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总则的内容包括: 1、会计制度制定的前提:该内容中包括会计制度制定的目的、依据、实施的范围和要求。2、会计工作的一般原则规定:该内容中包括会计基本准则在总则中的应用。3、会计基础工作要求:该内容包括会计记录工作的要求(会计记录质量要求和会计报表要求)。会计制度总则是对会计制度概括性的规定,具有统一性、灵活性、针对性、适用性等特点,对于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明确会计工作任务、做好会计工作有重要意义。拓展资料: 通过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人们可以了解会计制度制定的目的、实施的要求,掌握会计制度的总精神,对于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明确会计工作任务、做好会计工作有重要意义。会计制度总则的作用: 1、了解制定会计制度的目的。2、明确会计制度实施的范围。3、掌握会计制度总精神。4、确定会计工作任务。5、指导做好会计工作。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accounting system)是对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在账簿中进行分类、登录、归总,并进行分析、核实和上报结果的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程序的总称。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即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所属财政部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在与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制度或者补充规定。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利润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会计要素定义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会计实践质量的高低。
会计制度总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会计制度制定的前提。指会计制度制定的目的、依据、实施的范围和要求。(2)会计工作的一般原则规定。这些一般原则是依据会计基本准则而确定的。包括:四项基本假设,记账方法,以及真实性、合法性、统一性、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重要性、一致性、收入与费用配比、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十二条原则。(3)会计基础工作的要求。在总则中还要针对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主要包括:会计记录工作的要求,会计记录质量的要求,会计报表的要求。
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按照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
2、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会计法律制度,其制定依据是《会计法》。比如:由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由财政部制定,国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3、会计规章,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程序,由财政部指定,并以财政部部长签署命令的形式公布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会计法律制度
4、地方性会计法规。是指省、自治区、自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与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地方性会计规范。
扩展资料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主要区别
1、性质不同
会计法律制度通过国家机器强制执行,具有很强的他律性。会计职业道德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性,自愿地执行,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实现,基本上是非强制执行的,具有很强的自律性。
2、作用范围不同
会计法律制度侧重于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和结果的合法化,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会计职业道德不仅要求调整会计人员的外在行为,还要调整会计人员内在的精神世界。会计法律制度的各种规定是会计职业关系得以维系的最基本条件,是对会计从业人员行为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用以维持现有的会计职业关系和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在会计职业活动的实践中,虽然有很多不良的会计行为在违反了会计法律制度的同时也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但也有的不良会计行为只是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而没有违反会计法律制度。
3、实现形式不同
会计法律制度是通过一定的程序由国家立法部门或行政管理部门制定、颁布和修改的,其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明确的、正式形成文字的成文条例。而会计职业道德表现形式既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也有不成文的规范。
4、实施保障机制不同
会计法律制度不仅仅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而且是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会计法律制度的这种保障机制不仅体现在其法律规范的内容中具有明确的制裁和处罚条款,而且体现在设有与之相配合的权威的制裁和审判机关。
而会计职业道德上既有国家法律的要求,更需要会计人员的自觉遵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