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会计政策变更举例(1)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是指企业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其他方法。(2)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所采用的会计处理。例如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是采用成本模式,还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4)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的计量。例如,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是以购买价款,还是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进行计量。(5)无形资产的确认,是指对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是否确认为无形资产。例如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是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是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是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中对换入资产的计量。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还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7)收入的确认,是指收入确认所采用的会计原则。例如,企业确认收入时要同时满足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等条件。会计政策变更涉及会计收益或费用发生变化的,必然影响到企业会计利润发生增减变化,但是否调整所得税,不能以企业会计利润的变动为判断标准,而应以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引起应纳税所得额发生增减变动为判断标准。(8)借款费用的处理,是指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即是采用资本化,还是采用费用化。(9)合并政策,是指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采纳的原则。例如,母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年度不一致的处理原则;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等。
【例】假定20X7年末,P公司发现了如下会计差错:
1、20X7年,P公司发现已于2006年出售的产品错误地记录在20X6年的存货中,金额是87 000元。P公司20X7年的会计记录显示营业收入为5 800 000元,营业成本为2 500 000元(包括期初存货误计的87 000元)。
2、20X7年末,P公司发现,于20X4年初开始建设的一建筑物直接相关借款费用被费用化。根据规定,与该建筑物建设直接相关的借款费用应当资本化。该建筑物正处于施工阶段,将交付P公司使用。
P公司已将20X6年发生的借款费用20 000元以及20X6年以前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40 000元费用化。在以前年度,就建造建筑物发生的所有借款费用均已费用化。由于建筑物尚未使用,P公司还未对其计提任何折旧费用。
P公司20X7年的`会计记录显示,该年财务费用为400000元,包括当年应当资本化的利息费用20 000元,所得税影响为6 600元。
假定上述事项均发生在所得税汇缴清算之前,由于会计差错导致的所得税变化应当补交和允许抵扣。P公司适用所得税税率为33%。P公司按10%计提盈余公积,假定在上述年度P公司不存在股利分配事项,公司没有公开交易且不披露每股收益。并且假定20X7年度利润表列示的数据为上述差错发现前的数据。要求为上述前期差错编制调整分录。
1、对比较报表前期(20X6年)发生差错的更正(单位:元,以下同)
①结转成本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87 000
贷:库存商品87 000
⑦调整所得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8 71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8 710
③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8 29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8 290
④调整利润分配的有关数字 .
借:盈余公积 5 829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 829
2、对比较报表前期以前发生差错的更正
对20006年以前的累积影响(调整列报前期最早留存收益)
净利润增加(40 000-13 200) 26 800
对20006年的影响(直接调整比较报表项目前期金额)
利息费用减少 20 000
所得税费用的增加 6 600
净利润增加 13 400
20X6年留存收益增加40 200
(1)对比较报表前期以前差错的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留存收益。
借:在建工程40 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3 2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4 120
盈余公积 2 680
即调整20X 7年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上年年末余额”项目下“会计政策变更”项目所对应“上年金额一栏中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栏,调整金额分别为2 680元和24120元。
(2)对比较报表前期差错的影响直接调整比较报表项目前期金额。
①记录利息费用的调整
借:在建工程 20 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 000
②调整所得税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 6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6 600
③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3 4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3 400
④调整利润分配的有关数字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 3400
贷:盈余公积 1 3400
如果上述对借款费用的处理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其会计处理同前期差错更正完全相同。
3、调整会计差错对20×7年当年的影响
(1)对结转成本差错应编制调整分录。
借:库存商品87 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87 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8 710
贷:所得税费用 28 710
(2)对借款费用差错应编制调整分录。
借:在建工程 20 000
贷:财务费用 20 000
借:所得税费用 6 6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 600
上述调整后,将相关的数据过入利润表的本年金额栏。如果差错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后才发现,则利润表项目的更正应通“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户进行调整。
1、“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企业本年度发生的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的事项以及本年度发现的重要前期差错更正涉及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的事项。
2、会计政策变更不同于前期差错更正。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原则是:国家发布相关的会计处理办法,则按照国家发布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进行处理。国家没有发布相关的会计处理办法,则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3、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因此,追溯调整法,是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而不计入当期损益。(现上传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核算的一道例题给你参考)
2004年:按照原会计政策(成本法)确定的投资收益=0元按照新会计政策(权益法)起点低投资收益=200000*20%=40000元所得税前差异=40000-0=40000元所得税影响=0元累积影响数=40000-0=40000元2005年:按照原会计政策(成本法)确定的投资收益=20000元按照新会计政策(权益法)起点低投资收益=100000*20%=20000元所得税前差异=20000-20000=0元所得税影响=0元累积影响数=0元2006年:按照原会计政策(成本法)确定的投资收益=15000元按照新会计政策(权益法)起点低投资收益=150000*20%=30000元所得税前差异=30000-15000=15000元所得税影响=0元累积影响数=15000-0=15000元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