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领域在我国,历史悠久的珠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对文学作品、音乐创作、舞蹈绘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与珠算联系密切的独特的珠算文化现象。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有将珠算用作灯谜、用作比喻、用作显示任务身份、用作表现人物特定动作和特定心情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我国明清时期很多写实文学作品中,都有珠算或算盘的描写,例如《警世恒言》、《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等。在书画作品中,北宋名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初画家王振鹏的《乾坤一担图》都有算盘,齐白石发财图就专门画了一只算盘。1975年 3 月 8 日,我国邮电部发行一套《乡村女教师》特种邮票,全套4 枚,其中之一是辅导学生练习珠算。澳大利亚、日本、文莱、菲律宾、利比里亚等5 个国家的邮票上出现了中国算盘的图案。我国台湾省、澳门、香港等也发行过算盘的邮票;音乐作品中的珠算文化有《我的算盘好伙计》、《算盘响》、《算盘歌》等。二、经济领域珠算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珠算诞生以来,它的发展便于中国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珠算为商业发展提供强大计算支持,而商业发展也促进了珠算的发展。回顾历史,珠算的重要发展时期,均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高度繁荣的时期。特别到了明代,随着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土地统计需要和对外贸易的扩大,珠算成为了当时计算大额商业数据的首选方式。当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的与珠算技术有关的名人,名著。其中最有名的是程大位,他本是安徽商人,20岁起经商,并对珠算展开细致研究。60岁时,影响中国乃至东亚珠算发展的《直指算法统宗》完成。此书用实例计算解析珠算算法,对东亚地区的商业贸易起到重要推动。新中国成立后,熟练运用珠算仍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很多老一辈财会人员仍对珠算有难舍的情结。在电子计算机大规模使用的今天,仍有很多财会人员学习珠算。昔日的财务总监——账房先生三、数学及科技领域除了为商业发展提供大额数据计算,珠算对于中国数学和科技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或者说,珠算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成果和科技成就。它如同古代“电子计算机”,对中国古代数学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如上文中提到的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让算学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而明代王族朱载堉则是用算盘高阶开方的能力,成功证明了匀律音阶的音程可以取为2的12次方根(即十二平均律),解决了音乐史的重要难题,至今日,现代乐器的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除此以外,珠算还广泛应用于天文历法、水利农业、数学计量等领域。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在核弹、核潜艇等重大科技工程中,协助电子计算机,计算过大量数据。朱载堉《乐律全书》中对乐律的分析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算盘应用范围之广,使用时间之长,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民俗习惯。这一点这民间谚语中表现尤为明显。在民间日常俗语中有很多体现了珠算文化,例如有人私心重,只为自己考虑,就说 “会打小九九”。“九九归一”,表示事情总有结局,有归根到底的意思。“二一添作五”,借指双方平分。“一推六二五”,以此形容把全部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三下五除二”,形容办事敏捷迅速,干净利落。还有大量的关于算盘的歇后语,例如:算盘上珠——一个顶五。算盘珠子——任人拨打。算盘珠子——不拨不动。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没框的算盘珠——全散了。算盘珠子——在上为五,在下为一。算盘珠子响——有声有色。除此以外,“盘算”、开盘”、“收盘”、 “清盘” 、“如意算盘”,也来自珠算或珠算术语。有些地方,在婴儿周岁生日时,举行 “抓周”仪式的习俗,即在婴儿周围摆放包括算盘在内的一些吉祥物品,算盘是其中象征商业和财富的必备物品。五、珠算的现代化应用2013年,珠算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也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一张新名片。随着中国的发展,珠算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成为了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如今,珠算的计算功能已逐渐被电子计算机取代。但是它的启智功能和教育功能仍对个人成长和专注力培养有重要价值。目前由珠算发展而来的珠心算在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方兴未艾。在国内发展也逐步走向正轨。现代社会,珠算的身份从计算工具逐步转型为教育工具、文化载体。具有千年历史的珠算,将用新的形象肩负新的使命,绽放新的生命力!
珠算是中华数学文化的瑰宝,珠心算是现代珠算文化的重大创新发展。现代脑科学研究和珠心算教育教学实践都证实:珠心算具有开发智力潜能的作用。这是珠心算学习的总目标,而在不同年龄阶段还应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2011年10月,由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为指导单位,上海珠算心算协会和台湾省商业会珠算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弘扬中华珠算文化——海峡两岸珠心算活动展示大会”,正式提出了珠算心算与终身学习的主旨,把珠算心算推向了终身学习的高度。终身学习的珠算心算,一方面是指从幼儿到老年,珠算心算可以伴随终身;另一方面,在人生任何一个年龄段都可以参加到学习珠算心算的行列中来,只是价值取向不同。珠算心算适合于各个年龄段人群,对幼儿和青少年有开发智力的作用,对特殊儿童有智障补缺与康复的作用,对大中专院校财经类学生可以促进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发展, 以及对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对老年人健脑和延缓衰老所发挥的作用。一、以开发早期脑潜能为目标的幼儿珠心算教学的普及幼儿珠心算与小学珠心算在价值取向上是不同的。开发幼儿早期脑潜能是开展幼儿珠心算教学的主要目的。幼儿珠心算课程的开发开始于1997年,由上海市珠算协会和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共同承担的“珠心算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系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开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子课题。明确提出了幼儿珠心算的活动宗旨:“开发脑潜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增强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思维”。指导方针:“在娱乐中学习珠心算,在游戏中开发脑功能”。幼儿学习珠心算是建立在算盘独特的、科学的结构,以及珠算方法的直观与可操作的基础上,以此形成的表象操作能力是以珠心算为载体开发幼儿脑潜能的根本所在。坚持珠算与珠心算的同步教学。珠算和珠心算的同步是伴随着幼儿开始认数、识数的初期就开始了,在学拨1—9的过程中,就开始建立算珠的表象,并在加减计算中不断提高算珠表象的操作能力。“算珠表象”与“表象操作”是“珠心算”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建立算珠表象是表象操作的前提,而通过表象的操作(多笔数的加减听心算和看心算)才能提高算珠表象的质量,两者互为促进,同步发展。珠算与珠心算的同步学习还体现在四个活动顺序中:操作摆弄(直观感知)——实际拨珠(实拨)——模拟拨珠(空拨)——脑中想拨(表象操作)。这个过程调动并运用了手拨、眼看、口念、耳听、脑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刺激大脑神经,启动右脑形象思维,开发了幼儿的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只有坚持“过程”与“目标”的统一,才能更好地体现开发智力的总目标。直加直减是珠算与珠心算同步的最佳时机。形成算珠表象与表象质量的稳步提高需要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幼儿接触算盘,以兴趣入手,把它当作玩具,学具,可以直接动手操作。直加直减没有算理算法的要求,对实物算盘的操作可以直接过渡到表象的操作,由一档的操作(一位数直加直减5—10笔)逐渐过渡到两档的操作(一、二位数直加直减3—6笔)。这样既让幼儿轻松地入门珠心算的学习,又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算珠表象的质量。之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突破5和10的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幼儿很快就能形成珠心算的能力,达到中珠协幼儿珠心算九级鉴定标准(从05年至今达标率保持在95%至98%之间,课时安排为每周60分钟,分4个学期)。而且只要方法得当,用珠算来理解算理算法远比笔算来的容易得多。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幼儿通过直加直减来提高表象操作能力的过程与笔算学习不管在方法、手段、目标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用概念式笔算的计算要求(幼儿只能学10以内)来限定珠心算计算的范围。当然在珠算与珠心算的同步教学过程还要兼顾幼儿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体现教育理念、适应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条件下,坚持两条主线并进。
申遗成功 珠算如何传承?
□ 杨亮、段菁菁、赵红信、陈方、王鲁、徐继英、杨小颖
日期:2013年12月30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霍冬梅作
文化观察
“丢”了的算盘,能否找回?
杨亮 段菁菁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中国珠算申遗成功的第一时间,中国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苏金秀喜不自胜:“珠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希望申遗的成功能使珠算文化走向新生!”
可兴奋之余,人们又难免对中国珠算的“前途”有所担忧。作为一种计算方法,珠算曾经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出现,古老的珠算在当今社会似乎已无用武之地,面临“没人用、没人会用”的尴尬境地。思考中国珠算的未来在哪里、“千年算盘”如何拨响,成为比申遗更重要的事情。
现状:日渐消失的算盘
“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进一……”珠算口诀对于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高航芬来说,早已深深刻在脑子里。“上世纪80年代,能有一份坐在办公桌前‘摆弄’算盘珠子的职业,别提多让人羡慕了。”高航芬回忆,挎包里装一副精致小巧的算盘,是当时许多女青年对“时髦”的一种解读。
“80后”蔡勋凯也对珠算印象深刻。“小学时有珠算课,同学们会统一在算盘侧面贴上白胶布,写上班级和姓名。可惜珠算很快就退出了课堂,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课。”蔡勋凯说,不知从何时起,算盘从文具变成了玩具。
而在更年轻的一代人看来,算盘既不是“技艺”,也难以称为“记忆”。“90后”大学生李嘉坦言,自己生活中基本没接触过算盘。“珠算第一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在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里。看到上百名科技攻关人员用算盘进行‘两弹一星’的数据运算,那个场面特别震撼人心。”李嘉说。
小学教师朱少芬教了33年书,她回忆道:“按照过去的教学大纲,一般三年级的学生就开始学习珠算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还能看到学生拿着算盘去上课,后来就没见过了。”“你用算盘吗?”面对这一提问,受访的“00后”小学生大多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甚至有一些学生表示不知道珠算是什么。
据悉,直到上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内容,但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珠算被取消。此外,珠算曾一度是会计学习的必修科目,然而这样的情形已经不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珠算是一种工作技能,大家都愿意学习。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珠算逐渐被替代。从去年开始,一些全国性的会计比赛也取消了珠算项目。”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的张女士介绍说。
传承:重新投入应用
在浙江省临海市,有一个国华珠算博物馆。这个私人博物馆创办于1993年,迄今为止,已接待国内外观众10万余人次。国华珠算博物馆筹建时,质疑声不绝:“计算器如此普及,还需要珠算吗?”对此,馆主雷国华有着不同的看法:“珠算具有良好的实用计算功能和开发智力的教育功能,在某些领域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中国珠算正在遭遇“现代危机”,但更多人并不希望珠算只是躺在博物馆里的一项古代发明。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珠算,让珠算文化传承延续下去呢?专家呼吁,延续珠算“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继续投入社会应用。珠算强大的心智开发和身体康复功能为复兴珠算文化找到了新的“出口”。
2011年10月,中国珠算心算协会提出了“珠算心算与终身学习”的主题,把珠算心算推向了终身学习的高度。“现代脑科学研究和珠算心算教育教学实践都证实,珠算心算具有开发智力的作用。”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陆萍指出,“珠算心算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它能够帮助幼儿和青少年开发智力,帮助老年人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痴呆症,对特殊儿童还有智障补缺与康复的作用。”
“我们看待珠算,不要仅限于它的计算功能。珠算既包含着自然科学知识,又蕴含着中华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委实不该荒芜、消失。”苏金秀说,在美国《大西洋月刊》近日评选出的“50项最伟大发明”中,中国珠算入选。发掘珠算文化的精神资源,不仅是促进珠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不能让古老的珠算文化停滞在当代人手里——这是共识,也是使命。
据《光明日报》、新华社
文化评谈
珠算文化保护须创新
赵红信
珠算既是一种数学文化,又与汉字语言文化相融合,此次申遗成功更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肯定了珠算的价值与意义。
保护珠算文化不能一味回归传统。让全体国人重拾珠算,让学校恢复珠算课程,这种做法并不一定能让珠算焕发青春。对珠算文化的保护必须基于其文化意义,找出可行的创新推广方式。
一是开发珠算的益智功能。科学研究发现,珠算能够使手指灵活,防止大脑衰老。因此可以编排设计一套脑力保健操,让珠算变成老少皆宜的智力开发工具。二是将珠算发展为传统表演。当传统拳术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后,人们推陈出新,将其改良为表演和比赛套路,重新赢得国人青睐。珠算也可效仿此法,将“凤凰展翅”、“孤雁出群”等数形兼具的珠算图形表演出来,让珠算变成大众更愿参与的艺术形式。三是建立健全“非遗”传承制度。可通过比赛或考级等方式定期选拔出传承人,以点带面推广珠算文化。
引导人们学珠算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护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通过创新保护渠道让珠算跟上时代需求,把传统变时髦,才能吸引大批拥趸。
摘自《春城晚报》
慎打珠算的实用主义“算盘”
陈方
此次与中国珠算一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韩国泡菜。在珠算和泡菜同台竞争时,已经有人开始忧虑:“泡菜每天都出现在韩国人的餐桌上,而算盘已经被我们遗忘在抽屉里,珠算的竞争力是不是弱了一些?”
申遗成功后,我们对珠算倾注的热情今非昔比。于是很多人开始去回忆“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进一……”的口诀;于是很多人知道了早在16世纪珠算就已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于是很多人了解到珠算的诸多元素作为象征符号常常出现在语言、建筑、绘画等领域,甚至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中。
然而,仅有对历史荣光的追忆显然不够。在很多国人的心里,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似乎只能以有形的方式进行,否则传承就是一句空话。细想想,那些强调必须以有形方式传承文化的建议里,是否掺杂了太多实用主义的因素呢?
算盘虽然“丢”了,但珠算文化未必就化为乌有。倘若我们过分强调珠算的实用功能,就可能忽视了珠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凝聚的情感因素。因此,对于珠算文化来说,保护其经时间过滤而流传至今的软性价值远远超过它的实用价值,应谨慎对待过激的实用主义。
摘自《中国青年报》
文化侃台
让珠算“活”下去
王鲁
中国珠算申遗成功,让国人开始重新审视祖辈留传下来的这一文化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活”的,是民族个性、民族文化“活”的显现。笔者认为,一个“活”字恰恰体现了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难点,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人的传承尤为重要。
珠算申遗之前,算盘乏人问津,而申遗成功之后,不仅算盘销量大增,还带动了算盘耳坠、算盘钥匙链、算盘摆件等相关产品的销售。那么,“火”了算盘物件,是否便是保护和传承了珠算文化呢?恐怕戴算盘耳坠的人不少,而真正会用算盘的人却并不多。
珠算退出历史舞台有其时代的必然性,但笔者希望,珠算这项承载着中国古代数学精髓的传统技艺能够借着申遗成功的东风再“火“上一把,好好地“活”下去。
[山东德州市局(公司)]
换种方式来传承
徐继英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会有一些事物被替代甚至遗忘,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那么,新旧事物之间,真的就只能此消彼长、互不相容吗?笔者认为不然。珠算文化完全可以换种方式来传承。
记得儿子读幼儿园时,园方曾组织过近一年的珠心算学习,孩子头脑和手指的灵活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习结束后,幼儿园还专门组织了一场珠心算表演。在清脆的算盘珠碰撞声中,孩子们兴奋地报出一组组正确的数字,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就连我们这些在旁观看的家长也感受到了珠算的魅力。这种形式,不正是对传统珠算文化的一种传承吗?
中老年人也是珠算传承的合适对象。如今,加强脑力锻炼、预防老年痴呆症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共识。单位、社区可以利用好算盘这一工具,定期组织离退休人员学习珠算,开展珠算趣味比赛。此举既能丰富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又能帮助其延缓精神衰老。
换种方式传承珠算,赋予古老事物新的文化内涵和使用途径,让新价值促使其“长生”!
[山东日照市局(公司)]
回归课堂莫强求
杨小颖
珠算申遗成功后,是否应重返学校课堂一时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对珠算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既要投入师资、设置课程,又要抵制住计算器等现代化计算工具的“诱惑”。更关键的是,倘若真正将珠算重新引入课堂,无疑会生出许多考试、竞赛,给学生们带来压力。因此笔者认为,珠算的确应当宣传推广,但也要考虑个人喜好,若是带有强迫意味,恐怕会让好事打了折扣。
算盘与计算器的关系就像手写笔记与机打文件、纸质书籍与电子读物,是传统与现代科技碰撞的体现,只有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传统的传承才更有价值。有人喜欢一撇一捺的书写感,有人喜欢敲击键盘的速度;有人喜欢阅读纸质书籍的感觉,有人喜欢电子读物的便捷。对于珠算来说也是如此。算盘虽没有电子计算器的方便,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更适合作为一种艺术来细细品味。因此,摆脱硬生生的“被复活”,实现“软着陆”,才是传承珠算文化的最好方法。
[山东烟台莱山区局(营销部)]
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这符合中国国情,牵扯升学才有人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