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名词解释会计循环

feion1992024-07-25  0

会计要素是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单位,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利润六个方面。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通常又全称为借贷复式记账法。它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依据,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存货盘存制度的两种方法(一)永续盘存制永续盘存制也称为账面盘存制,是指逐日逐笔对收入或发出的存货做记录的制度。永续盘存制可以完整地反映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情况,随时计算发出存货成本。(二)定期盘存制定期盘存制也称为实地盘存制,是指在会计期末才对全部存货数量进行盘点的制度。在定期盘存制下,在会计期末先确定期末存货数量,然后计算期末存货成本,最后倒算出本期的销货成本。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在年报中披露)、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循环是指会计上在规则的间隔期中,用来记录、分类并汇兑会计信息的序列会计程序及相应方法。希望上述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名词解释哪章都有,那都不是重点.因为会计制度没有人考你名词解释.简单题主要集中在前几章,也就是说,越往后越难.案例题在最后那几章.每章都会有涉及.请参考以下资料

会计制度设计就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并结合实际,运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对全部会计事务、会计处理手续、会计机构以及会计人员的职责进行系统规划的工作,它是会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科学的程序,对各项会计制度的具体规划,就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具体内容。

会计制度的设计内容覆盖从最基础的会计凭证,到最后财务报告的生成的整个过程。“以终为始”,方能有始有终。因而会计制度设计需要以产出准确的会计信息为目的进行规划设计。

会计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如果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没有完善的会计制度的话,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收益的。因此,对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扩展资料

会计制度设计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制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今后的会计实务工作。过去由于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不少会计人员经常把会计制度设计工作看成是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事,认为在基层单位里,无需进行会计制度设计工作。

在会计教学中,则往往满足对财政部门所颁布的会计制度进行解释,而对于建立这些制度的依据和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则很少作理论上的探讨,以致教材成了“制度加说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健全,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单位会计制度自行设计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制度设计任务

1.什么是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什么意思? 会计要素是指会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2.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与其他复式记账方法相比,其特点主要体现在记账符号、账户设置与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等方面。二、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一)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借方”、“贷方”来称谓账户的左方、右方。“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它所表示的增加、减少含义并不确定,而是取决于账户的经济性质。(二)账户结构 由于资产通常列示于会计恒等和资产负债表的左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通常列示于会计恒等式和资产负债表的右方,所以,依照习惯:资产类账户的左方(借方)记增加额,右方(贷方)记减少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右方(贷方)记增加额,左方(借方)记减少额。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在作为商品出售并抵销收入之前,一般处于在产品或产成品形态,也属于企业资产。因此,成本类账户中“借”、“贷”增减意义与资产类账户相同。损益表账户包含了两小类账户,即收入类和费用支出类,前者视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账户确定“借”、“贷”的增减意义,后者视同资产类账户确定“借”、“贷”的增减意义。3.根据财会[2006]3号《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之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从而决定了企业所采用的存货盘存制度只能是永续盘存制度,而不能是实地盘制度。4.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在年报中披露)、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一般国际或者区域会计准则都对财务报告有专门的独立准则。“财务报告”从国际范围来看是一个比较通用的术语,但是在我国现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使用的是“财务会计报告”术语。为了保持法规体系上的一致性,基本准则仍然没用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术语,但同时又引入了“财务报告”这一术语,并指出“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立足国情与国际趋同的问题。5.是指会计上在规则的间隔期中,用来记录、分类并汇兑会计信息的序列会计程序及相应方法。 自经济业务发生后填制会计凭证,至会计期末编制会计报表会计工作过程。它包括如下一连串的步骤和程序。 (1)填制原始凭证,记录经济业务; (2)根据原始凭证在各种日记账中序时地登记经济业务,或者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或科目汇总表; (3)根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或是日记账逐笔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 (4)根据日记账或记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科目汇总表,将经济业务过入或记入总分类账; (5)编制调整前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表(或称试算表),试算总分类账各账户的借方发生额之和与贷方发生额之和以及借方余额之和与贷方余额之和是否相等; (6)将期末账项调整分录记入日记账,或者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据以过入或记入总分类账和有关明细分类账; (7)将期末账项结转分录记入日记账,或者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所友过入或记入总分类账和有关明细分类账; (8)将计算确定本期利润的分录记入日记账,或者编制记账凭证,据以过人或记入总分类账和有关有细分类账,结转各种收入和成本、费用账户;然后将利润分配分录记入日记账,或者编制记账凭证,据以过入或记入总分类账和有关明细分类账; (9)编制结后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表以及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余额明细表,检查期末账项调整、账项结转和其他结账等记录的正确性,然后结计各账户; (10) 根据总分类账和有关明细分类账户所提供报表,总括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部分信息来 1、根据日常经济业务发生时收集的原始凭证,分析经济业务的内容; 2、根据日常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即做会计分录); 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有关账簿(即过账); 4、期末计算出各账户的发生额合计数和余额,并编制试算平衡表 ; 5、期末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账项调整(分录、过账、结余额),并编制试算平衡表 ; 6、期末结清有关账户(分录、过账、结余额),并编制试算平衡表 ; 7、编制会计报表 第一,根据经济业务的实际发生和完成的真实情况编制必要的会计分录. 第二,根据每笔会计分录所确定的应借、应贷金额,分别过入有关总分类帐户和名细分类帐户之中。 第三,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来检查、验证会计分录和过帐工作有无错误,以确定帐本记录的正确性。 第四。根据债权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要求,按照收入、费用的归属期,对帐本记录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正确的计算出当期损益和反映企业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 第五,根据分类帐户提供的会计数据和会计主体财产清查的结果,在每一个会计期末进行对帐,以确保帐薄所反映的会计资料的正确、真实和可靠。 第六,根据一定时期内全部入帐的经济业务的内容,将各种帐薄记录结算清楚,即结算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以便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标准的资料 第七,根据分类帐户中有关帐户的发生额和各帐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资产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以及财务状况说明书。从而使得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及政府的财政、税务、审计等 监督部门可以及时地了解报表单位的会计信息,以满足相关部门做出经济决策的需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74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