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规则,工资性支出不可在成本类账户中直接记账,而必须经过“应付员工薪酬”账户反映后付出,即付出3万元工资,不能直记费用,而必然借记“应付员工薪酬”账户,再“应付员工薪酬”转入,,当然记账先后程序两者可以倒过来,即可以先提后付,也可以先付后转
按照题主发的图片做以下处理
望采纳,谢谢。
1、计提工资会计分录的处理:
(1)对于生产工人的工资,则计入生产成本,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
(2)对于车间管理者的工资,则计入制造费用,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3)对于管理人员的工资,则计入管理费用,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4)对于销售人员的工资,则记为销售费用,分录如下:
借:销售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2、次月发放工资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个人部分)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扩展资料
计提比例:
医疗保险费:10% (注意:各地的缴纳比率是有差别的,如上海是:12%)
养老保险费:12% (注意:各地的缴纳比率是有差别的,如上海是:22%)
失业费:2% (注意:各地的缴纳比率是有差别的,如上海是:2%)
工伤保险:1% (注意:各地的缴纳比率是有差别的,如上海是:0.5%)
生育保险:见工伤保险即可。
住房公积金:10.5% (注意:各地的缴纳比率是有差别的,如上海是:7%)
工会经费:2%
职工教育经费:2.5%
会计准则
(一)企业年金基金,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0 号——企业年金基金》。
(二)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 号——股份支付》。
(三)《企业会计准则第9 号——职工薪酬》解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应付职工薪酬
<企业会计制度>用"应付工资"科目,<企业会计准则>用"应付职工薪酬"借:管理费用—工资 (总经理办公室人员、财务部人员、供应部人员)营业费用—工资 (销售部人员)制造费用—工资 (制造部经理人员、技术部人员)生产成本—工资 (工人)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如果制造部和技术部是厂部编制,记入管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