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记账可以借款吗

feion1992024-07-25  0

借贷记账法已经有510多年的历史,借贷记账法由于相对清晰的对应关系和相对严谨的科学理论性,成为当今世界会计的主流。下面是由我分享的在会计中为什么要用借贷记账法,希望对你有用。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记账必须采用借贷记账法,故在会计中,要用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会计等式作为记账原理,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来反映经济业务增减变化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借、贷二字表示的内容应该包括全部经济活动资金运动变化的来龙去脉,它们逐渐失去了原来字面上的涵义而转为为一种单纯的记账符号,只表明记账的方向,成为了一种专门的会计术语。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可以概括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第一,任何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同时分别记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去;

第二,所记录的账户可以是同类账户,也可以是不同类账户,但必须是两个记账方向,既不能都记入借方,也不能都记入贷方;

第三,记入借方的金额必须等于记入贷方的金额。

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它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为理论依据,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科学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并不是“纯粹的”、“抽象的”记账符号,而是具有深刻经济内涵的科学的记账符号。从字面涵义上看,“借”、“贷”二字的确是历史的产物,其最初的涵义同债权和债务有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记账法得到广泛的运用,记账对象不再局限于债权、债务关系,而是扩大到要记录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和计算经营损益。原来仅限于记录债权、债务关系的“借”、“贷”二字已不能概括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它表示的内容应该包括全部经济活动资金运动变化的来龙去脉,它们逐渐失去了原来字面上的涵义,并在原来涵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获得了新的经济涵义:

第一,代表账户中两个固定的部位。一切账户,均需设置两个部位记录某一具体经济事项数量上的增减变化(来龙去脉),账户的左方一律称为借方,账户的右方一律称为贷方。

第二,具有一定的确切的深刻的经济涵义。“贷”字表示资金运动的“起点”(出发点),即表示会计主体所拥有的资金(某一具体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的“来龙”(资金从哪里来);“借”字表示资金运动的“驻点”(即短暂停留点,因资金运动在理论上没有终点),即表示会计主体所拥有的资金的“去脉”(资金的用途、去向或存在形态)。这是由资金运动的内在本质决定的。会计既然要全面反映与揭示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在记账方法上就必须体现资金运动的本质要求。

借贷记账法应用的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资金流入企业的业务。即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资产增加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加记入有关账户的"贷方"。

2.资金在企业内部流动的业务。即资产、收入和费用之间或资产要素内部的增减。资产和费用的增加以及收入减少记入相关账户的'借方',收入增加以及资产和费用的减少记入相关账户的"贷方"。

3.权益转化的业务。即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三者之间或一个要素内部有增有减。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以及利润的增加记入相关账户的"贷方",利润减少以及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则记入相关账户的"借方"。

4.资金退出企业的业务。即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资产减少记入有关账户的"贷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减少则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由此可以看出,每类业务都要同时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和另一些账户的贷方,且记入双方的金额相等。

法律分析:会计中的借贷是会计中的术语,表明记账的方向。借,一般表示资产、费用、成本的增加及负债、收入、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贷,一般表示负债、收入、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及资产、费用、成本的减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九条 订立借款合同,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人的要求提供与借款有关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

出纳跟会计一样都是公司的一名员工,只要按照正规的操作程序来办就可以了,我不知道你们公司的借款规定是怎么样的,像我们公司的借款规定就是:借款人员先填写详细的借款单,注明用途什么的.然后由部门经理或主管批准,再交由总经理批准,总经理批准后借款人将借款单交与公司出纳,出纳按照单据上的金额给予借款.借款单都是由出纳保管的

权益:广义的权益是指对企业全部资产的所有权,它包括债权人一贷款方式形成的债权人权益和投资者提供的以投资方式形成的所有者权益。狭义的权益,是指“资产或是资产股权超过一切债务的净值”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它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借”字表示资产的增加,费用成本的增加,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收入的转出。“贷”字表示资产的减少,费用成本的转出,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收入的增加。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61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