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里12月8日应该是发出200千克吧,先按此计算了。1、先进先出法12月份共发出甲材料200+100+100=400千克发出甲材料成本为=150*10+100*12+150*14=4800元2、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成本=(1500+1200+2800+1500)/(150+100+200+100)=12.73元发出甲材料成本为=400*12.73=5092元
第一题(1)借:存货跌价准备 20贷:资产减值损失 20(2)借:资产减值损失 35贷:存货跌价准备 35过程:200万有合同部分,可变现净值 230-25*40%=220 不计提减值准备300万无合同部分,可变现净值 280-15=265 计提减值准备 300-265=35(3)账面价值 120万 可变现净值 120-5=115计提准备 120-115=5借:资产减值损失 5贷:存货跌价准备 5(4)10件A产品的成本 20*1600+10*2000=52000其中:8件已签订合同的A产品 账面价值 :52000*8/10=41600 可变现净值为:4500*8*(1-10%)=32400 对应的丁材料 16吨的 可变现净值为:32400-8*2000=1640016吨丁材料的 账面价值:20*0.8*1600=25600应计提的减值准备 25600-16400=92002件无合同的A产品 账面价值 52000*2/10=10400 可变现净值为 5000*2*(1-10%)=9000对应4吨丁材料 账面价值 20*0.2*1600=64000 其可变现净值 :9000-2*2000=5000应计提的减值准备:9000-5000=4000共计提减值准备 9200+400=13200题目没多复杂,就是计算太复杂,你自己在算算,我怕我计算错。
《中级会计实务》试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综合题。其中,单选题10道,每道1.5分;多选题10道,每道2分;判断题10道,每道1分;计算分析题2道,共22分;综合题2道,共33分。
从题量上看,客观题30道,主观题4道;从分值上看,客观题45分,主观题55分,二者可谓平分秋色。研究考题特点,针对不同的题型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答题策略。
判断题
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大部分是教材原文或原文的提炼,考生需要熟记教材相关内容。
【答题技巧】如果题目出现“总是”“绝不”等绝对概念的词语时,往往是错误的。
计算分析题
计算分析题绝大部分限于一章或一个完整业务的会计处理,跨章节考查的情况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计算分析题以计算和分录编制为主,偶尔涉及相关界定的判断。
【答题技巧】主观题的评分标准是分步骤给分,所以主观题尽量分步骤写。即便是不会的题也不要空着,写上和题目相关的内容。比如主观题不会做,数据计算不出来,那就把会的会计分录全部写上去,也有可能得到几分。
1.实际成本=10200+1734+1200+166=13300计划成本=599*20=11980购进材料超支差=13300-11980=13202.本期销货成本=15 000*80%=12 000则月末存货成本=20 000+8 000-12 000=16 0003.5月份销货成本=4 550*80%=3 640则月末存货成本=2 400+1 500-3640=2604.销货成本=(92-2)*70%=63库存成本=20+60-63=175.月初进销差价=30-21=9购进商品进销差价=50-31=19进销差价率=(9+19)/(30+50)=0.35库存商品成本=(30+50-60)*(1-35%)=136.月初商品进销差价=45-30=15购进商品进销差价=120-70=50进销差价率=(15+50)/(45+120)=39.39%销售=120*85%=102则库存商品成本=(45+120-102)*(1-39.39%)=38.188.月初商品进销差价=30 000-20 000=10 000购进商品进销差价=120 000-100 000=20 000进销差价率=30 000/150 000=20%销售成本=100 000*(1-20%)=80 0009.某商场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对库存商品进行核算。本月月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为6万元,售价总额为9万元;本月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为8万元,售价总额为11万元;本月销售商品的售价总额为15万元。该商场当月售出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为( )万元月初商品进销差价=9-6=3购进商品进销差价=11-8=3进销差价率=6/20=30%售出商品应分摊差价=15*30%=4.5 10.因为用A生产的基期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则A材料未发生减值,其账面价值仍为3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