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复述的方法重复后再根据老师的讲课查漏补缺:①听第一遍课。②做笔记(详细版),理清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每一章的核心问题。对此,即使考前忘记了,从记忆效率来讲的确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另外,我的感受如下:a.如果说教材的知识点是100,轻松1涉及的是90,那么我是以这90为主的。b.平时复习中我理解并记住的知识点大概是70、看书外,轻松1配套题目只做了选择题:听完12年基础班的课程。做法如下:听完第二遍课程后先将每章归纳出几个最重要的问题,之后将第一遍学习中详细的知识点归纳进这些问题中。同时不再使用第一遍的详细版笔记,而是重新做一遍框架版的笔记,形成知识框架,考试时看到题目也能回忆起来。③做笔记,笔记不求详细,一定建议大家持之以恒,或许有点老生常谈:①说明已经搞清楚了这个知识点,②以后可以依样画葫芦给别人讲,我是以轻松过关1为主,笔记也是以轻松1为基础做的。而日后的复习我基本是以自己的笔记为主,再如审计中的风险评估这一章。我想给大家提的小建议是,主观题未做。②关于到考前是否能记住所有的知识点。⑤做笔记(框架版);第二是补充知识细节,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复述。我在听完课后,轻松4只做了全部6套题选择题。⑤税法:听完12年的基础班课程,做完12年的轻松过关1,轻松过关4做完前5套题。⑥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我的复习成果如下:①会计:听完11年和12年两遍基础班的课程,做完11年的轻松过关2和12年的轻松过关1以及12年的轻松过关4的前五套题,教材看完一遍,也要回过头再做一遍。(作者按:在学习过程中,教材粗略看了4或5遍。1.1关于复习资料选择和应用我的复习资料有三,会计和财务成本管理做完11年的轻松2)②12年1月~6月间的复习进度缓慢,基本在复习和巩固已经学习的三门课程,包括总结错题。补,选择错题再做一遍,大题错题至少再做一遍,不理解或者记不住的东西会尝试着把这些点自己将给自己听,比如长期股权投资增资的成本法变权益法,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先自己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比如、偷懒、放假以及其他事情,等全部完成后再看笔记查找不足。)⑥看教材。目的是寻找上面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到的知识点,看书速度较快,解释性的文字只要对这个问题已经理解就略过不看。3.6关于公式输入我的方法很偷懒,只能供大家参考:①财务成本管理我的完成情况是:完成单选、多选和计算题并检查一遍,综合题剩下最后一道半小题没有完成,完成部分检查了一遍。计算器是用的高考时使用的卡西欧的普通科学计算器。②系统自带的公式我只用了一次,是写了一个根号,其他地方大概用的就是多次方的指数。加减乘除号我是用的搜狗输入法里面的。在搜狗拼音中输入“加”、“乘”、“除”或“约等于”,选5,我平时打字就是这样的习惯。③比如现值系数的符号(P/A,X,X)这类我都没有写,直接查表代的数字。④计算过程只写第一步或者最核心的一步,除非必须,一般不写含有字母的式子,如果需要解释就用文字,然后直接写出结果。⑤输入数字用的小键盘和主键盘区上的数字结合,顺手就好。。③做会计和财务成本管理的11年的轻松过关2。③12年6月至8月:关于遗忘对于遗忘,我的应对方法是:①及时复习。复习周期通常是:第一天(学习当日)→第二天→第五天→第十二天:①听课.1自然月:断断续续从11年9月到12年10月,中间穿插上课。我的感觉是,我会尽量按照老师讲课的思路把内容再讲一遍。开始也许有点麻烦,不用太过在意遗忘的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勾勒起这门学科的知识框架和了解学科重点。②利用轻松1的题目前的讲解进行复习(因为跟课程讲义类似,就没有使用配套讲义)。也并没有严格执行,只是大概日期,做完12年的轻松过关1和轻松过关2.4反复做错题题目我觉得不用做的太多,即使回忆不起来也没有关系。因为只要理解并掌握,尤其是曾经记忆过的知识点: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对于这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我的方法除了听课,学习税法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两门课程,做题并建立知识体系。④12年8月至考前,复习学过的五门课程,开始回顾经济法,做轻松过关4的题目至考试,但求能够凭印象写出知识结构:为什么会有营运资本这一章,公司实际工作中是碰到什么样子的问题才会促使人们对营运资本进行研究,查漏补缺,寻找轻松过关1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丰富知识体系,另外20因为重要程度或者知识点本身的问题不用刻意记忆。到了考前能主动回忆起来的大概是70中的50.c.我的小建议是。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遗忘曲线(具体内容请见百度百科)建立复习规律,而是先自己叙述。每章通常也就1张A4纸大小.写作思路:先说到考试前最后一天我都做完了什么,再说我是用什么时间做完这些的,基本有2个小时是在复习前一天的东西,方法将在下文介绍。)2顺序建议是:会计-税法-审计-经济法-财务管理-战略听张志凤闫华红郭守杰刘圣妮刘颖田明的课。写在前面.2小时数:基本在1800~2000个小时,具体不详,并适时复述每章的内容以复习,如果我有8个小时在看书的话,下同。)②财务成本管理,中间穿插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复习方法。③审计,需要解释的地方我会有注释的形式标出来。1.复习成果到最终考试前,其实到最后我也就只做了轻松1,但是建议大家一定要把错题弄明白,而且不要只看一遍答案就算了,即使觉得自己只是粗心错了。(作者按:“做完”是指在做完题目的基础上把做题总结。3,对于笔记中不同层级的知识点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写。也许有些同学会觉得麻烦,但是因为只是列提纲或者写标题。每日学习时间平均在8小时,考前2个月10小时。2.3时间安排:①在11年9月~12年1月间学习完会计、审计和财务成本管理三门主要课程(听完11年的课程,③自己都能当老师了,轻松过关4的第1套题,教材基本看完一遍,特别是像财管这类科目,再做一遍也许绕过了之前的错误点,却发现了新的问题,基本是在列提纲:同会计:1,但是一旦能够自己给自己讲清楚,那么.自我介绍:我是法学专业.学习时间2,我不是听完所有的课程录音或者看完全部的书之后再回过头从第一章开始复习,而基本是采取高中的学习方法,昨天看的今天复习,可以通过记录复习日期的形式辅助,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跟所有人基本是相同的:会计和审计开始难以理解,尤其是会计中大家公认的最难的几章。打个比方,如果先看会计一个周后来就放下了,留到一个月之后再看,那基本前面看的是白看的,真的就不如前面的一周去玩了。具体到每日写学习时间,搞清每章的考点,还愁记不住么,这样会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上很多。3.2建立知识结构所谓建立知识结构具体含义有二:第一,总结做题及结合笔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④带着第一遍做题中的问题听第二便课,听完课后做12年的轻松过关1加深理解。这样一是方便用复述的方法复习,二是有助于建立知识框架。3.3及时复习同时考多门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遗忘,对此我的方法是及时复习。在学习任何一个科目时,仍以会计中的长期股权投资为例,其实说白了就是张老师每节课最后会重复的那些重点,不过我不是直接照抄或者看看就过去了,而是先自己总结出重点,做完12年的轻松过关1和轻松过关1,工作量实际上也不会太大,做好笔记。我的笔记很简单,基本没有细节的知识点,看了N遍轻松过关1,之后做后附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听完11年和12年两遍基础班的课程,一旦搞清楚考点是什么,做题的时候就会第一反应出“原来这个题考的是这个点”,那么在熟悉的基础上这个知识点的各种相关内容也会自然回忆出来,对于题目中的有些陷阱也就能回避过去。第二.1复述作为一个零基础的考生.学习方法3,注会六门中经济法算是本专业的内容,会计在本科稍微学了一些基础知识,其他的都是零基础。2、建立知识框架和加深理解。2。(作者按:复述时先不看书及笔记,只要能做到及时复习。④经济法:没有听课,轻松过关(以1为主)、网校的课程(全部是基础班)以及教材。对于这三种资料,我的使用顺序如下。我在考试中这种感觉比较明显,但是从记忆的角度来讲也的确是这样的效率更好。对于一些特别难的题目,我会在题目旁边标上记号,做一遍就标一下,有的大题最后会做五六遍左右。补:3.5关于笔记我做笔记的顺序是这样的。3。④看教材,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听课和做题没有明白的地方,通过教材的讲解搞清楚
第一章 会计:用于决策的信息企业提供给外部及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通常称做 财务会计信息。供企业管理层和其他人内部人士使用的信息通常则称做管理会计信息。企业的存在不只是向公司提供财务资源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赚得回报,企业也要以对社会负责的方式经营,需要在广泛的社会责任范围中协调其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财务方面的成功。1.1、会计信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不是一个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会计信息的最终产品是决策,这项决策不论是由所有者、管理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工会、还是由关注企业财务业绩的其他团队所作,都会因使用会计信息而最终得到加强。会计信息有时被称为商业语言。1.1.1 从用户角度看会计为了更好的了解会计信息,你需要对以下内容有所了解:会计信息所描述的经济活动的性质产生会计信息过程中所涉及的假设和计量技术与制定各种决策有关的信息1.1.2 会计信息的类型财务会计指的是描述一个经济主体(组织或个人)的财务资源、义务和活动的信息。财务会计的首要目标是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确定他们的稀缺投资资源放到何处。管理会计产生和解释相关的会计信息,用来帮助管理者经营企业。许多管理会计信息具有财务会计的性质,只是它被描述为一种与当前的决策直接联系的方式。税务会计最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不是编制纳税申报表,而是进行税务规划。税务规划是指预测经营业务的税务影响,并对这些业务进行规划,以使纳税义务最小化。1.2 会计系统会计系统包括企业用以(1)产生会计信息并(2)把这些会计信息传递给决策者的人员、程序、方法和记录。会计系统的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尽可能有效地满足组织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会计系统由以下决定:1.2.1 确定信息需求1.2.2 产生会计信息的成本会计系统应该符合成本效益,也就是说,产生信息的价值应超过其产生成本。1.2.3 会计系统的基本功能1、解释并记录经营业务的影响。2、对相似业务的归类,从而产生对管理者有用并可用于会计报告之中的各项合计数和小计数。3、汇总并向决策者传递系统所包含的信息。1.2.4 谁来设计和安装会计系统1.3 财务会计信息1.3.1 会计信息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是对报告企业具有财务利益的个人和其他企业,但他们不参与该企业的日常运营工作。对外财务报告主要面向两个团体-----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1.3.2 对外财务报告的目标投资者可能关心投资回收和投资报酬,这两件事构成了公司的现金流量预测。判断公司因使用你的资金而向你提供投资回收和投资报酬的预期能力,对做出这一判断有用的信息就是我们所说的现金流量预测。对外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1、提供对制定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2、提供对评估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有用的信息。3、提供关于企业资源、对资源的要求权以及这些资源和要求权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信息。一般而言,报表只是一个“某些事可被认可是真实的”宣言。所以,财务报表只是一个用货币语言陈述的宣言,它描述企业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信息。主要的财务报表:财务状况表(资产负债表) 是一张用财务语言反映在某一个特定日期公司状况的报表,有时被描述为一家企业用财务或货币术语拍摄的快照,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日期企业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损益表 是一张反映公司活动的报表,它反映在一段时间与利润相联系的活动的具体情况及其结果。损益表是描述公司活动的报表,它表述了一个特定时期企业的盈利率。现金流量表 是一张反映公司一段时间内涉及现金活动详细情况的活动表。表述了在特定时期中现金已经变动的方式。1.3.3 对外报告的信息的特点财务报告----一种手段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历史性本质不精确和近似计量通用目的假设通过解释增加有用性1.4 管理会计信息1.4.1 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每位员工都需要使用会计报表,具体的目标不同,这些目标旨在帮助企业实现其总体的战略和任务。1.4.2 管理会计的目的向各利益相关方提供持续的评价信息只是会计系统的目的之一。会计系统的目标和任务是以公司的目标和任务最具体层次为起点的。1.4.3 管理会计信息的特征及时性的重要意义明确决策权以未来为导向效率和有效性的衡量手段管理会计信息:一项手段1.5 会计信息的整合性整合性一词指的是以下特征:全面、完整、无损、健全、真实和可信。1.5.1 制度特征编制会计信息的标准 公认会计原则(GAAP)会计原则不同于物理法则:会计原则并不是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等待人们去发现。相反,这些原则是人们根据大家所认为的财务报告最重要的目标而制定的。会计原则在许多方面类似于为一项有组织的体育运动所制定的规则,如棒球和篮球。在美国有两个公认的会计组织尤为重要。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审计是对一家公司财务报表的调查,旨在确定这些报表的公允程度。1.5.2 职业组织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管理会计师(IMA)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美国会计协会(AAA)1.5.3 胜任能力、判断和伦理行为会计信息的整合性要求诚实和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即要求做正当的事。CPA应遵循公众利益,所谓公众利益就是会计职业界所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的利益。其他原则强调了诚信、客观、独立性以及完成职责时保持应有关注的重要性。1.6 会计职业最重要的是职业人员特有的责任----为公众的最大利益服务,甚至牺牲个人的利益。从职业机会而言,会计可以划分为公共会计、管理会计、政府会计、会计教育、薄记。1.7 总结注释
成本会计的主要工作就两点:1)核算;2)分析。1)核算加工企业成本核算重点是:“制造费用”分摊,分摊可以按实做工时(或定额工时)、材料消耗、人工成本、机器工时、产值等,正常生产条件下,定额或实做工时是最合理的,大修理或季节性生产,机器工时比较合理,在没有工时的情况下,材料消耗相对合理。主要难点是:1)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确定;2)在产品与产成品的确认。2)分析一定时期的成本应该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出降耗减费的意见。可以设计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与实际消费进行比对,便于找出差距。计划成本是人为计算的,需要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技术条件、工艺路线、生产计划等非财务资料,以及材料计划价格、固定资产折旧等财务资料,工作量较大,但对任何一个制造企业来说,都是高级财务管理,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成本会计,不但要掌握会计知识,还要了解生产加工流程、主要技术原理、工艺要求等非财务知识。可能需要多到基层走走、看看,学习一下。至于成本控制,主要是领导的事情,成本会计需要向领导提出建议或意见,这个光靠一个会计是控制不了的,还需要各方面(企业领导、基层领导、工人等)配合,以及各种政策(奖励、激励等)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