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租赁准则的会计处理一、承租人的会计处理1、初始计量借:使用权资产(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等)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差额)贷: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预付账款(租赁期开始日之前支付的租赁付款额,扣除已享受的租赁激励)银行存款(初始直接费用)预计负债(预计将发生的为拆卸及移除租赁资产、复原租赁资产所在场地或将租赁资产恢复至租赁条款约定状态等成本的现值)2、后续计量(1)确认租赁负债的利息时:借:财务费用——利息费用/在建工程等贷: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增加租赁负债的账面金额)(2)支付租赁付款额时:借: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减少租赁负债的账面金额)贷:银行存款等(3)因重估或租赁变更等原因导致租赁付款额发生变动时,重新计量租赁负债的账面价值。二、出租人的会计处理1、初始计量借:应收融资租赁款——租赁收款额(尚未收到的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预计租赁期结束时的未担保余值)银行存款(已经收取的租赁款)贷:融资租赁资产(账面价值)(业务不多,也可通过固定资产核算)资产处置损益(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可借可贷)银行存款(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收融资租赁款——未实现融资收益2、后续计量借:银行存款贷:应收融资租赁款——租赁收款额借:应收融资租赁款——未实现融资收益贷:租赁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相关知识点推荐,可以了解查看:融资租赁租金账务处理是什么融资租赁租金计算会计实务知识点解读,考点分析可以关注中级会计实务栏目。关注环球网校新租赁准则的会计处理
(一)新增租赁的识别、分拆及合并等相关原则。新租赁会计准则要求承租人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经营租赁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并对租赁的识别制定了相关的指导性原则,对同时包含租赁和非租赁部分的合同的分拆及合同对价分摊、租赁的合并等也作出了明确规定。(二)承租人会计处理由双重模型修改为单一模型。原租赁会计准则下,承租人业务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对识别为经营租赁的,承租人不确认相关资产和负债。新租赁会计准则要求承租人对除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以外的所有租赁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并分别确认折旧和利息费用,即采用与原租赁会计准则下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类似的单一模型。(三)完善与租赁有关的信息披露要求。在承租人方面,对租赁相关的使用权资产、租赁负债、折旧和利息、现金流出等在财务报表中的列示作出了明确规范。在出租人方面,主要增加了出租人对其所保留的租赁资产相关权利进行风险管理的情况,融资租赁的销售损益、融资收益、经营租赁的租赁收入等的信息披露要求。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规范租赁的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进行了修订。新租赁准则的核心变化(一)承租人会计处理的核心变化新租赁准则的核心变化是要求承租人采用单一的会计模型,无需进行租赁分类,对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所有租赁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现行准则要求以风险和报酬转移为基础将租赁划分为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对经营租赁承租人不确认相关资产和负债。为解决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明确划分及会计处理迥异带来的实务问题,新租赁准则取消了承租人的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分类,要求承租人对除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以外的所有租赁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并分别确认折旧和利息费用,即采用与原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类似的单一模型。同时,新租赁准则进一步完善了可变租赁付款额、租赁发生变更等情形的会计处理,并对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的识别判断及会计处理作出了相应规定。(二)出租人会计处理的核心变化新租赁准则总体上继承了现行准则中有关出租人的会计处理规定,保留了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双重模型,即出租人的租赁分类是以租赁转移与标的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程度为依据的在分类方面,新租赁准则强调了要依据交易的实质,而非合同的形式,有关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分类的规定更原则化,并增加了可能导致租赁被分类为融资租赁的其他情形。同时,根据承租人会计处理的变化,调整了转租出租人对转租赁进行分类和会计处理的有关规定。此外,根据实务需要,增加了对生产商或经销商作为出租人的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