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确实是现在比较常见的,我觉得一个原因就在于,当初很多大学生在报考志愿或选择专业时,就不是非常确定自己想干什么或者适合干什么,而进入大学生活之后,随着专业的深入学习,可能才逐渐确定自己原来并不是非常适合或有意愿从事自己的专业,所以基于这种情况,会选择跨专业读研,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二次选择的机会。
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是考虑到考研的难度和竞争压力而做出的选择,比如说一些理科性的专业,在考研的时候都会考到高数,那有些人在这方面特别没有优势或者是压根就学不进去,这种时候就会考虑换个专业考研,比如给自己换个不需要考高数的专业,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在我遇到的人当中还真有这么选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如果继续选择原来的专业考研,能够考上的几率不是很大,与其这样不如换个更有把握或更擅长的专业去考。
我觉得还有第三个原因可能是,对自己目前从事的专业并不十分看好,有些专业在自己当初报考志愿时也许还属于热门专业,可时过境迁发现现在满大街都是,这时候就会考虑要不要换个专业考研,重新给自己选择一个有潜力或有前景的专业,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考研难得多。初会一般大二的时候,那么多课,顺便复习一下就过了。考研大三大四要专门留比较少的课,竞争压力还很大。
大学生选择跨专业读研,主要是对本专业不满意,所以想通过读研换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专业,或者是觉得以后比较有前景的专业方向。
高中考大学,很多人对于即将学习的专业没有多大的概念的。大多数人在高考志愿上,关心的主要是能不能考上心仪的学校,而对将来做什么是没有过多的考虑和研究的。
而且有很多专业,听上去和实际上相差的会比较多。比如像保险学,有的人以为是搞一些机密文件的,其实就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保险。比如像园艺专业,很多人都会把它与园林艺术挂钩,但是园艺其实就是农学的一个分支,分为水果和蔬菜方向。
还有像食品科学专业,有些农村的学子根本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曾经有个家长带孩子入学时,战战兢兢的问院方接待人,说食品是不是做馒头啊,如果是这样,我家孩子不用学了,他都会。
而在大学中,如果遭遇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想要改学其他专业,只有三种方式。
第一,通过转专业来选择其他专业。现在很多大学第一年学的都是基础课,如果学习比较优秀的,都可以在大二的时候转专业的。
第二,通过第二学位的学习,来接触自己喜欢的专业。不过在我看来,很多二学位水分比较大,学习的意义不大,学校主要就是为了多收学费。
第三,就是通过考研的时候换专业的方式来改变对本专业的不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考研的时候换专业的重要原因。
当然,也并非都是因为对本专业不满意才在考研的时候换专业方向的,还有的是想多学习一些技能,所谓技多不压身,这也是跨专业考研的原因之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专门上网搜索了一下数据。据《中国考研网》介绍,继2017年报考人数高涨之后,2018年报考人数又比2017年增加了37万,达到238万人,增幅18.4%。考研人数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大,这是当前考研的环境背景之一。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跨专业读研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扬长避短,力争上游。
这是专门针对考研的考试科目来说的,毕竟要读研,必须得通过初试复试这两道门槛。举个例子,比如有一个考研生本科是理科类专业的,但他的数学成绩又实在无法拯救,考数一数二根本就不能达到及格,这样的情况下,他只能跨专业去考,绕开数学这个大坑,否则,就连进入复试的机会都没有。这种选择其实在考研生中还是挺常见的,是考研生一开始在选择学校专业时就会综合考虑的因素。
第二,兴趣使然,旧念复萌。
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时,没有对本专业考虑清楚或者了解透彻,导致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而在大学里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转专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把读研当成了一次重新追求自己所爱的机会。
第三,热门专业,大势所趋。
有些大学生跨专业读研,是为了自己以后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比如你会发现,每年都会有很多考研生选择金融类专业,这类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市场需求较大,所以每年都会有一部分人群及时转“向”,通过考研转“业”。
第四,从众心理,扎堆报考。
这种情况还真的存在,盲目跟风,看到别人读某专业很高大上,也不管自己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就去报考了,最后还真的有考上的,但是真正去读研的时候,可能会大失所望。
我想说的是,不管是本专业读研还是跨专业读研,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所收获,既然选择了,就把它做到最好。人生最怕的三件事:不坚持选择,不会选择,不断地选择。希望你无悔自己的每一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