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余成本法: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
涉及到实际利率法的知识,主要包含:1、持有至到期投资;同时还有应付债券,前者是债权人,后者是债务人2、超过正常信用条件的,具有融资性质的存货或固定资产的购置3、融资租赁 学习的方法,第一、死记硬背,找一个摊销表,背过,做题就可以了。第二,理解记忆。其实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顾名思义,就是将实际占用的资金的摊余成本,按照实际的利率确认费用的方法。 企业在进行借贷的时候,有的时候是到期偿还本金,这样的话,按照利率直接计算利息费用是很简单的。但是还有一些情况,在还款过程中,并非只是偿还了利息,而是同时在偿还本金部分,就出现了实际付款和应当计入本期费用金额不一致的情况,而根据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我们必须准确的记录应当计入本期的费用,因而,我们不能根据实际支付的金额确认费用,而是要根据实际占用的金额乘以实际利率,确认利息费用,将多余或少的部分,当作对本金的偿还或补充。 例如,我现在借给你1000块钱,按10%计息,共5年,但是,现在市场上的实际利率为8%,那么你会接受么,显然不会,那么有一个办法,在实际借钱的时候我可以多借给你点钱,但是依然按照每年10块钱拿利息,而且5年末,你还是还我1000块。这样就出现了,你实际收到的借款(期初摊余成本)与账面1000块(账面成本)不一致的情况,而此时,我们实际上在按照8%的利率作为基础在进行交易,10%只是一个名义而已,因为你要按照 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计算每期的利息费用。 财务上的问题,基本多做几个题,道理自己就明白了。
摊余成本是持有至到期投资后续计量的方法,与它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实际利率法。
它俩形影不离。没有实际利率法就无所谓摊余成本,摊余成本是实际利率法下的必然结果。
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如何理解“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见下图。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本期计提的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本期期初摊余成本即为上期期末摊余成本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计提的利息-本期收回的利息和本金-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简单理解】就持有至到期投资来说,摊余成本即为其账面价值。
【例题说明】20×0年1月1日,XYZ公司支付价款1 000元(含交易费用),从活跃市场上购入某公司5年期债券,面值1 250元,票面年利率4.72%,按年支付利息(即每年支付59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合同约定,该债券的发行方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可以将债券赎回,且不需要为提前赎回支付额外款项。XYZ公司在购买该债券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
XYZ公司将购入的该公司债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且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等因素。经测算,XYZ公司在初始确认时先计算确定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10%:
【各年摊余成本说明表】
【提示】
做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分录,是理解摊余成本的一个好的方法,理解后,公式就不用记了。
附:各年会计处理分录:
(1)20×0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250
贷:银行存款 1 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50
(2)20×0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1
贷:投资收益 l00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3)20×1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45
贷:投资收益 104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4)20×2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0
贷:投资收益 109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5)20×3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等: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55
贷:投资收益 114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6)20×4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面利息和本金等:
借:应收利息 5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50-41-45-50-55)59
贷:投资收益 118
借:银行存款 59
贷:应收利息 59
借:银行存款等 1 25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 250
会计中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计算”应该是会计实务的内容。在初级会计实务的第一章资产第五节持有至到期投资和中级会计实务的第九章金融资产有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