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利润初级会计

feion1992024-07-25  0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会计利润是指企业所有者在支付除资本以外的所有要素报酬之后剩下的利润。会计利润是根据会计准则计算的结果。计算的基本方法是,按照实现原则确认企业在一定会计期内的收入,按照配比原则确定在同一期间内的费用成本,将收入与相关的费用成本相减,即为企业在这一会计期间的利润。会计利润是指企业所有者在支付除资本以外的所有报酬之后剩下的利润。营业利润反映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计算公式如下: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利润总额,又称税前利润,是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即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净利润,又称税后利润,是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以后的金额,即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会计利润是指企业所有者在支付除资本以外的所有要素报酬之后剩下的利润。会计利润是根据会计准则计算的结果。计算的基本方法是,按照实现原则确认企业在一定会计期内的收入,按照配比原则确定在同一期间内的费用成本,将收入与相关的费用成本相减,即为企业在这一会计期间的利润。想学习更多会计专业性问题可免费领取试听课程

利润的计算公式:净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企业期末未分配利润=期初未分配利润+本期实现的净利润-本期提取的盈余公积-本期给投资者分配的利润。

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企业的历年结存的利润。相对于所有者权益的其他部分来说,企业对于未分配利润的使用有较大的自主权,受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少。

如果要想学习更多会计知识可以选择恒企教育,恒企教育基于“互联网+教育”、“教育+科技”的经营思想,依托全国教育网点资源和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云网校、全国终端网点,打造行业专业的移动学习方案,帮助学员随时随地学习、针对性地学习。

收入与利润的主要区别是:收入等于投资收入、营业外收入等;利润等于各种收入减去各种费用减去企业所得税。各种资产可以通过收入获得或增加。例如,现金、应收账款、商品和服务可以通过交换商品和提供服务获得。收益也可能来自债务清算。例如,企业可以向贷款人提供货物和服务,以清偿贷款所欠的最终债务。利润(净利润、净利润)通常用作衡量经营业绩的指标,或用作衡量其他指标的基础,如投资回报率或每股收益。与利润计量直接相关的要素是收入和费用。拓展资料:一、收入是一个会计术语,是会计要素之一,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它将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根据日常活动的性质,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转让资产使用权收入。收入按企业主、辅业务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进行的经常性活动所实现的收入。其他营业收入,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进行的与经常性活动有关的活动取得的收入。财政部于2017年7月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上市的企业和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实施;自2020年1月1日起,在国内其他上市企业实施;自2021年1月1日起,将在非上市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二、收入是一个会计术语,是会计要素之一,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它将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根据日常活动的性质,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转让资产使用权收入。收入按企业主、辅业务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进行的经常性活动所实现的收入。其他营业收入,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进行的与经常性活动有关的活动取得的收入。财政部于2017年7月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上市的企业和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实施;自2020年1月1日起,在国内其他上市企业实施;自2021年1月1日起,将在非上市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638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