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会计教材有错吗

feion1992024-07-24  1

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问题!首先要告诉你的是,书的公式是没有错误的,是你的理解进入一个“死胡同”了,当然从你写出的公式来看,书中是没有考虑相关税费的。其实,这部分内容并不难,公式也是没有用的,不要老是记那些公式,重在理解!公式你自己就可以推出来的。解析:我们从取得一项资产的入账价值说起吧!假定我们要取得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它的入账成本就是其实际支付的对价!我们来看这个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多少,付出本企业的资产8000,同时又收到450的补偿,说明了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就值8000-450=7550。从公式的推倒上来说吧!甲换出资产8000,并且收到了450的补偿,说明,乙的那项资产没有甲的贵,那么甲实际付出的对价就是8000-450=7550,也就是用了这样的对价取得了那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即: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收到的补价这不就是那个公式吗。那为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实际支付的对价就是7550。这没错的!如果你还理解不了,那就这样去理解吧,甲企业将其投资性房地产出售了,会得到8000,然后自己留下450,剩余8000-450=7550,取得了乙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你可以在其中假定一个出售环节,再假定一个购入环节,以上说明了,乙公司愿意用交易性金融资产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来换得一项新的资产,这就是具有商业实质的内涵所以,他们需要那么资产。所以说,具有商业实质的处理中会出现当期损益的瓿,正是这一原因!以上是站在甲企业的角度上看问题的。同理,站在乙企业的角度上看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取得投资性房地,他付出的对价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7500,但是还得支付450的补价,说明甲的资产价值高。所以就有: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这不一样吗?有一个重要的提示,正是因为是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换,所以就会出现不等价的交换,也就允许用公允价值的引入,允许确认交换中出现的当期损益,真正的体现了双方的“需要”,即双方的“愿意”,但是都必须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各自核算自己的入账价值。如果是不具有商业实质,那么自然就是等价交换了,那么双方的入账价值也就一定是相等的了。对于你最后一个问题:交换时所涉及的相关税费的问题,由于所交换的资产类型不同,所涉及到的税费也就不同,本问题中,涉及到营业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如果还有疑问,可通过“hi”继续向我提问!!!

教材确实有些问题两个规定在时间上不同,按说今年的教材应该已经修改了才对。网课里老师都是按175%讲的。建议你看看今年税法的教材,如果已经改了那么按175%就完全没问题。

纸质版教材出现了错误。已经在东奥官网勘误,在2022注会会计轻2中应付账款的增加也属于调增项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48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