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表预算编制是用来综合反映企业在计划期的预计经营成果,是企业最主要财务预算表之一。通过编制利润表预算,可以了解企业预期的盈利水平。
利润表填写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本表反映小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实现利润(亏损)的实际情况。
2.本表“本月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填列上年全年累计实际发生数。如果上年度利润表与本年度利润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不一致,应对上年度利润表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人本表。本表“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报告期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
3.本表各项目的内容及其填列方法:
(1)“主营业务收入”项目,反映小企业主要经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总额。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2)“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反映小企业主要经营业务发生的实际成本。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3)“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项目,反映小企业主要经营业务应负担的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本项目应根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4)“其他业务利润”项目,反映小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取得的收入,减去所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及附加等支出后的净额。本项目应根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5)“营业费用”项目,反映小企业在销售商品和商品流通企业在购入商品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如不单独设置“管理费用”科目,发生的管理费用也在本项目中反映。本项目应根据“营业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6)“管理费用”项目,反映小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本项目应根据“管理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7)“财务费用”项目,反映小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本项目应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8)“投资收益”项目,反映小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本项目应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投资损失,以“一”号填列。
(9)“营业外收入”项目和“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小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和支出。这两个项目应分别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和“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10)“利润总额”项目,反映小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如为亏损总额,以“一”号填列。
(11)“所得税”项目,反映小企业当期发生的所得税费用。本项目应根据“所得税”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12)“净利润”项目,反映小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如为净亏损,以“一”号填列。
(13)补充资料中“当期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反映小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制定并经批准的当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中分配给投资者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第一步,以营业收入为基础,计算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其中: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第二步,以营业利润为基础,计算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第三步,以利润总额为基础,计算净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项目的填列方法:利润表各项目均需填列“本期金额”和“上期金额”两栏。利润表“上期金额”栏内各项数字,应根据上年度利润表“本期金额”栏内所列数字填列。利润表“本期金额”栏内各项数字,除“每股收益”项目外,应当按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营业收入”项目,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计算填列;“营业成本”项目,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计算分析填列。
利润形成步骤
计算利润时,企业应以收入为起点,计算出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额。其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额的形成的计算步骤为:
(1)以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计算主营业务利润,目的是考核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净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中:主营业务净收入=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退回-销售折让、折扣。
上述公式的特点是: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主营业务直接有关,先从主营业务净收入中直接扣除,计算出主营业务利润。
(2)从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中减去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计算出企业的营业利润,目的是考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上述公式的特点是: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减去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后,得出的营业利润近似净利的概念。公式中,将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作为营业利润的扣减项目,意味着不仅主营业务应负担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其他业务也应负担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3)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计算出当期利润总额,目的是考核企业的综合获利能力。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补贴收入。其中,投资净收益=投资收益-投资损失;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