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的核对方法
1.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账面余额应定期与开户银行转来的“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核对相符,至少每月核对一次。单位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应通过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
2.企业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不一致的原因除记账错误外,还因为存在未达账项。发生未达账项的具体情况有四种:
(1)企业已收款入账,银行尚未收款入账;
(2)企业已付款入账,银行尚未付款入账;
(3)银行已收款入账,企业尚未收款入账;
(4)银行已付款入账,企业尚未付款入账。
3.对于未达账项应通过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检查核对,如没有记账错误,调节后的双方余额应相等。如果调节后的银行存款余额仍不相符,则应进一步逐笔核对,发现错账、漏账立即予以纠正。
4.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只是为了核对账目,并不能作为调整银行存款账面余额的记账依据。(待有关结算凭证到达后入账)
5.经“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后的金额就是企业实际可动用的银行存款金额。
以上就是关于2021年初级会计《初级会计实务》考点:银行存款的核对方法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小编将为大家持续更新,记得查看哦!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应用会计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阐明政府财政、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应当遵循以下原则:集中资金,统一调度。严格控制存款账户。 根据年度预算或季度分月用款计划拨付职资金,不得办理超预算,无用款计划的拨款。转账结算,财政会计的各种会计凭证不得用于提取现金。在存款余额内支付,不得透支。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十三项吧(1) 真实性原则:又称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 有用性原则:也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4) 一致性原则:又称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5)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6)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会计信息应当及时提供。 (7)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能清楚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8) 权责发生制原则:又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收入或费用的确认应在实际发生或影响期间而非现金收付期间予以确认。 (9) 配比原则: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经营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10) 实际成本原则:又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都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11)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会计年度收益,即支出的效益仅仅与本会计年度有关的支出,如已销售商品的材料费用、工资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等。资本性支出是指与几个会计年度效益相关的支出,如固定资产购建支出等。 (12)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合理估计,并登记入帐,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13)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分其重要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和程序。 会计信息质量原则:真实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 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实际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修正性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集中资金,统一调度。 2.严格控制存款账户。 3.根据年度预算或季度分月用款计划拨付职资金,不得办理超预算,无用款计划的拨款。 4.转账结算,财政会计的各种会计凭证不得用于提取现金。 5.在存款余额内支付,不得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