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概念基础,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分类及确认、计量原则、财务会计报告。2、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是由基本准则而来的,主要就各项具体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的规定,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报告类准则。3、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制定是根据具体准则和基本准则制定的,所以它是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性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对有关重点难点问题提供解释与操作性规定,包括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财务报表及其格式等,以利于会计准则的贯彻落实,指导实务操作。4、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主要指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关解释和处理,同时对具体准则条款规定不清楚或者尚未规定的问题作出补充性说明以便于企业更好地运转。
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内容: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2、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重要性原则共12条(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新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
3、会计要素及其相关内容,即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的规定。
4、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基本准则处于会计准则的最高层次,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也是制定会计核算制度的依据。
会计准则功能
会计准则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公共契约”和私人契约的复合体,政府具有一种比较暴力优势,自然获得了与管理当局缔结私人契约的地位;而政府正是在小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的私人契约衰败和缺位时才作为“替补”的,首先要做的是与股东、债权人和各位潜在的投资者缔结契约。
政府直接或间接参与制定的会计准则首先是一份通用目的的契约,是部分地根据公共选择原理而产生的,会计准则则呈现出一种公共契约的特征。但是公共选择毕竟是少数服从多数,肯定存在着一种强权博弈,肯定有人对结果不满意,但在政府的比较暴力优势面前只能够退却转而寻求缔结私人契约。
会计准则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分的话有两个,分别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
它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
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账目核算、会计报告的一套文件,它的目的在于把会计处理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使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之间的会计结果的比较成为可能。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实施。
会计准则(Accounting Standard),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它是指就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作出规定,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规定了整个准则体系的目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基本原则、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报表的总体要求等内容。会计准则体系的总体目标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有关部门和管理测光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是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共同的基本标准。
扩展资料:
会计准则的基本性质:
1、规范性
每个企业有着变化多端的经济业务,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而有了会计准则,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
2、权威性
会计准则的制定、发布和实施要通过一定的权威机构,这些权威机构可以是国家的立法或行政部门,也可以是由其授权的会计职业团体。会计准则之所以能够作为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
3、发展性
会计准则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会计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概括而形成的。会计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准则也要随之变化,进行相应的修改、充实和淘汰。
4、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性
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依据,同时会计准则又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会计准则的内容,有的来自于理论演绎,有的来自于实践归纳,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国家有关会计工作的方针政策,但这些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