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A股怪谈的康得新122亿存款不翼而飞案,终获官方确认。康得新在9月28日晚发布公告称,已收到证监会下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及《市场禁入决定书》,公司可能被强制退市。从证监会立案调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个月。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从2015年到2018年,康得新瞒天过海,虚增了115亿利润。但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掩盖,于是公司又虚增了上百亿的银行存款余额。没想到的是,这一切被一则违约公告牵连而全盘曝光。2019年12月16日,前董事长钟玉因涉嫌犯罪被捕。
违约牵出百亿大案
出事前的康得新,在材料界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的3M”,是A股颇有名气的大白马股。但这只“大白马”的成色,原来是有严重问题的。
2019年1月,康得新发布了一则违约公告:一笔本息10.41亿融资券,公司未能偿付,已构成实质违约。另有一笔当月即将到期的5亿元债券,也可能无法按期兑付。
这则公告让公众感到莫名其妙,因为截至2018年9月30日,康得新的货币资金高达150亿元,可售金融资产也有42亿元。手握重金的康得新,为啥连10多亿债券都还不了?
2019年3月,康得新董事长钟玉、原总裁徐曙等离任,公司随后发布的2018年年报称,账面货币资金有153亿元,其中 122亿元存放于北京银行西单支行。然而,经核查,这个账户的余额是0。
纸包不住火,康得新财务造假案终于曝光,在股市引起轩然大波,网友调侃说,这笔钱自己长腿跑了。康得新的股民讨要说法,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非标意见,公司独董提出异议,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也迅速介入。
2019年5月12日,张家港市公安局在微博上确认,康得新实际控制人、前董事长钟玉已经被抓。
案情披露:涉嫌“三宗罪”
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书,首次披露了康得新造假的具体情况,主要涉嫌“三宗罪”。
一是利润虚增。康得新通过各种手段,虚增营收、成本、研发和销售费用,导致从2015年到2018年,分别虚增利润22. 4亿、29. 4亿、39.1亿和24.3亿,合计高达115亿。
二是存款虚假。公司从2015年到2018年都在虚假记载银行存款余额,其中2018年披露的存款余额是144亿,其中包括在北京银行西单支行的122亿,结果都是假的。
三是隐瞒资金使用情况。2015年和2016年,康得新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分别募资29.8亿、47.8亿。公司在2018年年报中谎称,报告期内已使用募集资金36.88亿,全用于建设高分子膜材料项目和裸眼3D膜组产品项目。
在陈述申辩和听证中,康得新及其代理人提出了4点意见,都被证监会驳回。
证监会还披露了康德新是如何虚构外销业务的:资金从康得新汇出后,由过桥公司等中间环节,通过“对敲”和“内保外贷”的形式转至境外,再由虚假的境外客户或第三方代付公司,以销售回款形式,转回康得新。如此复杂而又精妙的手段,让人叹为观止。
系统性造假,或强制退市
证监会表示,康得新案不但有管理层参与,还有经营层,甚至大量员工也参与其中,是上市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一起实施的违法行为,是系统性的财务造假案。
更恶劣的是,康得新在收到立案调查通知书后,至今没有就财务造假问题进行整改,也没有就赔偿投资者等相关事项采取任何行动。
证监会决定,责令康得新改正,给予警告,并罚款60万;对钟玉给予警告,并罚款90万。另外,对时任康得新总经理的徐曙、时任康得新财务总监的王瑜、时任康得新财务中心副总经理的张丽雄等11人给予警告和3万到30万不等的罚款。
证监会还决定,对钟玉、王瑜分别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对徐曙、张丽雄分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但证监会作出的只是行政处罚。今年9月9日,这4人已由公安部门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其中,钟玉涉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以及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购外汇罪。
康得新表示,公司可能存在触及深交所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强制退市,目前公司股票将继续停牌。
自2019年1月23日开市起,康得新的股票交易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简称由“康得新”变为“ST康得新”,日涨跌幅限制为5%。另外,*ST康得从2019年7月5日开始停牌。
随便搜搜还是蛮多的,例如美国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世通案;中国创业板特大造假案:广东新大地财务造假案;在线时代华纳等等。
就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方式来降低投资风险,马科维茨为此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研究风险与收益关系的理论。夏普等人的研究结论是:单项资产的风险收益率取决于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的风险收益率和该风险资产的风险。夏普因此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
资本结构理论是研究公司筹资方式及结构与公司市场价值关系的理论。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研究结论是:在完善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上,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无关——MM理论。米勒因MM理论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莫迪利尼亚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是关于最佳投资组合的理论。1952年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提出了该理论,他的研究结论是:只要不同资产之间的收益变化不完全正相关。
会计造假是指企业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做假账和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那么会计造假要负什么法律责任?如何防止会计造假账?我为你带来了“会计造假”的相关知识,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会计造假直接侵犯了国家和有关方的利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但会计造假一般体现在企业或单位的财务活动中,除了单位要承担经济责任以外,谁来为这个行为承担法律责任那?以往对这个问题很不明确,1999年10月31日公布的新《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明确了会计责任主体,其目的就是要理顺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于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应负的责任,更加明确了责任人。一旦事发,单位负责人难辞其咎,再也不能以"不懂业务""不了解情况"等借口来推卸或减轻罪责。
单位负责人就是本单位的"一把手"和最高负责人,统管本单位所有的工作,包括会计工作,当然应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负责。从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之间对于本单位会计工作的职责划分看,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执行者和被管理者。被管理者直接对管理者负责,管理者直接对社会负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二者的关系和责任不能颠倒。至于单位负责人如何履行这一职责,可以按照内部管理需要,将其对会计工作的责任在有关人员之间进行适当分解,以在单位内部形成层层制约的会计责任体系。
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的实际情况看,财会人员只是一个被聘用、被领导、被胁从者的角色。一般来讲,会计人员不会主动造假。现在有"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民谚,一些单位主要领导为追逐政治或经济上的私利,指使或强迫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些政府官员为完成经济指标,强令下面虚报瞄报。琼民源案就是单位负责人指使本单位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的典型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单位会计人员是不能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会计工作负责的。而只能由单位负责人负责。
目前,企业会计报表造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虚增资产,虚增利润;二是虚增负债,隐瞒利润。前者主要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因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升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后者主要是私营企业和个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因为这类企业不注重业绩,更关心的是如何逃避国家的税收,少接收政府有关部门的摊派。
1.资产虚增
(1)费用资产化
企业当期发生的费用应当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或商品经营)成本或期间费用。但有的企业却将部分应该计入当期的费用计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类会计科目,使得企业当期损益不实;有的企业待摊费用不及时足额摊销,而是长期挂账,将本属于期间费用的支出列作资产。企业通过将费用资产化,虚增了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2)存货不实
有些企业积压多年的货物,或已经淘汰过时应当报废的物资不做账务处理,或存货的现实价格(或可变现价格)已明显低于账面历史成本价值却仍按历史成本挂在存货账上,存货价值不实,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确认的谨慎性原则,虚增了企业存货价值。
(3)固定资产价值虚假
企业固定资产价值不实主要表现在折旧不足、技术进步后造成的无形损耗不计、已毁损及不可用或不需用固定资产不处置等,虚增(减)企业资产。
(4)递延及无形资产摊销不足
递延及无形资产应当按时足额摊销,已经淘汰过时的无形资产不应当再挂无形资产账而应当将摊余价值作为期间费用计入损益。而许多企业对已经没有使有价值或已经不可能再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不做相应的财务处理,却仍然作为资产列账,虚增了企业资产。
2.负债不实
(1)应付款项高估
许多企业的应付款项不及时或每年与往来单位核对确认清理,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的应退未退、应付未付款项普遍存在,三年以上的应付款项(不包括长期应付款项)以及债权人已经不存在的仍挂账的也不少见,企业实际需付债务小于财务账面债务,企业应付款项高估。
(2)预提费用不实
许多企业为了调节当期损益,不按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预提费用,而是根据企业调节损益的需求预提,有的企业应提的不提或不应预提及多预提的不及时冲销,致使预提费用会计科目反映不实。
① 假账的最大藏身之地——“应收账款”
每家企业的财务报表中都会有“应收账款”这一项,用来记录那些已经卖出去却还没收到款的利润金额。这是最容易被操纵的地方,是假账的聚集地。做假账的公司会利用 其它 “关系企业”进行虚假交易,伪造销售利润,但钱并没有到账。因为在会计规则的世界中,利润是在东西卖出去的时候就确认了,而不是在收到钱的时候确认。所以很多企业利用这个特点,通过赊账销售来伪造利润额。所以,通常你在看到损益表上看到了利巨额增加,但现金流量表上却没有这笔款进来,就要在心里打一个问号了。
假的真不了。赊账的利润不可能一直赊着,款迟迟不进来是需要有个说法的。实在拖不下去了的时候,公司一般都会找个理由让赊账方把货退回来,这笔利润就全当没发生过。但不知情的投资者还以为公司业务大幅上涨,已经大笔买入了该公司的股票……
② 挪用公款的最好途径——“固定资产”
很多公司都需要购买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比如生产厂商的机床、大型生产机械、高端软件系统、甚至是生产车间和办公大楼等等。这些东西的价格都是特别高的,动辄几亿甚至十几亿,而且很难定价——你说这栋楼值10亿,我觉得值20亿。最简单的手法就是故意抬高某些固定资产的价格,然后将高出来的那部分资金转移走,投资者们就这样了。还有一种常见的手法就是故意将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延长,摊到每年的折旧费用就减少了,从而抬高每一年的利润额。
当然,这种手段也是可以识别的。如果你怀疑某家公司正在进行的厂房扩建工程(固定资产投资)有猫腻,你可以关注一下它的投资项目有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开建的时候承诺3年内竣工,但期间又宣布推迟竣工日期,就非常可疑。或者竣工后却迟迟看不到这部分新的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甚至一再进行整顿,又不向投资者公开说明真实原因,我们就非常有理由怀疑这是个“纸上工程”。
③ 神出鬼没的“其他业务利润”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主营业务。但不是每家公司的所有利润都来自于主营业务,还有“其他业务利润”这个东西。我们在看财报时,最终的总利润额中,是包含主营业务利润以及这个“其他业务利润”的。比如,一家生产挖掘机的公司,主营业务是售卖自己生产的挖掘机。但是这家公司经常会把自己空置的仓库租给其他公司存放货品,赚取一部分收入。而这部分租金收入并不是自己的主营业务,就要归在“其他业务利润”中。
正常情况下,其他业务利润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但中国的很多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看哪里赚钱就去哪里捞一笔,到处投机倒把。美其名曰是“运用闲散资金”,实则不务正业。这就让很多不明就里的投资者看到这种公司利润还蛮高的,就以为业务水平不错。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是需要披露“其他业务利润”到底是从哪里赚来的钱。我们可以从披露的情况中分析,这种利润来得是否合理。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挖掘机生产商利用闲置厂房出租获取一些租金收入,只要额度没有很大,就是非常合理的。但如果你看到一些其他业务利润甚至超过主营业务,或者跟主营业务八竿子打不着的收入来源,比如制药厂商跑去做房地产、服装生产商忽然开始搞矿产……甚至最后干脆业务重组,专门去做那种业务了。这种见利就跑的行为是有风险的,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是进去马上就能站稳脚跟,轻率的业务重组决定相当于置股东利益于不顾。
上面这三种只是比较常见的假账行为。还有很多其他假账手法,比如一些地产商哪怕已经竣工了却依然不把这部分房产归为自己的固定资产,而始终在报表里将其确认为在建工程,是因为一旦确认了固定资产,就要产生折旧费和利息费用,拉低利润;比如,伪造或不披露坏账准备金的应收款账龄;再比如,伪造债务偿还能力,制造虚假收入来取贷款等等…
会计造假相关 文章 :
1. 会计造假要负什么法律责任
2. 会计造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