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变了注会怎么考

feion1992024-07-24  0

1、选科目:对于第一次接触注会的考生来说,选择科目是一个比较纠结的问题,当然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一年报六科可谓是凤毛麟角,没有太大把握不建议这样报。建议报考3门左右来进行学习,在学习时间上完全足够的,也是大部分考生的选择。2、会计:该科目是注会考试的基础,难度比较大,主要通过去理解及做题加强理解思维,概念搞懂,明白教材说的含义加以笔记多练习多理解,一定要注意易错易混的考点。 3、税法:主要涉及到记忆和计算,对于主要的税种要熟练掌握,这是每年的必考点。 4、审计:难度和会计一般,一般情况对于教材很难理解,对于审计流程也都没有接触过,能看懂当然是好的,不过建议选择专业人士进行辅导,可以极大增加通过几率。 5、财管:主要是做题、复习、总结,在复习做题,加深对公式的理解,通过做题学一套自己的做题方法,可巩固自己对于财管的理解。 6、战略:难度一般,偏属记忆,通过学习记下重难点,加以理解记忆。 7、经济法:同样需要记忆加以运用,算是比较独立的科目,多结合案例来分析理解和记忆。 8、其实多说无益还是得多做和看书,不仅要制定计划还要严格执行,如果条件可以建议专业人士来帮助,可以说事半功倍,学习没有捷径,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 9、科目知识众多且较难理解,到这里要提醒考生这些不是我们要担心的,因为只要有充分的时间来备考,而且每年少报一点科目,只要在五年之内考过就行。10、考试需要先进行报名,且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门槛较低,学历方面具有大专及以上就可以报考,或者具有会计或者具有相关中级以上技术职称都可以报考。

距离2017年CPA考试不到90天,此番变化可能会对考试产生一定影响,广大考生应密切关注。新会计准则主要修改内容1将现行收入和建造合同两项准则纳入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现行收入准则和建造合同准则在某些情形下边界不够清晰,可能导致类似的交易采用不同的收入确认方法,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新收入准则要求采用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来规范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并且就“在某一时段内”还是“在某一时点”确认收入提供具体指引,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目前收入确认时点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2以控制权转移替代风险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标准现行收入准则要求区分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并且强调在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实务中有时难以判断。新收入准则打破商品和劳务的界限,要求企业在履行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企业的收入确认过程。3对于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会计处理提供更明确的指引现行收入准则对于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仅提供了非常有限的指引,具体体现在收入准则第十五条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有关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规定。这些规定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实务需要。新收入准则对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要求企业在合同开始日对合同进行评估,识别合同所包含的各单项履约义务,按照各单项履约义务所承诺商品(或服务)的单独售价的相对比例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进而在履行各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相应的收入,有助于解决此类合同的收入确认问题。4对于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给出了明确规定新收入准则对于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给出了明确规定。例如,区分总额和净额确认收入、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向客户授予知识产权许可、售后回购、无需退还的初始费等,这些规定将有助于更好的指导实务操作,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相关影响母子公司执行问题母公司执行本准则、但子公司尚未执行本准则的,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调整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母公司尚未执行本准则、而子公司已执行本准则的,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可以将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进行调整后合并,也可以将子公司按照本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直接合并,母公司将子公司按照本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直接合并的,应当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披露该事实,并且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会计政策及其他相关信息分别进行披露。企业对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比照上述原则进行处理,但不切实可行的除外。非货币资产交换问题企业以存货换取客户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按照本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其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执行程序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境内上市企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企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允许企业提前执行。

2017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考点之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的知识,欢迎阅读。

1.会计政策的含义

①会计政策的含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其中:

原则,是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适合于企业会计核算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原则:如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收入的确认条件等。

基础,是指为了将会计原则应用于交易或者事项而采用的基础,主要是计量基础: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计量或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减值中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等。

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规定采用或者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如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研发支出的处理方法;借款费用的处理方法等 .

②会计政策变更举例:

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开始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A.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B.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C.商业企业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杂费计入存货成本。(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D.一般借款费用符合条件时也可以资本化。(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③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举例:

A.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B.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2.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①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 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A.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各步计算获得:

a.根据新的会计政策重新计算受影响的前期交易或事项;

b.计算两种会计政策下的差异;

c.计算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是指对递延所得税影响,不涉及对应交所得税影响)

d.确定前期中每一期的税后差异;

e.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B.相关的账务处理:涉及损益的通过“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

C.调整报表相关项目

D.报表附注说明

②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47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