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会计有哪些误区

feion1992024-07-25  3

注意学会计的六个典型误区

误区一:轻“理论”,信“实践”

典型表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是很大的、书本知识没有用

解析:大家注意,我对“理论”和“实践”都加了引号,意思是这里的“理论”和“实践”是指学习者意识里的“理论和实践”,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和实践”。因为很多人把会计制度和准则当成理论了,把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会计人员的操作当成实践了。会计工作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很高,如果对制度和准则理解不透,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实际工作中现有财务人员的从业水平多数是有待提高的。重视实践是对的,会计工作的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这要求财务人员对经济活动本身,也就是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做到了如指掌,才会做出正确的核算和有效的监督。遗憾的是,很多人不知道“会计实践”指的是什么,误把把一些会计的现实做法当成会计实践了,如果他们做的对了就对了,可做的错了就是错的了。“理论”和“实践”差距大(注意:还是带引号的)那是因为“实践”是错的,说书本知识没有用是因为说这话的人没学会,原因很简单:会计知识中制度、准则部分占相当大的比重,怎么会没用呢?专业概念理解不透,怎么能有职业判断能力呢?

根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提示:原理学透了,制度和准则把握准了,至于操作流程,告诉你你就会了,不可本末倒置的。

结论:假设错了(原点错了),结果就是错的。

误区二:重证书资格,轻实力

典型表现:“你是会计注册会计师吗?”

解析:毛**没上过军校,但他是位伟大的军事家;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可他的军事才能却那样的杰出;就是时下陷入学历门事件的唐骏,其才能谁能否认呢?时下的一些考试作为提高从业人员水平的指挥棒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急功近利的人们,以取得资格证书为目标的观念。应该说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只是生活的一个新的起点而已,但绝对不是终点。

根源:“学而优则仕”

提示:1、一个人的专业水准高低与否,取决于他在专业领域里的预见性、前瞻性和执行力。

2、我还是旧话重提:会计的工作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工作的本质是管理活动,离开经济活动本身、离开管理的本质去谈会计,那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

结论:目标错了,业绩肯定是有局限性的。

误区三:重“经验”,轻理念

典型表现:这些理念在我们中小企业用不上,不切合实际

解析:我把“经验”给加了引号,是因为某些人往往把经验主义当成经验,我在以前的小文理多提提到经验是从经历中总结出的内在规律,而不是经历过就是经验。再者说,你过去成功的经验,现在也未必是对的,因为环境总在变。举个成本管理的例子:现代的成本管理正在从执行性成本管理转向结构性成本管理阶段(战略成本),而战略成本就强调人员的素质、现代化的核算手段、行业本质的研究,乍一听好像离中小企业很远,但是这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关于人员素质和现代化核算手段我不想多说了,我只简单举例说一下说行业本质的研究。例一:制造业成本降低的根源在于优化设备,如果把三台传统设备用一台价格高于三台传统设备总价格的现代设备替代,从购置成本看成本是高了,但效率会高于原来的效率,这个方案就是可行的,因为员工减少了三分之二,用电减少了三分之二,效率还比原来高,你说成本是高了还是低了?例二: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服装品牌zara,zara的每件服装都是坐飞机来到每个经销商的货架上的,从运输成本看成本是高的,另外,zara几乎每年都会因为抄袭而支付一大笔赔款,并且zara对每款服装都不进行大批量生产,只是保证每个客户2-3套即可,如果用执行性成本的眼光看,zara的成本太高了,但事实证明zara的利润却很高,因为服装行业的.本质是一个字——“快”。

根源:知足常乐

提示:理念跟企业规模大小没有关系,“自信”会使人的视野变窄。

结论:思路错了,结果好不了。

误区四:重形式,轻实质

典型表现:财务分析流于形式

解析:报表分析是财务分析的主要手段,但这是有前提的,如果报表做不到数据及时、准确、完整的话,分析出来的结果有什么用呢?这就要求财务分析人员要从内控角度首先判断数据能不能及时、准确、完整的反映经济业务。再有就是现在的会计制度、准则变化较快,不同的核算制度依据,报表指标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这要求分析者在核算依据变化的情况下(比如,从2007年1月日起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全面实行,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指标口径与企业会计制度比,有很大的变化)首先要对各期的指标统一口径,使前后各期的数据具有可比性,然后再做分析,得出的结论才会是正确的。财务分析的重心是业务活动的分析,制度准则变了,但报表反映经济活动本身这点是不能变得,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能透过制度准则了解业务活动本身,只有报表反映的业务活动是准确的,财务分析的结论才是对的。

根源:不求甚解

提示:报表分析是财务分析的手段而不是样板

结论:结论成立,需要前提的。

误区五:重“理解”,轻应用

典型表现:认为听明白了就是学会了。

解析:注意,我对“理解”也加了引号,是特指感到自己听明白了就是理解了的想法。我在《说学习》那篇小文里提到过,会用了,才叫学会了。如果你只是感到听明白了,其实那只是你自己的认为,其实很多时候连了解的程度都达不到,真正的学习是要把每条内容经过反复的“悟”,把问题分解到每个环节和细节上去考虑如何用,并且对可预见到的问题想到解决办法。

根源:太自信了

提示:学以致用不是说着玩的。

结论:性格决定命运

误区六:重“专业”、重“实用”,轻“广种”

典型表现:我就想当个专职的会计

解析:加引号的事就不重复了。我在培训过程中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任何专业的突破都来自专业之外的启发,你被一个圈子套住了,如何突破?”,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尤其这种工作特别强调职业判断能力(判断必然要建立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要描述这件事情,真的很难,我想“有心插花花不开”的道理大家都会懂,慢慢琢磨吧。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曾面试过一个会计,我问他:“请你谈一下你对销售流程的认识?”,结果他回答我:“我从毕业到现在的10几年一直从事会计工作。”,我明白:他是认为我在用非专业的知识考核他。应该说,我问的是销售的流程(而不是营销手段和策略),这里面含着接收的订单能否及时实现(有没有信息流不畅通的问题),收款、发货和赊销的授权等环节符不符合内控要求,以及对常见问题如何控制和防范等会计专业知识。

根源:认知程度

提示:广种薄收是因为人的认知水平的是极其有限的。

结论:思路决定出路。

要注意避免走入会计学习过程中的几个误区:误区一:反复听课,以听课代替看书记忆。有的朋友很喜欢听课件,同一个老师的一遍不行,听两遍;听这个老师的还不放心,还要找别的老师的来听。就拿基础班来说,一门课程大约30个小时,听两遍就60个小时,如果找还要听别的老师的,那就差不多100个小时。认为这是多么庞大的时间数目呀,难怪说时间紧张。听课件当然轻松了,跟着老师的思路(有的朋友甚至还不跟思路呢,就在那里耗时间),还可以看网页,聊QQ,啥都不耽误,而且到了结束,感觉整本书都掌握了,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一做题,就出问题了,这里记不清楚那里不能确定,到头来,还是不会做题。那么,问题出在那里呢,该如何利用课件呢。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课件也是这样的作用,起到领进门的作用,如果你能看懂教材了,也就表明你已经进门了,如果这个时候还纠缠在课件上,我觉得你永远在门口徘徊,不可能进入修行阶段,而考试难度,永远不可能停留在入门阶段。所以,我觉得课件听一遍(在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听两遍)就行,做到难点重点心中有数,做到能读懂书上内容为止。切记不要以听课件来代替看书做题、记忆理解!误区二:重点抓讲义,以讲义为中心。有的朋友很喜欢看讲义,不可否认,讲义是教材的浓缩,是教材的升华,也是老师们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提取,但是因为这就放弃教材,无异于舍本逐末。注税考试的范围是注税辅导制定教材,也就是说,教材才是考试内容,而非讲义。对于知识结构,只有教材最完善,尤其是没有基础或者基础差的朋友,理解教材是复习第一步,那些简单的定义概念,对于以后的大题非常有帮助。说白了,只有教材才能让你树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其他的无一能达到此目的。那么如何利用讲义呢,讲义要和课件一起用,在明白了那些基本含义之后,和课件一起对重点难点知识吸收用!误区三:到处找题做,做多了就理解了。现在市面上的练习很多,我的看法是买一本就行了,做100道题,掌握1道和做10道题掌握10道,那种方法更好,我想大家都知道。其实呀,最好的练习就在身边,那就是教材上的例题。很多朋友在利用这个资源的时候就是“看”题,而不是“做”题,看一看答案,都会,一做题,都不会——翻看书了然,关了书茫然,实际上是完全没有掌握。我的观点是,对于书上的例题,不管大小,难易,都按照考试的要求认真的写在本子上,好好做一遍。很多通过了考试的朋友,也不一定能把书上的例题答对80%以上,所以大家可千万别小看这些例题。一遍不行做两遍,这样反复记忆,大有裨益的。对于其他的练习,我的建议是最少做两遍,一定要做到:做了就能掌握,掌握就能吸收,吸收就能融会贯通。那种看题式的练习方法,越少越好!误区四:听课练习重要,书反而受冷落。书是圣经,一切练习考题都来源于书,所以怎么强调书都不为过,在考试的最后一个月,最好反复看书,反复记忆。听课练习看讲义,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教材,都是一种手段而已,如果过于重视这些手段,而忽略了最主要的教材,那真是得不偿失。总结以上几点,感觉是,大家都不愿意动脑子,听课当然轻松,跟着老师走就行,讲义也很薄,翻翻就完事,练习先看答案,甚至连笔都不用动。最头疼的就是自己看书自己做题(我所说的看书做题,是关掉电脑,电视,一心看书,反对边挂QQ,边听音乐,边做题看书),那可真是费脑细胞,可是,也只有这种方法,才是通往成功的正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嘛。

误区1:考过初级会计就算有基础了注册会计师的报考门槛要比中级会计低,没有工作经验和专业限制,而中级会计则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和学历要求,因而有些考出初级会计证书的小伙伴会选择直接报考注会。初级会计的考试科目《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会计》、《税法》、《经济法》有一定的关联,有些考生会觉得:比起零基础考生,既然已经考过了初级会计,再考注会应该就会简单一点了。其实,持有这样的想法是很危险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考点要求绝不是拥有初级会计水准的人可以轻松掌握的,哪怕是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的考生,要考过注会也得花很大的精力。大家一定要正视自己的会计基础,认真学习,全力以赴应对考试。误区2:只上课看书,不做题听课和看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做题是自己主动输出的过程。如果光靠看书,考生很容易自以为对这些知识点已经熟悉了,可是直到真正自己做题时,才发现对内容的掌握还有很多盲点和漏洞。因而做题在2021年注册会计师备考过程中非常重要。从来没有只靠听课看书、自己从不做题就能考过注会的考生。特别是《会计》、《财管》、《税法》、《审计》这四个科目,一定要通过习题训练才能巩固掌握知识点。对于《经济法》和《战略》这些需要大量记忆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做题来检查盲区,提高做题速度。只有在平时多犯错,到考场上才不会出错。另外,从这两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出题者对知识点的考察越来越全面,不再按照往年重要考点重复出现的规律,什么样的考点都可能会出题,所以大家一定要把书上的例题都搞明白。误区3:过分相信题海战术刷题的确很重要,但是刷题的前提是要将教材的内容熟记于心,大量的计算公式和概念要彻底理解,知道怎么运用,然后再通过做题强化记忆。做题是为了查漏补缺,更好地适应考试。然而,不少考生陷入了盲目刷题的误区,不考虑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只知道一味地大量做题,这样只会浪费宝贵的备考时间。做题是为了理解背后的知识点,知道答案为什么是这么来的,而机械式地刷题有时候只是背住了答案,并不理解解题的原理,下次遇到其它题目还是不能够举一反三。误区4:陷入「假性努力」的自我感动注册会计师备考是一件讲究学习效率的事情,考生的自律程度直接决定了考生能多大程度地有效利用复习时间。然而,有些考生却是过犹不及。看上去每天都非常用功,早上五六点起来背书,晚上疯狂刷题,挑灯夜读,把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似乎这样全身心投入学习就能给自己心理安慰。可实际情况却是一段时间下来,因为睡眠不足,体力消耗过大,白天上班时间昏昏欲睡,业余的时间只想补觉休息,没有办法再安心学习,得不偿失,只能放弃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方式。还有一类考生,报名之后购买了各种课程和教辅励志好好学习,结果一两个月以后,复习的进度仍然停留在第一章,每天到该学习的时间,还是忍不住掉入习惯的惰性,看着手机刷小视频,每天留给自己真正学习是时间却少之又少。真正的努力需要符合人性的自律和长久的韧性,备考不可能一蹴而就,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有效学习,细水长流,注意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备考效率。误区5:不及时解决知识上的漏洞在学习中,大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或不会做的题目时,如果不及时解决弄懂,学到后面问题会越积越多,甚至有些章节的内容会完全学不下去,最后不得不弃考。建议各位考生平时就要准备一个错题本,遇到难点向老师请教,及时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对于不会的内容反复巩固强化,这样在考前的冲刺阶段,可以把错题本翻一翻,系统掌握易错的内容。误区6:完全照搬他人的备考经验网上有诸如「一年顺利过六科」、「三个月考过两科」等各种学霸们的经验贴,也有不少考生抱着大神的备考几笔埋头苦读,将别人的学习经验奉为圭臬。别人的学习心得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完全照搬。别人能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技巧考过注会,并不意味着你也能。每个人适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类型不一样,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不可盲从他人的经验和方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63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