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风险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战略性:
全面风险管理主要运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站在战略层面和管理企业层面风险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价值所在。
2、全员化:
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所有员工参与的。
3、专业性:
要求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实施专业化管理
4、二重性:
商业使命在于:
(1)损失最小化管理;
(2)不确定性管理;
(3)绩效最优化管理
5、系统性:
全面风险管理必须有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确保所有的.风险都得到识别,而且所有的风险都得到管理。风险管理的新旧概念对比。
二、风险偏好是企业希望承受的风险范围,分析风险偏好要回管的问题是公司希望承担什么风险和承担多少风险。
风险承受度是指企业风险偏好的边界,分析风险承受度可以将其作为企业采取行动的预警指标,企业可以设置若干承受度指标,以显示不同的警示级别。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包括:
1、一个正在进行并贯穿整个企业的过程。
2、受到企业各个层次人员的影响。
3、战略制定时得到应用。
4、适用于各个级别和单位的企业,包括考虑风险组合。
5、识别能够影响企业及其风险管理的潜在事项。
6、能够对企业的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供合理保证。
7、致力于实现一个或多个单独但是类别相互重叠的目标。
四、风险管理总体目标。
1、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公司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确保内外部,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力报告。
3、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4、确保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保障经营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
5、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五、企业风险管理包括要素:
1、调整风险偏好和战略。
2、加强风险应对决策。
3、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
4、识别和管理多重和跨企业的风险。
5、抓住机遇。
注会绩效评价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依据规范的程序,对预算资金的投入、使用过程、产出与效果进行系统和客观的评价。绩效评价的结果应当按照规定作为改进管理和编制以后年度预算的依据。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图形等级法、交替排序法、配对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关键事件法、描述表格法、锚定评价法以及目标管理法。绩效评估的原则有:参与原则、客观性原则、易于操作原则、多个评估主体原则以及结果便于区分原则。对于企业而言,客观性原则、易于操作原则和结果便于区分原则是特别重要的原则,企业在选择绩效评估方法时可以依据这些原则进行比对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