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会计等式:
(1)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2)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
(3)收入-支出=净资产变动额
政府会计主要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和政府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非营利组织会计主要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类非营利机构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扩展资料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组成体系
1、纵向体系
政府预算组成纵向体系是按照国家政权结构和区域划分的,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具体包括: 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
2、横向体系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横向体系,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1)财政总预算会计:会计主体是各级政府财政收支活动以及财政资金使用结果。
(2)行政单位会计:行政单位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由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构、检查机构和各级党政机构、人民团体组成。
(3)非营利组织会计:指各类非营利组织核算、监督本单位各项经济业务和收支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4)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税收征解会计、专业银行拨款会计等。
会计等式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恒等式。会计等式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企业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的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
会计等式(Accounting equation) :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恒等式。
会计等式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是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即数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恒等式。它是各会计主体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报表的理论依据。
会计等式提示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反映资产负债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
扩展资料
静态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
其公式为: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
综合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利润
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
(2)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3)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综合了企业利润分配前财务状况等式和经营成果等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等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