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政部重点课题:“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主持,2003-2005)[2]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第一批课题:“会计监督与会计委派制度创新与完善问题研究”(主持,2001-2004)[3]财政部重点课题:“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外投资”(主持,2001-200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模式研究”(主持,1997-2001)[5]罗飞.论国家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J].国际财务与会计,2003.1.[6]罗飞.论国有企业的财务决策机制[J].财经论丛,2003.3.[7]罗飞.关于在中国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8]罗飞.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与财务关系[J].会计论坛,2002.1.[9]罗飞.2000年会计监督实践与会计监督理论探索评说[J].2001年会计年鉴.[10]罗飞.国家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会计监督:理论与模式[J].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2001.8.[11]罗飞.独立董事制度与财务监督[J].财会通讯.2001.10.(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财务与会计导刊》2001年12期转载)[12]罗飞.论国家作为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J].会计研究,2001.4.[13]罗飞.论财务报告的规范、改革与发展[J].时代财会,2001.4.[14]罗飞.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及核心会计准则[J].时代财会,2001.2.[15]罗飞.国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监督[C].新世纪中国会计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12.[16]罗飞.成本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7]罗飞.关于国有控股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调查[J].经济研究参考,2000.9.1.[18]罗飞.国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监督[J].台湾管理会计,2000.53(7).[19]罗飞.弗兰霍尔茨和他的人力资源会计[J].财会通讯,2000.4.[20]罗飞.贯彻新《会计法》将对税收产生积极的影响[J].税收征纳,2000.3.[21]罗飞.论国有企业财务机制制度创新[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2]罗飞.会计监督是保证现代企业制度良好运行的一项重要机制[J].财会通讯,2000.3.[23]罗飞.企业购并会计股权联合法探讨[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1.[24]罗飞.企业购并下推法会计评介[J].财会通讯,1999.10.[25]罗飞.中国会计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TheJournalofACCAHongKong,Autumn1999.[26]罗飞.股份合作制企业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1998年7月第一次印刷).[27]罗飞.关于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几个问题[J].中国财政教育,1998.3.[28]罗飞.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特点及其财务、会计的有关问题[J].财会通讯,1998.6.[29]罗飞.略论合并财务报表的产生与发展[J].上海会计,1998.2.[30]罗飞.企业购并会计购买法的若干问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1.(载《会计理论研究——湖北省会计学会1996-2002优秀会计论文集》,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6.)[31]罗飞.股权联合法刍议[J].四川会计,1997.11.[32]罗飞.传统合并报表理论的缺陷及理论重构[J].经济与管理论丛,1997.5.[33]罗飞.论负商誉的性质及会计处理[J].电子财会,1997.11.[34]罗飞.浅议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J].电子财会,1997.6.[35]罗飞.关于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及会计高等教育的目标[J].财会月刊,1997.10.[36]罗飞.《企业特种会计》第二版[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7.(1994年7月第一版.)[37]罗飞.论商誉的性质及购买商誉的会计处理[J].会计研究,1997.1.[38]罗飞.关于合并会计报表与会计原则的几个问题[J].财会月刊,1997.1.[39]罗飞.试论合并报表的集团主体观点——重购合并报表理论的探讨[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1.[40]罗飞.合营实体报表的比例合并问题[J].对外经贸财会,1996.12.[41]罗飞.合营及合营财务报表的比例合并问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财务与会计》,1997年1期)[42]罗飞.中国大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与体制[J].台湾主计月报,1996.6.[43]罗飞.合并报表理论刍议[J].电子财会,1996.6.[44]罗飞.关于企业合并与合并报表的概念问题[J].财会月刊,1996.5.[45]罗飞.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6.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财务与会计》,1996年7期)[46]罗飞.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刍议[J].对外经贸财会,1996.4.[47]罗飞.会计职业在美国[J].财会月刊,1995.7.[48]罗飞.西方企业会计[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4.[49]罗飞.企业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50]罗飞.工业企业会计新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51]罗飞.外商投资企业会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52]LuoFei.InternationalComparisonofChina’sGNP.AdvancesinChineseIndustrialStudies,Volume3,1992,JAIPRESS,LONDON,1992.[53]罗飞.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国际比较[J].内部参阅,第47期,人民日报总编室,1991-9-10.[54]罗飞.西方的股票交易[J].武汉财会,1991.4.[55]罗飞.按西方计量原则和价格计量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1.3.[56]罗飞.两个被遗忘的成本内容[J].安徽财会,1991.4期.[57]罗飞.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国际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1991.1.[58罗飞.企业会计人员行为初探[J].电子财会,1989.6.[59]罗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60]罗飞.企业成本学[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8.[61]罗飞.浅谈影响世界各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因素[J].冶金财会,1989.3.[62]罗飞.人力资源会计中的几个难题[J].福建会计,1989.4.[63]罗飞.人力资源会计中的人力资本模式[J].福建会计,1988.10.[64]罗飞.影响世界各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因素[J].对外经贸财会,1988.4.[65]罗飞.西方人力资源会计简介[J].财贸经济,1988.8.[66]罗飞.成本控制理论问题研究[C].经济学科三级论文选,沈阳:辽宁电大经济编辑部,远距离教育出版社,1986.[67]罗飞.试论成本控制的基本原理[C].成本管理改革之路.中国成本研究会,1985.[68]罗飞.成本核算原理概述[J].自学指南,1985.8.[69]罗飞.试论成本控制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85.3.[70]罗飞.对“除本分成制’的几点意见”[J].成本分成制理论与实践,经济体制改革、财务成本通讯、厂管理编辑部,1984.9.[71]罗飞.试论社会主义企业的会计原则[J].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984.2.[72]罗飞.成本的分类[J].武汉财会,1983.4.[73]罗飞.社会主义成本的经济本质[J].研究生学报,1983.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政治经济学》F1,1983年12期。)
人力资源论文参考文献2017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1]李小安.民营企业如何突破四大“瓶颈”闭.商业研究,2008,(5).
[2]风杰中.《小企业创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6.
[3]刘昊.中小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阴[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6).
[4]薛建刚.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09,(4).
[5]徐红.李涛浅析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6).
[6]石磊,罗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匹配性研究[J].商业时代,2007,(9).
[7]庄彪.完普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8(10).
[8]清华.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2010,(2).
[9]李长禄,尚久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0]曾漫丰.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改进对策[D].
[11]张清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J]..工业技术经济,2004,(7).
[12]魏明.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3).
[13]清华.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学苑版.
[14]郭晶.钱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3).
[15]朱晓敏.浅谈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田社会科学家[J].,2005(2).
[16]王洋.谈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田现代经济信息[J].,2010,(9).
[17]瞿群臻.基于三类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剖析[J].生产力研究,2005.
[18]李书治.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析[J]..民营经济,2007,(4).
[19]徐红,李涛.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5).
[20]李亚.中国民营企业的治理机制研究[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5,(7).
[21]曾亮.浅析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8)
[1]李娜.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向实务演变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美〕埃里克瓜弗兰霍尔茨著,陈仁栋译,‘常勋,余绪缨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
[4]许静.关于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人力资源,2011,(4):85.
[5]提拉依木.高校人力资源会计运用的研究[D].江苏:河海大学,2005.
[6]张文贤.人力资本[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2008.1-9.
[7]一涛.基于薪酬激励视角的高校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构建[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8.
[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AAA.AStatemenofBasicAccountingTheory1966Ch.5.
[10]邵文波.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与核算相关问题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8.
[11]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18.
[12]苏品.人力资产会计核算制度设计[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09.
[13]秀娇.对高校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0,(20):29-34.
[14]宋粉鲜.民办高校人力资源会计的构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
[15]倪素清.论人力资源会计[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71-78
[16]孟利琴.人力资本理论综述_基于人力资源会计困境视角[J].会计师,2010,(12):11-12.
[17]罗新华.人力资本会计确认与计量实证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8.
[18]李馨.从人力资本到组织资本[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09.
[19]朱浩.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若干问题与管理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3,23(5):87-89.
[20]陈仲常.高校人力资本特征及激励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1):123-124.
[21]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34-36.
[22]任润竭.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147.
[23]徐文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03-104.
[24]周占文主编.《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5]陈刚吴焕明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6]施必善编著.《人力经理必做的100件事》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
[1]薛璟.工作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社会心理科学.2013(02)
[2]毕楠.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2(07)
[3]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05)
[4]张生太,梁娟.组织政治技能、组织信任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2(06)
[5]麦影.企业社会责任、组织信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2(03)
[6]常凯.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纳入我国的劳动法制轨道[J].中国共产党政干部论坛.2004(03)
[7]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性行为反应的互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3(05)
[8]陈秀娣.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探索[J].现代商业.2011(27)
[9]周祖城.走出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丛林[J].伦理学研究.2011(03)
[10]张兆国,尹开国,李庚秦.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论坛.2009(02)
[11]霍娜,李超平.工作价值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9(04)
[12]凌玲,凌红.工作满意度、组织信任和组织承诺关系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9(01)
[13]曹科岩,龙君伟,杨玉浩.组织信任、知识分享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8(05)
[14]郝云宏,汪月红.企业员工责任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
[15]杜鸿儒,阮金钟.组织支持感与员工工作态度:组织信任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J].南大商学评论.2006(04)
[16]贾良定,陈永霞,宋继文,李超平,张君君.变革型领导、员工的组织信任与组织承诺--中国情景下企业管理者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17]黄素芳,詹颖.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体系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9)
[18]李峰.企业道德建设对员工满意度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员工感知的企业社会责任中介效应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03)
[19]刘家凰,吕春晓,吴爽.员工组织信任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及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1(01)
天涯猫扑网易新浪tom铁血贴吧19lou化龙巷西祠胡同。。。
全国统一,一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