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会部》“会,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趍亥鼎,象器(甑)身、底、盖三者相合,扩展表一切会合。 会(会),《广韵》有三读,1)黄外切,匣母泰韵去声,今读 huì,为“会合、会同”等义。2)《广韵》古外切,见母泰韵去声,今读kuài,为“总计”义,《周礼·天官·职币》“岁终则会其出入”郑玄注“会,计也”。3)《集韵》古活切,见母末韵入声,今读kuò,用于“会撮”,指后颈的椎骨。第三音是人体专名,很少用到。第一音是常用义,无需多说。第二音,是为“会计”义独立于“会合”义而音变以示区别的。一、二读的韵调都是“泰韵去声”,只是声母有“匣—见”的“浊—清”之别。 “会稽”,本为山名,又名防山、茅山,在浙江绍兴东南。《史记·夏本纪》“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左传·哀公元年》“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禹)更名茅山曰会稽”。后为郡名,秦置会稽郡,辖今江苏东部及浙江西部地域。《汉书·严助传》“严助,会稽吴人”。“会稽”从“会计”得名,自然读音当与“会计”相同而读kuàijī。 为什么“会稽”有guìjī的读音呢?因为《广韵》“古外切”为见母,按正常的音变规则当变为今天的g声母,但大家都习惯读k声母,“g-k”发音部位相同,只是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汉语中古音发展到现代普通话和方言,发音部位相同的声母送气、不送气虽然规律性还是很强的,但因为太相近,混用、换用、方言与普通话取向不同等情况仍然不少见。且不说湘方言浊声母清化多与普通话相反,如:“谈、同”等浊音定母清化,普通话读送气t而湖南话读不送气d;“前、钱”等浊音从母清化,普通话读送气q而湖南话读不送气j,等等。普通话“彼”清音帮母当读不送气清声母b,有的人有的方言读送气清音p;普通话“堤”清音端母当读不送气清声母d,有的人有的方言读送气清音t;普通话“刽”清音见母当读不送气清声母g,有的人有的方言读送气清音k。“会稽”的“会”清音见母,依规律当读不送气清音g,而近现代都习惯读送气清音k。这可能是为了专用名词“会稽”与常用词“会计”相区别,会稽”之“会”读不送气清音g而“会计”之“会”读送气清音k;又因“会计”很常用且大家很熟悉,“会稽”本与“会计”同义,为图便利,干脆都读k。 总之,地名“会稽”本由“会计”来,清音见母本当读今不送气清音g,故“会稽”之“会”有guì一读,可能稍早。“会计”之“会”也为清音见母当读g,大约是为了区别于地名而读送气清音k,就有了通用今音kuài。后来为图方便,地名向常用词靠近,都读送气清音k,于是“会稽”之“会”也就读kuài了。但有人坚持原来合规律的读法而读g,认为guì是正读,也是可以的。至于韵母,kuài是uài,而guì全拼为guèi是uèi,主元音a、e的差别不大,应该也是有意的人为区分吧。 也就是说,“会稽”的“会”有guì(guèi)和kuài两读。一个稍早出,一个稍迟出而常用,都不算错。
以上就是会计的基本定义,告诉了大家会计的工作是什么。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计的“会”的读音是“kuai"而不是我们常用的”hui"呢?
那是因为”会“这个字本身就是一个多音字,它有“hui"和”kuai"这两个读音,代表了不同的意思。最早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会计的这个概念了。古人把“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把“会”与“计”两个字联起来,就成为总核算与零星核算的一个综合体了。也就是说在读”kuai"这个发音时,它所代表的意思就是一个总合的概念。
相传孔子也曾经做过会计这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职业都在慢慢消亡,但是会计却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只是简单的计数,总结发展到现在进行企业的财务分析、下一月度、季度、年度的财务预算。要想成为一名会计,可不只是单单的能分清会计的“会”的读音那么简单的,还需要取得从业资格证,并在以后的工作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