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后的会计

feion1992024-07-25  1

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企业是单一所有制形式,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会计模式。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没有太多的变化,也没有改变会计报告的体系和会计制度的框架,会计理念更没有什么突破和变化,不存在会计准则制度的原则性变迁问题,因此,本文论述的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方面的变化。不同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会计准则制度变迁过程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有“三阶段说”、“四阶段说”,即使同是分为三阶段或者四阶段,其起止时点划分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无论划分几个阶段,关键是不同阶段除了准则制度有显著变化外,还要有明确的起止标志以利于区分。因此,可把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历程分为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会计制度统一完善、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四个阶段。(一)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阶段(1979—1992年)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1979年颁布的《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终点标志是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979年颁布的《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和1985年的《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第一次参照国际惯例设计了会计制度,其规定的会计核算一般要求、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内容均学习、借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二)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阶段(1993—2000年)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1992年颁布的“两则”、“两制”,终点标志是财政部于2000年12月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要求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开始采用会计准则,并结合国情,采取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办法实施“两则”、“两制”。针对“琼民源”等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我国于1997年发布了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从1998年起开始实施),到2001年底我国已颁布了16项具体准则,标志着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建立。(三)会计制度统一完善阶段(2001—2006年)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自2001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制度》的正式施行(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并鼓励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执行),终点标志是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发布39项新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企业的会计制度的统一。2001年颁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颁布《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体系。(四)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阶段(2007年以后)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39项新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一阶段以会计准则全面取代会计制度(除少数准则保持中国特色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全面趋同,进一步缩小了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是中国会计国际化趋同的显著标志。

伴随着社会科技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政府会计也开展了一定的创新工作,此种工作的顺利进行,确实对财务管理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影响,不仅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且还为其提供了越加激烈的竞争。从如今的情况看来,大多数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也制定了部分政策与制度,同时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促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将要开展一定的创新,如此一来,会计工作的改革也就面临着巨大的竞争与挑战。为此,文章主要从政府会计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政府会计改革确实决定着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进展,政府会计改革主要包含有单位事务管理以及制度改革这两种方面,政府会计管理和整个非公有制公司有着很大的差异,然而职责发生制依旧是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当中所应用的重要准则。在政府开展会计体系改革以前,对财务制度、会计职能以及会计原则等等所有条例都达成了有效的修订,特别是在政府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融入了相应的会计制度,这就表明国内政府财务体系的有效改革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政府会计制度也慢慢从收付实现制朝着职责发生制进行变化,始终坚定对政府会计制度进行改革,从其对整个事业部门财务管理所造成的影响中,真正寻找到增强资金运转效果的枢纽,将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改革当重点内容,全方位推动政府改革工作得以飞速进步。来源:销售与管理 (2020年15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70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