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立信会计培训学校天眼查

feion1992024-07-25  0

我也在利丰学的,18年学的,刘老师教的好

(一)像你这种情况,最好是找个老会计,亲自带一带你。手把手交你“建账、记账、报表”等,一起跑跑税务局,见见场面,学学怎么说话。如果是出口企业,还要学习“出口退税”,报关等业务。有的小公司,为了省钱,会计又兼职做“报关员”哦~!现在会计不像20年前,都是手写报账。现在一般稍有规模的公司,都是用财务软件,比如国内的 用友、金蝶、管家婆 等财务软件。所以,学一学财务软件,是很有必要的。稍大的企业,还会有EPR(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把财务管理也包括进去了。如果以后进企业了,学得还很多呢~!(二)要是不认识资深会计师,还只好去报班,学会计了。在南岗西大桥,就是工大那,有个学校好像叫“爱特信”,专门教会计的,还不错。现在大学里学“会计上岗证”的很多,专业点说:就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现在一部分公司,招人时,都要这证。建议你学一个。有这个证,应聘好说话。建议你分析一下《新晚报》《生活报》“智联”和“前程无忧”招“会计”的广告。我发现,丛2005年开始,要“会计证”的企业开始多了。(三)一开始找工作,资历浅,只能去小公司,工资低一点,是必然的。头几年,主要是学本事。不要太看重工资。等有三年工作经验了,你本事学得差不多了,手法也可以了,就可以找个大企业,拿稍高一点的工资了。至于以后,就瞄准“财务主管”的职位努力吧~!(四)注册会计师,是你的最终目标。有这个证的,一般都是40岁以上,干几十年的老会计。有了这个证,把证挂在哪个公司,天天不工作,每月都有几千进账,就等着享福吧~!哈哈~! (五)你说“最好少花钱”,一般培训班,都得500元左右,再考一个“会计证”,也得500多元。两个培训,加起来就是1千多块。还要搭上4-5个月左右时间。这是最省钱的办法了。至于更省钱的办法,好像。。。还没有。

恒生仁会计培训,会计培训连锁品牌,创立于2007年,历经15年发展,下设6家子公司、12家分公司,全国拥有152家分校,覆盖23个省。集团以会计培训延展至财税培训、财税筹划、财税风险管控、审计、代理记账、工商注册、商标注册等多个财税板块。培养财税人才30余万人次,服务各类企业6万余家。

欢迎实地考察,定期会有代账公司同行交流会,重构代账公司盈利模式课程

恒生仁会计培训

在上海滩,无论老少,恐怕没有谁不知道“立信会计”的。然而,也许有人不知道,“立信”发展至今与一位终身为会计学事业奉献的前辈密不可分,这位前辈就是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学之泰斗的潘序伦。 今年是潘老诞辰120周年。自1928年他创办了立信会计学校至今的80多个岁月中,他不仅创立了以立信命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学校和图书用品社三位一体的事业链,“立信”还培养出了无数的财会人才。我们很难想象,潘老初办会计学校时全中国只有区区20余人领有会计师执照,而到今天,“立信”向国家输送了20多万专业人才,这是学校的底气和豪气使然,更与潘老长年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关。会计师事务所:现代账房先生 那么,潘老是如何创办“立信”的呢?还得从九十多年前的1921年他远赴美国留学说起。 那年夏天,潘老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这时的他已届而立之年。大龄学生的想法很实际,只希望早日就业,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也就在这时,他从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招考留学生,一旦录取,公司将会担负起留学生每月的膳宿费80美元以及往返的车旅费和服装费。不过,留学生的后顾之忧解决了,报考却是有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须有国内著名大学的保送。 对潘序伦来说这信息不啻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他立刻向学校申请了,结果他如愿以偿,以名列榜首的考试成绩获得圣约翰大学的保送。不久,他便告别家人,奔赴美国哈佛大学求学。 在潘老的回忆文章中,说起这段留学的经历,他调侃道:“说起来很惭愧,现在我被人称为‘会计专家’,甚至过誉为‘会计界泰斗’,但在30岁以前我还不知道‘会计’是什么样的学科呢?直到我进入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院,才在学习会计学的征途上迈出了第一步。那时,我国赴美留学生大多数是选学‘银行货币学’一科的,因为当时银行业一时勃兴,遍设于全国各大城市。选学这一科不仅就业机会多,还可以谋取高薪俸。可我采取了‘人弃我取’的方针,选定了会计作为我的终身职业。我觉得会计是一门应用面很广泛的学科,我认定日后国家对于会计人才的需要定会逐年增加,现在看来我的选择还是对的……” 为了这个选择,潘老付出的是全部身心。在哈佛的两年时间里,他放弃了一切娱乐活动,居然从没看过一场电影,也没到餐馆吃过一顿饭,除了上课时间之外的业余时间,他几乎都是带上几块硬面包和一瓶清水,从清晨到深夜在自己的宿舍或是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书度过的。 潘老就这样咬着牙勤学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美国的留学生涯中,在取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之后,又继续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并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 1924年,阔别上海3年的潘序伦回到了祖国,他先后被聘为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以及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之职……潘老在这两所大学执教期间,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当时,正是我国的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延续了千年的“账房先生”用楷书直排书写的上收下付、项目简略的记账手法已经应付不了日益繁复的财务报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拖工商业发展的后腿呢。 也正是这个原因,会计界也有改革“中式簿记”的要求。然而,呼声虽高,可熟悉新式簿记的会计人才和制度却十分缺乏。这种现象让潘老陷入了沉思:他想,自己在教学期间已经引进并讲授起西方新式会计学来了,也培养了学生,可对社会上日益增长的需求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啊。思前想后,他觉得应该拓展会计师业务,改变观念,培养现代会计人才,逐步提升中国会计工作的落后局面。 1927年1月,“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在上海爱多亚路(即今延安东路)39号成立了。在成立会上,潘老强调自己的理念:“信用乃会计之本,要开展会计师业务,首先要取信于社会。‘民无信不立’,信用二字,是比生命还要可贵的信条,我们务必建立它、敬重它、追随它。 ” 为了这个神圣的信念,第二年的1928年潘老毅然将已在社会上有些名气的 “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他的目的很明确,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为座右铭。取名“立信”便是再次重申“信”为生命线,只有重信用,取信社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百年树人,立信为本 自从开办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后,潘老他们忙得整天脚不沾地。一开始,事务所的业务只是为有需求的工商企业担任会计制度的设计工作,恰恰是这种新式的簿记会计方式让老板们尝到了甜头,他们的事业在发展,特别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于是纷纷要求“立信”为他们培训新一代的“账房先生”。 这让事务所的信心大增,专为这些人设立的补习班势在必行。可渐渐的,“立信”的口碑越传越远,报名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面对如此供不应求的局面,潘老再一次思考起求新求变的“立信”之路。 经过缜密慎重的考虑,潘老决定开办会计补习学校,他说:“居常以为会计事务所业务,对于社会各界虽有其重大之价值,然提倡学术,培养人才,则为百年树人之计,其意义更为远大。唯有优越之会计人才,庶政府与企业之会计能日臻于完善,间接足以促进国家社会之进步,收效迅速而宏大。 ” 因为学生的人数逐日增长,事务所原先在爱多亚路的教室已装不下补习的学生了,事务所不得不在河南中路的吉祥里又买了一栋两层楼的房屋改作校舍。与此同时,潘老还发现前来补习的学生中一般家境都比较清寒,多系失学、失业青年。为了让这样的年轻人拥有同样的学习机会,潘老要求补习班除了吸收在业青年外,还录取失学及失业青年。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家境贫寒的失业青年为取得一技之长后谋求到职业,他们勤奋苦学,学习成绩大都优良,在以后的工作单位里普遍获得了好评。 从1928年到1947年的20年间,立信会计补习班总计举办了40届。全盛时期,仅上海一个地方就设有11所分校,每学期招生都在2000人以上。补习班能办到如此受欢迎的程度,这在全国还不多见。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如潮好评之中,潘老又做出了人生中的另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成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培养高等会计人才。 在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潘老环顾台下那些眼睛中满是求知欲望的新生们,内心起伏。在他的心目中“立信”是会计人神圣不可动摇的精神,是人的脊梁骨,是比生命还要可贵的境界。潘老自幼熟读《论语》,儒家的“诚”与“信”思想是他终身崇尚的目标,一个“信”字让他丝毫不敢松懈意志,潘老提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这24个字掷地有声,理所当然成为“立信”的校训。 想到这里,潘老清了清嗓子说道:“同学们,我想告诉你们一件曾经发生在我们事务所的事情。当年,有工商单位委托我们会计所办事,可同时他们希望我们违背职业道德,做对他们有利的假账。还说会给我们高报酬。其实,我们早就知道有个别会计师是会帮着他们造假账的,结束时还会出具不真实的证明书。他们是迎合了委托人的需求,但这种所谓的业务我们事务所绝对不接受。我们宁可放弃这种委托也不能丧失事务所的信用。我们不肯有悖良心,却被人说成是脑瓜子不转弯,不讲究灵活性,还说我们这么做太吃亏了,以后谁会来找我们做业务?事情真是这样吗?不然!日子一长,我们的事务所反倒给社会人士产生了一种好印象,他们认定‘立信’是信得过的,是可靠的。以后,来找我们的事务所做业务的一批又一批。实践证明,诚信是会计之本,不能有半点虚假,否则你就枉为会计师这个称号……” 潘老的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一片响亮的掌声。 那年月,潘老虽然涉足于旧官场,但无论公务再繁杂,他依然亲自主持着校务。潘老的“认真”让“立信”的师生丝毫不敢马虎,因为他随时要检查老师有没有认真备课?有没有认真批改作业?而对学生的考核也是很严格,考试成绩以70分为及格线,至于考试作弊者必须开除学籍,那些一学期里缺课三分之一的学生,便不能参加期终考试了…… 多年后,潘老总结自己在办学方式上的成功经验时,他很欣慰地表示“立信”采取的是事务所、学校、图书社三位一体的方式办学,它们是密切配合的伙伴和战友——事务所可以为学校提供师资;图书社可以为学校提供教材和补充经费;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参加工作后,又回过来协助事务所和图书社发展业务。这样滚雪球般的良性循环推动了“立信会计事业”的快速发展。高风亮节,宗师风范 临终前的潘老曾写下这样的遗嘱:“一不发讣告,二不收骨灰,三不开追悼会,四不收任何形式的奠仪……我一生最喜欢节约一切物力、人力、财力,为建设新中国服务。 ” 在潘老的心中,“立信”就是他亲爱的孩子,他甘心情愿地为之倾情付出。而他,却不带走一片云彩。潘老的人生告白不过区区几行字,但句句发自肺腑,而为了“立信”这个孩子,生性节俭的他几乎把一生积累的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悉数用于孩子的身上。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以大爱积聚的境界! 在那一刻,潘老生前在“立信”的点点滴滴不时涌现在师生们的脑海之中,令人嘘唏感叹。 潘老的学生何佩莉说潘老的家比普通人的还不及,一间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用书橱一隔为二,住着他们老夫妇和2位老保姆共4个人。老保姆在潘家服务了几十年,年纪比潘老还要大,潘老把他们当亲人,大的一半让她们睡,还要为她们养老送终。 不仅住房简陋,潘家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更看不到什么电器。有一年冬天,学校考虑到潘老年事已高,怕冻坏了他们老夫妇,要买一台取暖器送来。潘老得知后断然拒绝,他绝不肯学校在他身上花费钱财,连市政府要为他解决住房也被他多次婉言谢绝了。他说上海住房困难的人家还很多,我已经有房子住了,还是先解决困难住房的人家吧…… 潘老的小女儿回忆说,潘老的饭食极其简单。有一次她去探望父母,见饭桌上有几只河虾。她问阿姨,父亲常吃虾吗?阿姨回答不常吃,潘老规定如果要买虾,每次只许买8只。菜市场里卖虾的一脸不屑地问阿姨,8只虾?你来称称看。不仅如此,爱吃鱼的他每次吃鱼都舍不得一顿吃完,总是中午吃这面,另一面留到晚上才舍得吃完。 小女儿还说了件令人酸涩的“笑话”,潘家有次被小偷光顾了。抽屉、橱柜被撬开后翻得一团糟。父母检查完物品后发现,小偷只偷走了潘老存放多年的几套旧西装。他们家既没古董,也没金银首饰,小偷实在无物可偷。 曾在立信工作的孙庆元校长也说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改革开放后,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在上海举办了一个招待会,那天,潘老也受邀出席,正装坐在前排。听报告时,大厅里极其闷热,孙校长和潘老的脸上身上早已渗出了汗水。于是,孙校长脱去外套,也让潘老脱掉凉快凉快,可潘老就是不脱。当时孙校长还有些奇怪呢,这个谜团直到招待会结束后他跟潘老去洗手间才解开:他见潘老脱下外套在擦汗,他的衬衫的袖子破旧不堪,还打了补丁。原来,再旧的衣服只要能穿上身,潘老绝不舍得扔掉啊。 潘老并不缺钱,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1937年,我和那时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同仁筹办私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我们除把所编 《立信会计丛书》的版权(每年可收版税约四万余银元)全部捐赠与立信会专外,我自己也把历年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职业收入中积累的银元6万元,捐给会专作为建校基金。 ” 潘老为“立信”捐钱捐物何止这一笔?抗日战争结束,“立信”从重庆迁返上海,由于当时的校舍还在筹建,潘老毅然把他在上海长乐路一幢三层楼的住宅捐赠给学校作临时校舍。新校落成后,他又捐出一万元美元建造了体育馆,让学生有个体育锻炼的场所。 令人钦佩的是,尽管潘老在十年浩劫中遭受冲击,但是,“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初,上海市会计学会成立,他把落实政策后发还给他的现金捐赠给了学会作为基金。198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复办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他又立即将6万元存款捐出,作为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其实,当时潘老的生活十分窘迫,他完全可以用这些钱解燃眉之急,可他觉得春天到了,嫩芽需要养料的浇灌,和改善生活相比,学会和学校的发展更需要支持。 事后有许多人问他,为什么不给自己及家人留点呢?潘老呵呵笑说:“立信学校就是我的 ‘儿子’,我的财产不会给任何人,今后都将留给‘儿子’啦! ” 潘老爱校且爱才,他经常用“才华出众”来形容顾准。当年顾准进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时,不过是一个初中商科毕业的练习生。正是看准了他的才能,潘老倍加爱护,不拘一格地重用顾准,16岁就委任他上课做老师。事实证明,潘老的眼光没错,顾准从一个打杂的练习生升任会计员、会计教师和夜校部主任,一步一个脚印地锤炼了自我,他在实践中边教边改教材,编撰成《银行会计》,此书一出版,就受到社会的称许和赞誉,并采用为大学教本,当时他只有19岁。 韩曼涛也是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的学生,潘老发现他反应敏锐、头脑缜密,是会计中的“聪颖之才”,便重用他担任教师兼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查账主办。当时,上海租界搜捕革命者的风声紧张,谁收留革命党就得受牵连,而潘老恰恰在这时得知了韩曼涛的地下党身份。爱才的潘老冒着风险派他到外地去查账,避过了这阵风头。 像潘老这般人格,正如马寅初先生的由衷之言:“不要说潘先生邀请我教书,就是要我替他倒夜壶,我也愿意。 ”马先生的有感而发是因为国民党发行“关金券”时,他公开在学生大会上揭露了这是个。国民党当局为了打压马寅初,不准各大学留用。但潘老却不畏压力,聘用马寅初先生为立信学生授课。这事被陈立夫知道后把潘老叫去训斥了一顿,还命令他解聘马先生,潘老却不予理睬,这位会计之父最能掂量势利和人才之间孰重孰轻。 在潘序伦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潘老的这段话语倍觉无穷回味——“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这24字是潘老留给“立信”的遗志,更是“立信”永远的魂魄!细想之下,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做人之道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767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