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杨奎中华会计

feion1992024-07-25  0

1、昆曲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

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2、坠子戏

坠子戏始称“化妆坠子”,起源于中国曲艺、戏曲之乡萧县。以曲艺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流传很广,大江以北,长城内外,均有它的足迹。是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坠子戏是在1961年春,坠子剧团进京汇报演出时,在中国剧协和中国戏曲研究院联合组织的座谈会上,田汉提议将化妆坠子改名为“坠子戏”。2008年6月7日,河北省深泽县、 安徽省宿州市联合申报的“坠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698 Ⅳ-97。

坠子戏的初期剧目,多由坠子书中的中、长篇传统书目改编而成,故多连台本戏。如《海公案》、《刘公案》、《回龙传》、《大宋金鸠计》、《丝绒计》、《双金线》、《双合印》、《王清明投亲》、《二度梅》等。剧本多用唱词叙述剧情,念白不多。

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六十年代之后,坠子戏从其它剧种移植了一批优秀古装戏,也排演了一些新编历史故事戏,如《审诰命》、《杨金花夺印》、《花木兰》、《秦香莲》、《蝴蝶杯》、《杨门女将》等。

坠子戏也能较好的反映现代生活,五十年代后期,坠子团都积极地创造和排演了现代戏,在观众中留有印象的剧目是《白毛女》、《血泪仇》、《党的女儿》、《夺印》、《会计姑娘》、《风尘遗恨》、《大路朝阳》、《红旗谱》(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五本连台戏)、《新芽吐秀》等。

3、粤剧

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广东、广西两省和港、澳地区,在国外操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时有演出   。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继承了民间传说、京剧昆剧等著名剧目,加上唐涤生所创作的剧目,使著名粤剧非常丰富。由于部分剧目受到非常喜爱,随着新媒体的诞生,这些著名粤剧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甚至音乐剧。

例如任白戏宝《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花田八喜》《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红》《红楼梦》《三笑姻缘》《白兔会》《桂枝告状》《窦娥冤》(又名《六月飞霜》或《六月雪》)。

由徐子郎编剧的《凤阁恩仇未了情》和《无情宝剑有情天》、源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书》,源自晋剧著名传统作品《醉打金枝》(编剧:苏翁),《秦香莲》、来自神魔小说的《镜花缘》、《花蕊夫人》,还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梁祝》。

4、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

清代中叶,在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

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 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江苏省淮安市、泰州市联合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期的淮剧有生活小戏《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内容简单纯朴,语言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大戏则有“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七十二记”(以各种传奇故事而定名)。

它们有实词和专有曲调,有一定表演程式,并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分行,已初具戏剧的形式。其内容多为反对暴政,抨击见利忘义,歌颂男女之间的真挚情爱。同期,还曾出现过根据真人真事编演而成的“四大奇案剧”,即《丁黄氏》、《急拿王兆》、《药茶记》和《鸭汤记》。

幕表连台本戏始于20世纪20年代,曾盛行一时,主要有《杨家将》、《岳飞》、《飞龙传》、《日月圆》、《安邦定国志》、《封神榜》、《七国志》、《孟丽君》、《郑巧娇》、《乾隆传》、《彭公案》、《施公案》等。这些剧目大多根据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改编,有些剧目在流行演出中固定下来,成为后来淮剧的保留剧目。

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本头戏《三女抢板》、《舍妻审妻》等,并延续至今。

5、川剧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

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卖画拍门》、《裁衣》、《武松杀嫂》、《马房放奎》、《五台会兄》、《花田写扇》、

《白蛇传》、《柳荫记》、《御河桥》、《燕燕》、《红梅赠君家》、《王熙凤》、《夫妻桥》、《江姐》《田姐与庄周》、《红楼惊梦》。

《山杠爷》、《刘氏四娘》、《目连之母》、《文成公主》、《激流之家》、《青春涅槃》、《欲海狂潮》、《红梅记》、《黎明十二桥》、《岁岁重阳》、《马前泼水》、《尘埃落定》、《薛宝钗》。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

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现在有事,晚上回来答复你

金守儿、陈其美、陈式纯、丁麟章、江竹筠(江姐) 、董存瑞、黄继光、李大钊、孔庆三、卢崇军、杨靖宇(张贯一) 、魏其虎、王孝和、王德三、赵祚传、夏明翰、利汝光、云九霄、苟晓超等。

1、金守儿

金守儿(1955---1979),浙江省富阳市王洲乡人。1976年3月入伍,为广西军区独立师独立团八连六十炮班战士。勤学苦练,成为投弹能手和出色炮手。197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勇猛顽强。1979年2月17日,随部队攻打越南保肯公安屯,右额为越军弹片所伤,不顾包扎,继续战斗。下午腹部又被子弹打穿,班长严令医疗,送入战地医院。

伤未痊愈,即回部力请参战,摧毁越军暗堡两座,3月3日在攻打高巴岭7号高地战斗中,与同班战友歼敌160余人,被越军弹片穿破头部,胸腿亦伤,不及抢救牺牲。部队追认为“一等功臣”。

2、陈其美

陈其美(1878—1916),字英士,号无为,浙江湖州吴兴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同盟会元老、青帮代表人物,于辛亥革命初期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

蔡元培称其可与历代侠士齐名列传,并盛赞陈其美为“民国第一豪侠”。

民国三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总务部长。民国四年潜回上海策动武装反袁,11月在洪宪帝制呼之欲出之际,陈其美策划暗杀了上海镇守使、海军上将郑汝成,12月发动肇和舰起义。

云南护国讨袁军兴,陈其美百折不回,誓死捍卫共和,继续在江浙一带策动反袁军事行动,袁世凯对其恨之入骨。

民国五年(1916年),受袁世凯指使的张宗昌派出程国瑞,假借签约援助讨袁经费,在日本人山田纯三郎寓所将陈其美暗杀身亡。

3、陈式纯

陈式纯(1903~1935),金乡镇人,1919年在温州中学读书,参加反日宣传队。后在金乡成立反日救国会,发动群众抵制日货,同时创“旭社”等进步团体,组织醒狮化装演讲会。

1922年考入上海大学,后转南开大学。1925年,他至河南,在部队、银行、学校工作,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他四次被捕入狱。

在汉口、武昌、上海坐牢,都经党组织营救获释。1932年乘国庆节组织400多名群众游行,被捕入英租界工部局西牢,在长期折磨中于1935年2月逝世。

4、丁麟章

丁麟章(1907—1945),湖南平江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平江县游击队;1930年7月,参加红三军团组织的第一次攻打长沙的战斗。

第二年,随部编入平江县苏维埃政府警卫团,任副营长,曾参加湘鄂赣苏区历次反“围剿”的战斗。

1939年后历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三营营长、第七师十九旅五十六团团长、第六师十六旅团政委。

1945年春,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支队政委,同年年6月,在孝丰百步山反击国民党顽军五十二师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5、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重要人物,为中国共产党追认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军统所要的中共地下党情报;1949年11月14日,重庆被中国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之际,被国民政府军统于渣滓洞监狱所杀并毁尸。

2009年9月江竹筠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革命烈士

因为杨会计会有这样的结局全是在赵志勇的帮助下才会实现的,否则他是不会得到善终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62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