诗词的现代创作》这门课程,每次选课都会出现数百人争抢两个班120个名额的盛况。沈老对诗词的热爱无以复加,对文学的热忱欣欣向往。沈老集诗书词作于一身,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笑谈人生。以下便是沈老创作并分享的诗词之一:
《清明》(剥“杜牧《清明》”其皮戏成一绝)
沈元瀚
风云思绪正纷纷,报效神州学子魂。
借问西财何处是,秀才遥指柳林村。
他经常会给他的学生写诗词,以名字藏头。上过他的课的学生都十分喜爱这个知识渊博有有趣可爱的老人。
西财的知名校友还有很多,西财故事继续在书写。
西南财经大学的校友不一定局限于领域,但可能大家更关注这方面吧。
因为刚到西财一年,对金融行业未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也幻想着自己未来也能有幸被写到这个回答里。
在一个社团的读书分享会上认识了 沈元瀚 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魅力真的很吸引人。
沈老,1941年生于重庆,于1960年考入原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农经系,1985年担任四川财经学院出版社副总编。如今沈老已近耄耋之年,却仍然躬耕教学。沈老在西财开有《古典诗词的现代创作》这门课程,每次选课都会出现数百人争抢两个班120个名额的盛况。
诗之歌之,恒之持之
总角即诵诗三百 弱冠立志赴光华
翰墨流香神韵在 文章充栋书无涯
桃李但如长江鲫 门生恰似恒河沙
善养浩然纯元气 怡情自在一诗家
开篇小诗,谨此表达对沈老的崇敬之情。
沈老的父亲沈重宇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解放前是国民党的立法委员,解放后便进入四川省文史馆,是成都市第二届人大代表。而沈老的母亲曾就读于华西大学英国文学专业,学识渊博。沈老一家有如此丰厚的学识背景,自然也就比同龄的其他孩子更早接触到文学作品。沈老四岁即咿咿呀呀背诵《史记》。谈到此事时,他还特别提到至今仍然能诵《史记·项羽本纪》,并背诵了一段。但话说到这里,我们至今有几个人还体会得到那个乌江自刎者——楚霸王的豪气干云呢?
沈老总角之年能有如此造诣离不开父亲的教诲。他父亲给的启蒙读物即是《史记》和《唐诗三百首》,都是中华文化之瑰宝。这时沈老说道:“从小启蒙是对一个人知识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个人并不反对对孩子早点启蒙。除此之外,要启蒙就必须选好书,选精华之书。”的确,孩子的启蒙是一生的开端,起好头很重要。这也对其后来的人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父亲教育子女的方式和理念不是一味溺爱,在那个年代,父母们担心孩子们有点钱就会变成纨绔子弟,所以宁愿分文不给!父亲对沈老兄弟五人的态度是:“最好能上大学,如果不能,也不强求;但是,一定要做个好人,做一个有用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谋生本领” 。
书香世家如此,沈老也最终成为诗作大家。2015年他被评为四川首届“书香之家”,并入选全国“书香之家”。当时沈老即兴填词一首《行香子——华西书香之家重聚圣灯》:锦里春浓,乙未年逢,评华西廿户书虫。平生夸富,书满非穷。看寿翁来,青壮至,志趣同。草堂仰止,竹琴佳韵,听琵琶流水淙淙。圣灯重聚,众皆欣从,证书中有情,书中有义,书里由衷。
沈老之诗词修养,内收便是养身怡情之志,外放即为潘江陆海之才。家世渊源,书香无涯!
执教不忘芳华
沈老于1995年被返聘为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多年以来总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吸引着学生,就如《古典诗词的现代创作》一课人数就曾一度达到130多人。沈老谈到:“以前你们师母还很年轻的时候,我每学期都会邀请二三十名学生到家里吃饭,这些学生都是从每个班里选出来的,我告诉他们地址,让他们自己乘车去。毕竟学生在学校食堂吃得不够好,然后我就嘱托师母做些好吃的祭一祭这些学生的五脏庙。比如什么 ‘水蜜桃烧肉、酸菜老鸭汤之类的’,每次满满当当的餐桌都会被胃口大开的年轻人一扫而空。”
沈老不仅仅在生活方面给予学生关照,在教育上更是无微不至。沈老自己给学生印发手抄版讲义,讲义上的楷书棱角分明,稳重持中。不仅如此,还用毛笔(字体为小楷)给学生写藏头对联——聊表师生一场情谊。每个学生都有一份,旁听的也可以请沈老书写。采访中还听到沈老自谦之词“我这字,学生可以,难登大雅之堂!”
沈元瀚教授,教书育人,别具一番风格。执教数十年,不忘初心,不忘芳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之歌之,恒之持之。
我也想如此,你想必也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