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财务成本管理讲义

feion1992024-07-24  1

- 1.【问题】当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润率时,增加借入资金,可以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为什么?   【解答】当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润率时,借入资金产生的息税前利润大于借入资金的利息,借入资金产生的息税前利润扣除利息之后还有剩余,剩余的部分导致税前利润增加,进一步导致税后净利润增加,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   2.【问题】请问为什么长期投资准备很快变为现金,对速动比率的影响会大于对流动比率的影响呢?   【解答】注意:所谓的影响指的是变化的幅度,是一个相对数,而不是绝对数。长期投资变为现金,导致速动资产和流动资产等额增加,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计算公式的分子增加额相同;但是:由于原来的分子不同,所以,增加的幅度不同,速动比率增加的幅度大于流动比率增加的幅度。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原来的流动比率为5/7,速动比率为4/7,则分子增加1之后,流动比率变为6/7,增加20%;速动比率变为5/7,增加25%。显然,速动比率增加的幅度大于流动比率增加的幅度。   3.【问题】在73页公式上面有一句话:在不改变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的情况下,限制资产增长的是权益的增长率。怎么理解?不是能借款吗?   【解答】在平衡增长的情况下,按照股东权益的增长比例增加借款,显然,借款的数量受权益的增长率限制。   4.【问题】股利的增长率怎么能是股价增长率呢??   【解答】 股价=股利/(R-g), 因为(R-g)是一个常量,不随股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股价与股利成正比,因此,股利的增长率=股价增长率   5.【问题】为什么说“相关系数=1,在等比例投资的情况下该组合的标准差等于两种证券各自标准差的简单算数平均数”?   【解答】这个结论很容易推导得出:假设A的标准差为a,B的标准差为b,因为AB的相关系数为1,所以,AB组合的标准差   =(×××a2+2××××a×b+×××b2)开方   =×(a+b)=(a+b)/2   =两种证券各自标准差的简单算数平均数   6.【问题】为什么说“如果相关系数=1,则两种证券组合报酬率的标准差一定等于两种证券报酬率的标准差的加权平均数”?   【解答】这个结论很容易推导得出:   假设A的标准差为a,B的标准差为b,A的投资比例为R,B的投资比例为F   则:AB组合的标准差   =(R×R××a2+2×R×F××a×b+F×F××b2)开方   =aR+bF   =两种证券报酬率的标准差的加权平均数   7.【问题】如何确定递延年金现值计算公式P=A[(P/A,i,n)-(P/A,i,s)]= A(P/A,i,n-s)×(P/S,i,s)中的期数n和s的数值?   【解答】   (一)首先讲一下n的数值的确定:   “n”的数值就是递延年金中最后一次收付距离第一年年初的间隔期数 。   举例如下:   (1)如果某一递延年金是从第4年起,每年年初发生,直至第8年年初为止,由于从第一年初到第八年初共计间隔7年,所以,n=7   (2)如果某一递延年金是从第4年起,每年年末发生,直至第8年年末为止,由于从第一年初到第八年年末共计间隔8年,所以,n=8   (二)下面介绍一下递延期间s的确定方法:   (1)首先搞清楚该递延年金的第一次收付发生在第几期末(假设为第W期末);   (2)然后根据(W-1)的数值即可确定递延期间s的数值;   在确定“该递延年金的第一次收付发生在第几期末”时,应该记住“上一期的期末就是下一期的期初”   下面举例说明:   (1)假如某递延年金为从第4年开始,每年年末支付A元,则由于第一次收付发生在第四年末,即第四期末,所以,递延期间为:4-1=3;   (2)假如某递延年金为从第4年开始,每年年初支付A元,则由于第一次收付发生在第四年初,即第三期末,所以,递延期间为:3-1=2;   8.【问题】如何根据(S/P,5%,5)=,计算(A/P,5%,5)的值?   【解答】 根据普通年金现值的计算公式、复利终值系数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复利现值系数的数学表达式,可知,(P/A,i,n)=[1-(P/S,i,n)]/i)=[1-1/(S/P,i,n)]/i   所以,(P/A,5%,5)=(1-1/)/5%=   (A/P,5%,5)=1/(P/A,5%,5)=   9.【问题】请问老师,例4中今年新加上(复利、按年计息)其价值是。如果没加这句话,债券价值是多少。谢谢老师。   【解答】 注意:教材104页第一段今年新增加了一段话:   “在计算债券价值时,除非特别指明,必要报酬率与票面利率采用相同的计息规则......”   所以,本题中如果没有这句话(即没有特殊说明),由于题中明确告诉了票面利率是按照单利计息,所以,应该按照单利折现的方法计算债券价值。答案为:   (1000+1000×12%×5)/(1+10%×5)   10.【问题】利息费用是是现金流出吗? 有一道题把它作为非付现费用处理,学生有些不解。难道它不是付现的费用吗?   【解答】您的题目答案不正确,注意:   (1)在计算投资项目的“营业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时,按照全投资假设的规定,根本不考虑利息,即不认为利息属于现金流出项目,又不认为利息属于非付现费用,即假设利息不存在;具体地说,在计算利润总额时,不扣除利息,在净利润的后面也不再加上利息; 固定资产筹建期间的资本化利息也不计入固定资产的原值,不增加固定资产的折旧,也不属于建期间的现金流量;   (2)计算“股东现金流量”时考虑利息,利息属于现金流出项目,具体地说,在计算利润总额时扣除利息,在净利润的后面不加上利息; 固定资产筹建期间的资本化利息计入固定资产的原值增加固定资产的折旧,属于建期间的现金流量;   11.【问题】某国有企业拟在明年年初改制为发起的股份有限公司。现在有净资产经评估为6000万元,折股比例为1。按计划需要总资产3亿元,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为30%。不考虑资本结构的要求,按公司法规定,至少要发行多少社会公众股?   答案为:×(25%/(1-25%))=(亿股),请老师解释一下。   【解答】 注意: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当公司股本总额不超过4亿元时(本题符合这个条件),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即社会公众股)的比例不得低于25%,即股份最低比例为25%;也就是说自筹资金的股份比例不得超过75%(即自筹资金股数占总股数的比例为75%);而根据题中的条件可知,自筹资金为亿股,所以,计划成立的公司股数总额的最低限额为:÷75%=(亿股),因此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数的最低额为:×25%=(亿股)   12. 【问题】请问老师表9-3中的股票市场价值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解答】 直接套用教材241页的公式就可以算出。   (5百万-2百万×10%)×(1-40%)/15%=(百万)   13. 【问题】在课本上的261的表格里有营业现金净流量-固定资产净值增加-折旧=实体现金流量,   固定资产净值增加+折旧是否就是资本支出?   【解答】正确的理解是:   (1)资本支出=购置长期资产的支出-无息长期负债增加额   (2)本题中不存在“无息长期负债”,因此,无息长期负债增加额=0,资本支出=购置长期资产的支出;   (3)本题中除了固定资产以外,没有购置其他的长期资产,所以,本题中,资本支出=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   (4)因为: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固定资产净值增加+折旧,所以,本题中,资本支出=固定资产净值增加+折旧

一、考场提示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成本中心的特点和考核指标;确定可控成本的原则;利润中心的特点;投资中心的特点与考核指标。   二、重点、难点学习   (一)确定可控成本的三原则   第一,假如某责任中心通过自行的行动能有效地影响一项成本的数额,那么该中心就要对这项成本负责。   第二,假如某责任中心有权决定是否使用某种资产或劳务,它就应对这些资产或劳务的成本负责。   第三,某管理人员虽然不直接决定某项成本,但是上级要求他参与有关事项,从而对该项成本的支出施加了重要影响,则他对该成本也要承担责任。   (二)评价投资中心业绩的指标,通常有以下三种选择:   1、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是部门的税前净利润除以该部门所拥有的资产额。其计算公式为:投资报酬率=税前利润/该部门拥有的资产额   投资报酬率是根据现有的会计资料计算的,比较客观,可用于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该指标的不足之处是,部门经理会放弃高于资金成本而低于目前部门投资报酬率的机会,或者减少现有的投资报酬率较低但高于资金成本的某些资产,使部门的业绩获得较好评价,但却伤害了企业整体的利益。   2、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是采用绝对数指标来实现利润与投资之间的联系。其计算公式为:剩余收益=部门利润-部门资产应计报酬=部门利润-部门资产×资金成本率   剩余收益指标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业绩评价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克服了由于使用比率来衡量部门业绩带来的次优化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好处是允许使用不同的风险调整资金成本。不足之处是,该指标是绝对数指标,不便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比较。   3、现金回收率   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是现金回收率。   现金回收率=营业现金流量/总资产   这个指标可以检验投资评估指标的实际执行结果,减少为争取投资而夸大项目获利水平的现象。   由于现金回收率是一个比率指标,也会引起部门经理投资决策的次优化,其情况与投资报酬率指标类似。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可以使用剩余现金流量指标来评价部门业绩。   剩余现金流量=营业现金净流入-部门资产×资金成本率   三、典型例题评析   1、只有在最终产品市场稳定的情况下,才适合采用变动成本加固定费转移价格作为企业两个部门(投资中心)之间的内部转移价格。()(2001年)   [答案]√   [解析]参见教材第602~603页。   2、某公司下设华东、华北、华南三个事业部,有关资料如下:   该公司规定的最低投资报酬率为25%   要求:   (1)计算各事业部应达到的最低资金周转率;   (2)计算各事业部应实现的最低销售收入;   (3)计算各事业部应获得的营业利润。   [答案](1)资金周转率:   华东:25%/15%=(次)   华北:25%/10%=(次)   华南:25%/20%=(次)   (2)最低销售收入:   华东:300×(万元)   华北:200×(万元)   华南:150×(万元)   (3)营业利润:   华东:300×25%=75(万元)   华北:200×25%=50(万元)   华南:150×25%=(万元)

考生要顺利通过财务成本管理的考试,首先要熟悉教材,从总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及其内容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知识网络。   《财务成管理》共十五章,可分为四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财务成本管理总论(第一章)   第二部分:财务管理(第二至九章)   第三部分:专题讲座(第十至十一章)     第四部分:成本管理(第十二至十五章)   (一)财务成本管理总论   主要阐述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为学习以后各章奠定理论基础。本章要求通过阅读和记忆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试题为选择题,判断题形式,考分分配在3分左右。   (二)财务管理   这一部分是本学科考试的重点所在,除了大量的客观题以外,主要的计算题和综合题都出自本部分。考分分配在80分左右,试题特点是灵活性大、综合性强、要求联系实际业务和会计的基础知识。考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定要深刻理解有关的概念、熟记有关的公式、认真研习教材的例题,并对照历年试题反复练习,做到融会贯通。本部分又可分为三个部分:   1、财务报表分析{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包括基本的财务比率和财务报表分析的应用。要求熟练掌握财务分析的比率、技巧和方法,并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变动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2、财务预测与计划(第三章)。主要包括财务预测、利润规划、财务预算和弹性预算。   3、财务管理的内容(第四章至第九章)。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投资管理、筹资管理和股利分配管理。这部分内容是财务管理的重点部分,因此,历年试题中的主要计算题和综合题都集中于这些章节。   (三)专题讲座   资本经营是现代企业财务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包括并购与控制、重整与清算。本部分一般为客观题,考分分配在7分左右。   (四)成本管理   包括成本计算的程序和方法、标准成本系统和业绩评价。本部分除了有一些客观题以外,有时会有计算题或综合题,考分分配为10分左右。下面将四大部分内容的题量和考分分布情况分析如下表:   四部分及章节   第一部分财务管理成本   第二部分财务管理   第三部分专题讲座   第四部分成本管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485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