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的借和贷不懂

feion1992024-07-25  0

一、财务中的“借”与“贷”是一种单纯的记账符号,表明记账的方向,是一种专门的会计术语。二、借贷记账法是以会计等式作为记账原理,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来反映经济业务增减变化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三、借贷记账法下,所有账户的结构都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

会计里的借和贷可以粗略的理解为“增加”和“减少”但根据会计科目的不同,有的时候借和贷表示的增减方向是相反的。

具体如下:

1、资产类科目: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

2、负债类科目:借表示减少,贷表示增加。

3、权益类科目:贷表示增加,借表示减少。

4、损益类科目:贷表示增加,借表示减少。

5、成本类科目:贷表示减少,借表示增加。

扩展资料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以控制和指导,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会计监督除货币监督,还有实物监督。会计监督的内容,是从本单位经济效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进行的全面监督。

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或预算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合理使用资金,促进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里面“借“”贷”两字来记录货币资金的借贷,财产物资、经营损益和经营资本等的增减变化。或增减变动情况。这样,“借”“贷”两字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含义,只作为纯粹的记账符号使用,用以标明记账的方向。在账户的借、贷两方中,究竟用哪一方来记录金额的增加,用哪一方来记录金额的减少,是由每个账户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性质决定的.一.资产类账户资产类账户借方记录企业各项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各项资产的减少额,余额一般出现在记录增加额的借方,表示期末某一时点企业实际拥有的资产数额。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如下: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发生额–贷方本期发生额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具体结构完全一致,这两类账户借方记录相关会计要素项目的减少额,贷方记录其增加额,余额一般出现在贷方,反映企业所承担的债务及所有者拥有企业净资产的实际数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如下: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贷方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发生额-借方本期发生额三.成本类账户成本类账户的基本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的基本结构大体一致。四.损益类账户损益类账户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实际上“借”和“贷”两个字没有实际的意义,与日常理解的借、贷意思是不同的。它是由意大利人卢卡·巴其阿勒最早阐述出来的,即现代会计使用的“复式记账法”,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也就是说,复式记账法是可以同时反映资产的流进或流出的,也就是双向反映。

初学会计者,最迷惑的就是“借”和“贷”。为什么有的科目“借”表示增加,有的科目“借”表示减少呢?这是个逐步磨练体会的过程。

会计科目分为五大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这五类会计科目有二组平衡公式:

收入-费用=结余(公式一)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公式二)

由于结余是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将二个公式代入合并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移项得: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公式三)

左边的资产、费用类科目为同一性质,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右边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科目为同一性质,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

这个概念要死记,不要问为什么,这就是规则。

在保持公式三左右平衡的前提下,当发生一笔经济业务,涉及到公式三等式的一边时(例如只涉及资产、费用二类科目),这二类科目必须一个增加一个减少,公式三才能保持平衡。

当发生一笔经济业务,涉及到公式三等式的二边科目时(例如涉及资产、负债二类科目),这二类科目必须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公式三才能保持平衡。

上述描述,就是借贷记账法的基本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同类账户有增有减,异类账户同增同减。

只有遵守这个规则时,会计平衡式才能成立,这也是会计工作的基础。

而我们要理解“借”和“贷”,熟练掌握借贷记账法,就需要知道会计科目的性质分类,并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方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74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