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和CPA安全

feion1992024-07-24  0

大学生建议是先考acca,因为报考条件规定,cpa在校大学生是不可以报考的,而acca的报考条件相对宽松,在校大学生也可以报考,cpa难度也比acca要大,cpa对考生的基础情况有一定要求,更适合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报考,而acca的课程难度是循序渐进的,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可以报考。acca和cpa有哪些区别acca和cpa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体系不同CPA:专业阶段考试有六门科目以及综合阶段的一门综合,专业科目是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战略,这些科目的专业性都比较强,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财会知识。ACCA:考试共15门科目,要报考的有13门,内容涉及到财务呈报体系、审计体系、财务管理体系、法律体系和税收体系,知识体系则是呈阶梯状的,难度也是层层递进,新手也可以参与其中。2.定位不同CPA:考试的特点是选拔人才,旨在选拔人才,因此难度非常高,每年都是百万考生“过独木桥”,培养的是专业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属于技术型人才。ACCA:特点则是人才培养机制,ACCA并不会去刻意控制通过率,只要能力足够就可以通过,旨在培养复合型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而非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执业者。3.考核机制不同CPA:旨在选拔人才,国内每年注会通过率维持在10%左右,对于日益渐增的考生,通过率的变化其实并不大,对于考生来说,竞争是非常激烈的。ACCA:每年的全球平均通过率大概在40%-50%,平均每年的通过率也可以达到30%-40%,所以ACCA并没有设置通过率的标准线,更注重每个考生的实际水平。4.语言不同CPA是国内注会考试,自然用的是中文考试。ACCA是国际注册会计师,由于它是英国的财会证书,因此在全球施行统一标准,全部使用英文教学和答题。cpa和cca两本证书可以都要?这两个证书可以同时学习:1.学科知识相似:同时注册会计师,虽然在科目_设置上有所区别,但是核心的知识理念都是一样的,可以在学习中融会贯通。2.职业前景更好:cpa和cca同时含金量证书,考生两者都考下来,可以适应的工作环境更广,职场竞争力更强,有机会获得更高的薪酬。3.时间并不冲突:在上面的介绍中,可知cpa和cca的报名和考试时间并不冲突,小伙伴们时间利用的好的话,完全可以在同年报考这两种考试。4.有机会免试科目:考生在考取cpa证书之后,则可获得acca的免试机会,备考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2023年acca什么时候可以报名1、acca3月考季报名时间从2022年11月8日开始,常规报名日期截止到2023年1月30日,晚期报名日期截止到2023年2月6日。考试时间在2023年3月6日—3月10日,成绩公布时间为2023年4月17日。2、acca6月考季报名时间从2023年2月7日开始,常规报名日期截止到2023年5月1日,晚期报名日期截止到2023年5月8日。考试时间在6月5日至9日,考试成绩将于7月17日公布。3、acca9月季考报名时间从2023年5月9日开始,常规报名日期截止到2023年7月31日,晚期报名日期截止到2023年8月7日。考试时间在9月4日至9月8日,考试成绩将于2023年10月23日公布。4、acca12月季考报名时间从2023年8月8日开始,常规报名日期截止到2023年10月30日,晚期报名日期截止到2023年11月6日。考试时间在2023年12月4日-12月8日。

一、注册会计师证书

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是注册会计师的简称。注册会计师被认为是财会领域的第一黄金职业,薪酬待遇非常可观,但同样的考试难度也很高。

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司法考试)

国家司法考试称得上是中国司法行业从业者的入职门槛 ,难度极大,被誉为中国第一考,每年通过率大约10%,据说记忆量超过人类极限。

三、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

CCA是特许公认会计师,在我国也俗称为国际注册会计师,知名度仅次于CPA,以全英文考试、科目众多、难度较大、含金量高等的特点

四、中级会计职称证书

中级会计职称是会计职称的一种,会计职称分为会计初级职称、会计中级职称、会计高级职称。

五、特许金融分析师证书

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也称“注册金融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一直被视为金融投资界的MBA。

六、中国精算师证书

精算师是国外年薪过百万、国内月薪上万元的职业,被称为“金领中的金领”。

七、执业医师证书

执业医师资格证是判断医师是否具有从医资质的最主要标准,没有获得执业师资格证的所谓“医师”属于“非法行医”行为。

八、一级建造师证书

一级建造师,属于建工行业的执业资格,是担任大型工程项目经理的前提条件。

九、FRM(金融风险管理师)

FRM在金融圈的上升势头就和CMA在会计圈的势头一样,近两年在我国深受行业的重视,全球报考人数以每年38%左右的速度在增长。

十、消防工程师证书

1,评估密码系统安全性主要有三种方法:(1)无条件安全性这种评价方法考虑的是假定攻击者拥有无限的计算资源,但仍然无法破译该密码系统。(2)计算安全性这种方法是指使用目前最好的方法攻破它所需要的计算远远超出攻击者的计算资源水平,则可以定义这个密码体制是安全的。(3)可证明安全性这种方法是将密码系统的安全性归结为某个经过深入研究的数学难题(如大整数素因子分解、计算离散对数等),数学难题被证明求解困难。这种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它只说明了这个密码方法的安全性与某个困难问题相关,没有完全证明问题本身的安全性,并给出它们的等价性证明。2,实际安全性对于实际应用中的密码系统而言,由于至少存在一种破译方法,即强力攻击法,因此都不能满足无条件安全性,只提供计算安全性。密码系统要达到实际安全性,就要满足以下准则:(1)破译该密码系统的实际计算量(包括计算时间或费用)十分巨大,以致于在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2)破译该密码系统所需要的计算时间超过被加密信息有用的生命周期。例如,战争中发起战斗攻击的作战命令只需要在战斗打响前需要保密;重要新闻消息在公开报道前需要保密的时间往往也只有几个小时。(3)破译该密码系统的费用超过被加密信息本身的价值。如果一个密码系统能够满足以上准则之一,就可以认为是满足实际安全性的。3,可证明安全性 可证明安全性体系的三大要素在可证明安全体系中,有三大要素:安全模型,安全性定义和困难性问题。安全模型分为安全目标和敌手能力。安全目标描述了安全模型要达到什么程度的安全,例如,对于加密算法的不可区分性(Indistinguishablity 简称 IND)、对于签名算法的存在性不可伪造(Existable Unforgeble 简称 EU)等。其中不可区分性(IND)也称为语义安全(Semantic scurity),其定义如下。敌手即使获得了密文,也不能得到其对应明文的任何信息,哪怕是 1bit 的信息。其形式化的表示方法为:已知 m0,m1以及 Cb=Enc(pk,mb),其中 m0是 m0或 m1中的任意一个,即 Cb是 m0、m1其中之一的密文,敌手无法有效判断加密过程中 b 到底是 0 还是 1。 安全性定义刻画敌手的能力,主要有四类,选择明文攻击(Chosen Plaintext Attacke 简称 CPA)、选择密文攻击(Chosen Ciphertext Attack 简称 CCA)、惟密文攻击(Ciphertext-Only Attack)、已知明文攻击(Known Plaintext Attack)。常用的刻画敌手能力是前面两类,选择明文攻击(CPA)是指由敌手选择明文并且可以得到对应的密文。选择密文攻击(CCA)是指敌手不仅可以选择明文获得密文,还能选择有限次的密文,获得对应的明文。CCA比 CPA 描述敌手的能力更强。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安全性定义。CPA 安全。我们把选择明文攻击(CPA)描述成一个游戏以方便我们更好的理解。首先声明一点,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在选择明文攻击的前提下攻破系统的不可区分性(Indistinguishablity),所以下面简称这个游戏为 IND-CPA。其次,还要定义两个角色挑战者 C 和敌手 A。挑战者(challenger)的任务相当裁判,主持游戏并且对敌手的行为进行反馈。敌手顾名思义,就是去攻击当前系统,而且对于这个游戏来说是采用选择明文攻击的方法进行攻击。游戏的描述如下: A. 初始化:挑战者 C 创建 IND-CPA 系统,并且将公钥发送给敌手 A。 B. 敌手 A 选择两个长度相同的明文 m0,m1发送给挑战者 C。挑战者 C 随机选择 b∈{0,1},并将 mb加密记作 cb,然后将密文cb发送给敌手 A。C. 敌手 A 猜测挑战者 C 上一步进行加密的明文是 m0还是 m1,并且将猜测结果输出,输出结果记为 b‘。若 b‘=b,那么敌手攻击成功。敌手攻击的优势可以定义为如下函数:  其中 w 是加密方案密钥的长度。因为随机猜测就有 1/2 的概率赢得 IND-CPA 游戏。所以才是敌手经过努力得到的优势。如果对任何多项式时间的敌手 A,存在一个可忽略的优势σ,使得 那么就称这个加密算法在选择明文攻击下具有不可区分性,或者称为 IND-CPA 安全。  困难问题有了安全模型和安全性定义,通常使用规约到困难问题的方法来进行安全性证明。密码学中常用的困难问题有离散对数困难问题(discrete logarithm problem,简称 DLP)、CDH 问题(Computational Diffie-Hellman) 、DDH 问题(Decisional Diffie-Hellman)以及 BDH 问题(Bilinear Diffie-Hellman)。  可证明安全性理论有了前面叙述了安全模型,安全性定义,困难性问题,可证有了前面叙述了安全模型,安全性定义,困难性问题,可证明安全体系也变得可行。可证明安全性是指利用“规约”的方法,将攻击密码算法或安全协议的方法规约到一个攻击困难问题上。首先确定加密体制的安全目标,如签名体制的安全目标是签名的不可伪造性(Existable Unforgeble),加密体制的安全目标是信息的不可区分性(Indistinguishablity)。然后根据安全性定义确定敌手的能力构建一个安全性模型。规约是复杂性理论中的概念, 一个问题P1规约到问题P2是指,已知解决问题 P1的算法 M1,我们能构造另一算法 M2,M2可以以 M1作为子程序,用来解决问题 P2。将规约的方法应用在密码算法或安全协议的安全性证明上,例如,可以将敌手对密码算法或安全协议(P1)的攻击规约到一些已经得到深入研究的困难问题(P2)。即若敌手能够对算法或协议发起有效的攻击,就可以利用敌手构建一个算法来攻破困难问题,然而困难问题是已经被证明无法攻破的,这样就出现矛盾。根据反证法,敌手可以攻破算法或协议假设不成立,证明完毕。一般来说,为了证明方案 1 的安全性,我们可以将方案 1 规约到方案 2,即如果敌手 A 可以攻破方案 1,那么敌手 B 同样也可以攻击方案 2,而方案 2 已经被证明是安全的,或者是一个难题。证明过程通过一个思维游戏来描述。首先,挑战者创建方案2,B 表示方案 2 中的敌手,A 表示方案 1 中的敌手。B 为了攻破方案 2,利用 A 作为子程序来攻击方案 1。B 想要利用 A,就需要对 A 进行训练,所以 B 模拟了 A 的挑战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43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