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数的产生及意义世界上最早最详细记载负数概念和运算法则的,是我国公元一世纪出版的《九章算>书中方程章第三题:“今有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四秉,实皆不满斗。上取中、中取下,下取上,各一秉,而实满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这段话的意思是:设上等稻棵2束,中等稻棵3束,下等稻棵4束,出谷后都不满1斗。如果将上等稻棵2束加中等稻棵1束,或者将中等稻棵3束加下等稻棵1束,将下等稻棵4束加上等稻棵1束,或者将中等稻棵3束加下等稻棵1束,将下等稻棵4束加上等稻棵1束,那么出谷正好都满1斗,问上、中、下等稻棵一束各出谷多少?如分别设上、中、下各禾一秉的谷子量是x,y,z,则按题意列的方程是:2x+y=1,3y+z=1,x+4z=1 用《九章算术》的直除消元法(类似加减消元法),必然会出现从零减去正数的情况,要使运算进行下去,就必须引进负数。 《九章算术》的“正负术”就是紧接着这个题目之后提出的,这是世界数学史上最卓越的成就之一。“正负术”的全文是:“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明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 前四句是讲正负数以及零之间的减法,意思是“同号相减,异号相加,以零减正得负,以零减负得正。后四句是讲正负数以及零之间的加法,意思是“异号相减,同号相加,零加正得正,零加负得负。”显然这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正负数的乘除法则,《九章算术》在解方程中未必不遇到正负数的乘除运算,可惜书中未记载。例方程章第八题(即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代数第一册(下)第49页第4题)用直除法解之,从计算过程看,不仅遇到正负数的乘法运算,也遇到了正负数的除法运算,可见正负数的乘除法则已被使用,只是书中没记载而已。直到元代杰出数学家朱时杰1299年撰写的《算学启蒙》中才明确指出,正负数的乘法法则是“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对除法,朱时态虽未明确指出法则,但他在1303年撰写的《四元五鉴》中出现了正负数的除法运算,其法则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同名相除为正,异名相除为负”。这样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国的正负数四则运算法则已臻于完整。 世界上除了我国外,负数概念的建立和使用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印度数学重视计算,所以认识负数稍早一些。公元七世纪,婆罗摩芨多开始认识负数并给出负数的运算法则。他对负数的解释是负债与损失。十二世纪,拜斯伽逻在《算法本原》中比较全面地讨论了负数,他得出:“正数、负数的平方,常为正数;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一正一负”还说:“负数没有平方根,因为负数不可能是平方数”。 希腊数学注意几何而忽视计算,他们几乎没有建立过负数的概念。阿拉伯人虽然通过印度人的著作了解到负数和负数的运算,但他们却摒弃负数。 在十二、十三世纪正负数传入欧洲,但并不被接受,到十五世纪在方程的讨论中出现负数。1484年法国的舒开曾给出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不过他没有承认它,说负数是荒廖的数。1545年卡尔丹在《大法》一书中广泛使用了负数,并出现了虚数。十八世纪以前,欧洲数学家对负数大都持保留态度。他们被当时盛行的机械论框住了头脑,认为零是最小的量,比零还小是不可思议的,看不到正负数间的辩证关系。甚至在十八世纪少数数学家,如英国的马塞雷和德·摩尔根,还认为负数是荒谬的数,应该从代数中驱逐出去。由于负数的运算法则在直观上是可靠的,它并没有在计算上引起麻烦,所以人们还是理直气壮的加以使用着。正如法国数学家达朗贝尔所说:“对负数进行运算的代数法则,任何人都是赞成的,并认为是正确的,不管他们对这些量有什么看法。”由于欧洲掌握正负数及其运算太晚,所以在方程史上,欧洲数学家取得的许多享誉世界的成果,都比中国的晚四、五百年甚至一千七八百年。
负数的产生及意义曲阜师大附中 273165 宋翠华山东交通学校 26400 王金城世界上最早最详细记载负数概念和运算法则的,是我国公元一世纪出版的《九章算>书中方程章第三题:“今有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四秉,实皆不满斗。上取中、中取下,下取上,各一秉,而实满斗。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这段话的意思是:设上等稻棵2束,中等稻棵3束,下等稻棵4束,出谷后都不满1斗。如果将上等稻棵2束加中等稻棵1束,或者将中等稻棵3束加下等稻棵1束,将下等稻棵4束加上等稻棵1束,或者将中等稻棵3束加下等稻棵1束,将下等稻棵4束加上等稻棵1束,那么出谷正好都满1斗,问上、中、下等稻棵一束各出谷多少?如分别设上、中、下各禾一秉的谷子量是x,y,z,则按题意列的方程是: 用《九章算术》的直除消元法(类似加减消元法),必然会出现从零减去正数的情况,要使运算进行下去,就必须引进负数。 《九章算术》的“正负术”就是紧接着这个题目之后提出的,这是世界数学史上最卓越的成就之一。“正负术”的全文是:“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明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 前四句是讲正负数以及零之间的减法,意思是“同号相减,异号相加,以零减正得负,以零减负得正。后四句是讲正负数以及零之间的加法,意思是“异号相减,同号相加,零加正得正,零加负得负。”显然这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正负数的乘除法则,《九章算术》在解方程中未必不遇到正负数的乘除运算,可惜书中未记载。例方程章第八题(即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代数第一册(下)第49页第4题)用直除法解之,从计算过程看,不仅遇到正负数的乘法运算,也遇到了正负数的除法运算,可见正负数的乘除法则已被使用,只是书中没记载而已。直到元代杰出数学家朱时杰1299年撰写的《算学启蒙》中才明确指出,正负数的乘法法则是“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对除法,朱时态虽未明确指出法则,但他在1303年撰写的《四元五鉴》中出现了正负数的除法运算,其法则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同名相除为正,异名相除为负”。这样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国的正负数四则运算法则已臻于完整。 世界上除了我国外,负数概念的建立和使用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印度数学重视计算,所以认识负数稍早一些。公元七世纪,婆罗摩芨多开始认识负数并给出负数的运算法则。他对负数的解释是负债与损失。十二世纪,拜斯伽逻在《算法本原》中比较全面地讨论了负数,他得出:“正数、负数的平方,常为正数;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一正一负”还说:“负数没有平方根,因为负数不可能是平方数”。 希腊数学注意几何而忽视计算,他们几乎没有建立过负数的概念。阿拉伯人虽然通过印度人的著作了解到负数和负数的运算,但他们却摒弃负数。 在十二、十三世纪正负数传入欧洲,但并不被接受,到十五世纪在方程的讨论中出现负数。1484年法国的舒开曾给出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不过他没有承认它,说负数是荒廖的数。1545年卡尔丹在《大法》一书中广泛使用了负数,并出现了虚数。十八世纪以前,欧洲数学家对负数大都持保留态度。他们被当时盛行的机械论框住了头脑,认为零是最小的量,比零还小是不可思议的,看不到正负数间的辩证关系。甚至在十八世纪少数数学家,如英国的马塞雷和德·摩尔根,还认为负数是荒谬的数,应该从代数中驱逐出去。由于负数的运算法则在直观上是可靠的,它并没有在计算上引起麻烦,所以人们还是理直气壮的加以使用着。正如法国数学家达朗贝尔所说:“对负数进行运算的代数法则,任何人都是赞成的,并认为是正确的,不管他们对这些量有什么看法。”由于欧洲掌握正负数及其运算太晚,所以在方程史上,欧洲数学家取得的许多享誉世界的成果,都比中国的晚四、五百年甚至一千七八百年。参考文献[1] 袁小明.数学史话.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3[2] 中外数学简史编写组.中国数学简史,外国数学简史.山东出版社,1986.8[3] 美H·伊夫斯著,欧阳绛译.数学史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886 3第46页摘自《中学数学杂志》2000年第5期(总第124期)曲阜师范大学《中学数学杂志》编辑部(273165)
麦金西 美国会计学者 被誉为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著作《预算控制论》(Budgetary control)《管理会计》(ManagerialAccounting)1922年,麦金西出版了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预算控制的著作《预算控制论》,全面介绍预算控制的理论。1924年,麦金西又公开刊印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会计”命名的著作《管理会计》杨纪琬中国著名会计学家。上海松江人,1917年11月出生,卒于1999年2月6日夏育成杨纪琬教授是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在会计法制、会计制度建设、会计改革以及中外会计交流和会计教育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会计界的一代伟人。他去世后仍为中、外会计界人士所敬仰和怀念。为纪念杨纪琬教授,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的未竟事业,促进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由李勇、冯淑萍、汪建熙、王世定、李爽等同志发起,经财政部领导同意, 2002年2月10日 ,中国会计领域的第一个奖学金 —— “杨纪琬奖学金”在北京设立。夏育成 男,1931年6月生,浙江省上虞市人。浙江国茂会计师事务所,所长,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从1950年起,他长期在浙江省省级商业部门从事财会工作,历任浙江省百货公司财会科长、浙江省商业厅财会处副处长、处长,1986年起,曾任杭州国际大厦理事、总经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财会管理特长,走自己特色的路,1992年退休后继续担任高级财会顾问。他早在1952年,财会工作成绩突出,就被评为浙江省国营贸易系统模范工作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曾多次被评为处级干部先进工作者,1988年评为高级会计师。40多年从事财会工作,精通财务,善于经营、严格管理、事业心强是突出的特点,在浙江省会计界和全国商业系统会计界均有相当知名度。现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浙江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商业会计学会会长。葛家澍 葛家澍(1921~ ),1921年3月生于江苏兴化市昭阳镇。1940年就读于江苏学院,1942年转学厦门大学,1945年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毕业,获厦门大学商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在校内历任会计核算教研室副主任、经济系副主任。1982年成立经济学院,被任命为首任经济学院院长。葛教授由于在会计学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他的会计思想和观念被会计学术界,也被国家教委誉为“独树一帜“。所以,他是我国国家批准的第一批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生导师(仅有两名)之一。也是国务院批准享受专家津贴的第一批专家之一。从1986年至今,他连续连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他还是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第一届和第二届成员,财政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组成员。同时是福建省注册会计准协会的名誉会长,并受聘为西南财经大学荣誉教授;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天津财经学院、江西财经学院、安徽财贸学院、中山大学、兰州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江苏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谢霖 (1885-1969年)谢霖(字霖甫)教授,江苏武进人,男。我国会计界先驱,知名会计学者,我国会计师制度的创始人,会计改革实干家和会计教育家,中国的第一位注册会计师,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创办者,中国会计改革的先驱 中国会计师制度的拓荒者。除担任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总会计、中央银行秘书长职务外,还先后兼任湖南明德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商学院、光华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成都分校、四川大学、成华大学、川康农工学院、四川省会计专科学校等院校教授、以及光华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主任、光华大学成都分校副校长等重要职务。李端生男,1957年6月生,山西原平人。教授。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会计学系。现任山西财经大学会计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从事会计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在财务、会计、审计理论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先后在《会计研究》、《财政研究》、《生产力研究》、《财务与会计》。《财贸经济》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中国经济文库》、《中国跨世纪改革发展文献》、《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等。从教16年来,主编专业著作3部、合编、参编著作5部。共有3部著作、11篇论文分别获国内贸易部、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教委、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山西省社科联、山西省会计学会、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山西财经学院等单位的优秀科研成果奖。1996年主持完成了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山西电力建设资产管理问题研究”,提出的方案及建议被山西省计委、省电力局等部门采纳,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中国中青年会计界、山西省会计界具有较大影响。李天民李天民,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中央财经大学退休教师,祖籍四川华阳,13岁就从军,随后前往日本留学,获得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学位。先后在南京“中国日报”任总编辑,国民党“中央军校成都分校”任教。1949年,李天民随溃败的国民政府到台湾。后曾任台湾政大历史系教授,对国学颇有研究。伍中信是我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发起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作品被誉为“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奠基之作”,“财权流”已成为我国财务学的主流观点。多次荣获中国会计学会和省部级奖励并积极参与我国会计界和省内的各项社会活动。由于其社会影响和贡献,《光明日报》于2000年11月“名师剪影”作了专题介绍;《湖南日报》2001年11月22日以“用青春写就华章”进行了报道,并转载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网站;湖南大学校报也以“年轻即是财富”为题作了报道;湖南省委统战部《联合》杂志以“云帆高挂,中国第一位财务学博士后的人生追求”对伍中信作了详细报道。我国会计界权威刊物《财务与会计》于2000年推出的“迈向21世纪中国年轻会计、财务、审计学者第一方阵”中,伍中信是整个方阵30位会计学人中最年轻的一位。潘序伦因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名秩五,宜兴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被国外会计界誉为中国会计之父。杨端六对商务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并迅速实现扭亏转盈。郭沫若曾称赞他“在商务管着银柜子”,中国会计界称他为中国商业会计学的奠基人。
会计史上的名人:
1、毛伯林(1926年3月—2018年年8月3日),男,1926年3月生,四川乐山人,中共党员、民建成员。1947年9月入成华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系学习。2018年年8月3日,毛伯林因病医治无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2岁。
著作有《关于财政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会计改革新思路》、《中国会计管理模式研究,以及《会计行为若干问题研究》、《试论会计文化》等多受到学术界关注并收入《会计学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文库》、《今日的辉煌》。
2、易庭源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曾任教研室主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兼任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武汉市会计学会顾问和湖北省成本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著作有《资金运动会计理论》。
3、杨汝梅(1899年8月22日—1985年9月8日),字众先,河北人,会计理论家、会计教育家,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无形资产理论研究的开创者,首位列入《世界名人录》的中国会计学家。杨汝梅堪称中国会计学者进入世界会计领域,成就达到当时世界水平的第一人。
著作有《无形资产论》。
4、李天民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中央财经大学退休教师、原会计学院教授李天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2月19日16时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8岁。
李教授五十余年来,以其奉献和开拓的精神致力于会计、审计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积极推动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会计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从1985年至今已为祖国培养出高质量的硕士生32名,其中7名已成为博士生。
著作有《审计学教程、新银行会计教程》,《会计核算原理》。
5、李宝震(1916—1993),江苏昆山人, 1937年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自1942年起历任天津工商学院教授、会计财政系主任,津沽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教授,天津财经大学会计系教授、首任名誉系主任和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著作有《中国会计简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毛伯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庭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汝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天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宝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