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凭证难点

feion1992024-07-24  0

你是准备考试会计初级职称(助理会计师)?还是准备考试会计证呀?这个是不同的,一个是专业资格证,一个是从业资格证。按你的那三本书来看,应该是会计证.会计证重点:会计基础:会计6要素、2等式、2报表,重点看第十章的内容,很多分录要理解财经法规:主要是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占了40分的考点,其他章节再记一下,基本就过了,电算化:主要记一些财经法规的法律,然后再结果计算机一级考试的题,很容易过。会计基础除了上述重点外,还得记一下:账务处理程序,即怎么从原始单据一直到报表的;还有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即会计信息的书面载体;(侧重点)复式记帐法,即会计记账的方法,怎么记增加,怎么记减少,会计档案也得记一下,即各种会计资料怎么保管、保管多少年等问题。还有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特重要),以分录形式讲解了从资金筹集、供产销,一直到利润形成与分配的业务。即以工业企业为例讲了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

1、账目处理不规范。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就是账目处理。我们知道,在发生一项经济业务时,我们要先将这项经济业务分类填入指定的会计科目,保证会计等式的平衡。而现在一些出纳、会计人员账务处理不规范,会有用错科目或者填错金额现象的出现。这可能就会导致试算不平衡,或者记账凭证错误的情况的发生。还有就是一些会计人员对于原始凭证中金额大小写问题不够重视,这很有可能造成人为的篡改原始凭证的现象。所以,在进行会计账务处理的时候,要注意规范性填写,保证金额和科目的正确性,减少不必要的麻烦。2、会计凭证填制不规范。我们看到,原始凭证会出现不规范的现象,而现今有的事业单位,同样存在着记账凭证不规范的现象。我们在对原始记账凭证进行处理后,将其分类汇总在一张记账凭证上,而现在很多记账凭证的摘要审核栏的负责人填制不够准确,对于出现错误的账务修改也不准确,出现问题时找不到直系的负责人,这可能在将来汇总账簿时出现一些核对的麻烦。3、账簿登记不规范。现在有一些事业单位在编制账簿时,没有设置相应的账簿,或者账簿设置不符合要求。再者,还有一些单位没有设置特定的主管人员负责账簿登记审核,导致很多会计人员图方便而忽视了账簿登记的规范性。

那就是应收,应付账款了。这些特殊一点。宣传就不做了,发点经验给你。(本人原创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三门,分别是《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如果你不是学会计的,可能会有点难度,毕竟从新学新的知识。那还是我告诉你学会计算了。首先,说一下怎么学《会计基础》学会计最重要是归纳对比记特殊:1.(1)从基础来说,首先前面讲的会计的概念,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假设,会计的质量要求,这些都是最喜欢靠的,也是都是理论知识。(2)会计基础:也就是会计流程以及设计到的一些工具,比如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这些都是理论。这里面归纳对比就是,归纳会计科目/账户/凭证/账簿/流程的分类,以及分类后的适用性,然后优缺点,别看我讲的好像很容易懂,但是实际上归纳对比起来不容易。(3)会计实务(有的省份有实务,有的省份没有实务部分):可能大家看起来就会头疼,“借贷就会混淆”,怎么归纳呢?A.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这个就是合算内容的区别。B.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投资减值,这些也有归纳的,哪些可以冲回,哪些不能冲回,有区别的。C.对比:你比如说应收账款对比应付账款,应收票据对比应付票据,其他应收款对比其他应付款。实际上也就是科目核算内容的不同。D.一借多贷法,或者一贷多借法,我给你打个比方。比如甲企业购买乙企业1块的货物,出现这么几种情况,A银行存款付款B签发银行本票C赊销。(不考虑增值税)就可以用一贷多借法借:A银行存款B应收票据C应收账款贷:主营业务收入这个是最简单的层次,等到中级职称,注册会计师,还有对比的。你比如金融资产中,持有至到期投资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首先这个科目核算的内容不同了,区别在哪,对于确认有什么区别,后续计量有什么区别,用什么价值入账,归纳的东西多了,也是容易混淆的。2.《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1)归纳数字,比如会计证继续教育“24”小时,代理记账公司的主管至少“3”年经验。(2)归纳带“性”,“根本任务”“基本任务”,带“条件”字样的语句。如果跟你说了这么多,你还不懂,那建议你报中华网校跟着学吧。以后你考职称,注册会计师你就知道,中华网校的。如果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百度搜索一下“会计考友论坛”或者加我百度HI.最后祝你考试顺利,工作顺利。

本系列教材由初、中、高三类共九本组成,即:初级类一本,定名为《初级会计学》,主要讲解会计核算的基础知识,或者叫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中级类七本,分别定名为《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责任会计学》、《经营决策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计算机会计学》,主要讲解通用类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应用,理论性与实务性结合、全面性与通用性兼顾、现实性与超前性并存、继承性与开拓性同在是其特点。 目录回到顶部↑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的含义、职能与目标 第二节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 第四节 会计方法 本章小结 术语与公式 案例与思考 第二章 会计处理方法 第一节 会计确认 第二节 会计计量 第三节 会计记录 第四节 会计报告 第五节 会计循环 本章小结 术语与公式 案例与思考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一节 会计科目 .第二节 会计账户 本章小结 术语与公式 案例与思考 第四章 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第三节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 本章小结 术语与公式 案例与思考 第五章 会计凭证 第一节 会计凭证概述 第二节 原始凭证 第三节 记账凭证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 本章小结 术语与公式 案例与思考 第六章 会计账簿 第一节 会计账簿概述 第二节 会计账簿的登记 第三节 记账的规则 本章小结 术语与公式 案例与思考 第七章 成本计算 第一节 成本计算概述 第二节 资产取得成本的计算 第三节 耗费资产成本的计算 第四节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成本的计算 第五节 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 本章小结 术语与公式 案例与思考 第八章 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节 编表前准备工作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节 期末账项调整 第三节 工作底稿 第四节 对账和结账 第五节 财产清查 本章小结 术语与公式 案例与思考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第一节 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第三节 利润表 第四节 财务报表的报送、汇总和审批 第五节 财务报表的分析 本章小结 术语与公式 案例与思考 第十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第一节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概述 第二节 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第三节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 第四节 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程序 第五节 日记总账核算组织程序 第六节 分录日记账核算组织程序 本章小结 术语与公式 案例与思考 第十一章 计算机会计的特点 第一节 计算机会计概述 第二节 计算机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 第三节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特点 本章小结 术语与公式 案例与思考 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组织 第一节 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和要求 第二节 会计人员 第三节 会计机构 第四节 会计法规 第五节 会计档案 本章小结 术语与公式 案例与思考 ↓展开全部内容前言回到顶部↑《初级会计学》是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编写的系列教材中的第一本,第一版出版于1993年,累计发行几十万册,这一次是第四版修订发行。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这本书得到各位读者的垂青厚爱,发行量不断扩大,我们在感谢之余更加诚惶诚恐,总是想把工作做得更好,能够为会计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经过多次修改、订正、补漏之后,这一次的修订工作重点放在为方便读者阅读方面,同时针对一些规章制度方面的变化也在教材中相应做了一些调整。 首先,我们在每一章增加了知识要点、思考题、术语与公式、案例与思考,将每一章的要点、难点突出出来,以便学生自学把握重点,深入思考,特别是对于一些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以及基本原理与实际经济生活相结合方面会有所帮助。 其次,在对于教材进行修订的同时,我们已经对学生用书进行了修订,并且准备对教师用书也进行补充和修订。由于前几次修订我们都没有来得及对学生用书进行修订,因此造成教材与学生用书之间的脱节,这一次我们更正了这个错误。由于本次修订工作时间太紧张,很多单位要求尽快发出教材供教学使用,我们已经来不及修订教师用书,但是我们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这本教材的修改还包括增加PPT文件等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将把这部分内容制作成教学软件,赠送给有关任课教师或直接在出版社网站下载。 《初级会计学》教材的这一次修订工作是由朱小平教授、徐泓教授完成的。我们的愿望是将这本书做成帮助初学者入门的好教材、好帮手。我们非常欢迎广大读者不断提出批评指正,以便将这本书修改得更好。 编者 2005年5月 序言回到顶部↑一套有强大生命力的教材,应该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宗旨,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出版十二年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与支持。但我们从未满足于现状,总是力求更好。 2004年人大会计系列教材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随后又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励和鞭策。为了进一步完善该套系列教材,同时考虑到自2001年出版第三版以来我国财会制度的变动情况,我们又组织全体编写人员对系列教材的第三版进行修订。此次第四版的修订工作除了进一步协调原教材与现行规章制度不够衔接之处外,还尽可能吸收了国内外财会理论界近年来所取得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为了更加方便老师教和学生学,我们还专门配备了教学用光盘。 我们希望人大会计系列教材第四版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再次认可,也期待热心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以便我们不断修改和完善该套系列教材,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戴德明 2005年7月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5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