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过cpa证书人的感受

feion1992024-07-24  0

我参加了两次CPA考试,教训是深刻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机会,后悔莫及。   一、我先回忆一下这两年参加的各项考试情况如下:   记得2005年第一次参加CPA考试,不知深浅,一次报了四门,同时,又参加了会计专业专本套考的高自考几次考试:   1、元月份报考了高自考三门(信息技术概论、高等数学(二)、毛泽东思想概论),全部通过。   2、四月份报考了高自考二门(中级财务会计、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通过了一门中级财务会计。   3、七月份报考了高自考一门(审计学),当次通过。   4、九月份报考了注会考试四门(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审计未参考,其余几门,一门都未通过。   5、十月份报考了高自考二门(会计制度设计、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只通过一门会计制度设计。   由于报考高自考的课程大都一次顺利通过,没估计到CPA考试的难度,2005年一门未过,也是情理之中。   考虑到2005年考试结果,2006年CPA考试只报考了三门,继续参加了会计专业高自考,同时参加了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职称、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职称考试。   1、元月报考了高自考一门(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应用),经过两次考试失败的课程终于此次通过,至此会计专业高自考专本科课程理论考试全部通过。   2、五月报考了会计专业中级职称考试,已全部通过规定科目的考试。   3、九月报考了注会考试三门(会计、税法、经济法),成绩未出来,通过的希望渺茫。   4、十月报考了统计专业中级职称考试,成绩未出来,但考试感觉良好,有希望通过。   二、2006年注会考试的经验和教训。   由于2005年注会考试的失利,虽然汲取了上年的教训,比上年少报了一门,并且,只看了会计、税法两门书,从备考角度看,以下的教训是深刻:   1、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   五月份考完会计专业中级职称,6月至9月考试前,三个多月的时间,全靠用业余时间,有时单位出差,业余时间都没有时间学习,影响了知识的复习。   2、重点未把握好。   考试前,我曾分析到,由于新会计制度的衔接,投资业务不是重点内容,那么《会计》科目2006年考查现金流量表及合并会计报表两项内容的可能性较大,可是考前没有抽出精力去复习几遍,而在2006年考试的这两项内容都考了大题,估计这方面失分较多。   3、主攻策略不对头。   2006年备考,由于时间有限,满认为《会计》科目掌握程度,要比《税法》课程掌握得要好一些,复习的时候,把《税法》科目作为重点,放松了《会计》课程的复习,按正常情况下,这种复习方法也是对,但考前没有联系到2005年的考情分析,2005年《税法》科目考得相对其他几门来说容易些,而对2006年《税法》科目难度和题量估计不足,精力多用了,也不一定能通过。果不其然,2006年《税法》科目难度和题量都较大,跨章节的计算题和综合题综合运用考查得较多,这方面也是我失分较多的原因。   4、考试机遇抓住不好。   《会计》科目与《税法》科目恰恰相反,2005年考得较难,题量也大,2006年反而题量和难度有所降低,可是,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与我擦肩而过,如果按考前想到的把现金流量表和合并会计报表的内容复习好的话,我想2006年的注会考试,肯定不会是交白卷。   5、考前三周内放松了复习。   这段时间,放松了基本知识的温习,怎觉得离考试太近,复习哪门课程时间都不够,几乎没有多少去看书,也很少做练习题,天天关心网上报道、串讲、备考指南,总想图机取巧,实际上没有多大帮助,自已没有掌握的,还是没有掌握。因此,光听信网上的,到头来是丢了芝麻,也丢了西瓜。   6、报考的三门之中,不该放弃《经济法》。   从2006年《经济法》科目的考试来看,我只在考前,看了一两遍教材,平常没有对教材没有系统复习,可是考前在看书时候,预料到的重点内容,考试的时候,全部都考到了,只是自已记得不深刻,失分较多,如平常多看教材,多背背重点,《经济法》的考试也不是这个样子。   三、2007年备考的方向。   根据以上分析,2007年注会考试的备考策略是:   1、继续报考《会计》、《税法》、《经济法》。   主要考虑是,经过两年失败的教训,积累了一些经验,知识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不能半途而废。   2、继续主攻《税法》科目。   根据2006年《税法》科目考试难度和题量,如不出意料,2007年度《税法》科目考试难度和题量应比2006年有所降低,肯定不会提高,在这个程度上把握备考重点。   3、确保充足的复习时间。   复习备考,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是不行的。只有时间保证了,才有可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和考试重点。   4、多做主观题,做到多练心中有本。   从两年注会考试来看,主观题的分值较高,本人失分较多的是主观题,能不能通过注会考试的关键也是主观题能否多得分。因此2007年的注会考试,我的复习重点是主观题,多做多练,熟能生巧。   5、不能存侥幸心理。   注会考试是实力的教量,只有学好扎实的知识,才能有希望通过,没有学好扎实的知识,就肯定不能通过。因此,在2007年备考时,不能存侥幸心理,要仔细研读大纲,通读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点,特别要抓住各科的重点内容和自已的薄弱环节,做到有的放矢,普遍提高,重点攻关,争取在2007年有一个新的突破。

有cpa只是你通过了考试,关键是你的实际能力就情商是否够

考到cpa六年多了,工作上做到了财务经理,生活上在杭州买了房定居,有余钱做点小生意。

相关论述:

作为普通人,我对现在的生活已经满足了。我很喜欢杭州这个城市,很奇怪的是北方人都爱往南方跑。我老家是在北方一个十八线小城市,从小就向往江南水乡。

大学时候第一次来杭州旅行,立刻就爱上了这个城市,暗暗在心里发誓毕业之后一定要来这里发展。没想到现在我已经能够在这座城市从容地生活了,这真是大学时的我想都不敢想的,因为我的条件真的很一般。

谈学校,普通一本出来的,不是天之骄子,拖了人均985的后腿。我大学时候特别天真,大四忙着考研,考研没考上,校招又不顺利。

建议还在大学,准备考研的会计同学,可以多准备一条路,不要一根筋,比如找实习,花点时间看看考证的书。哪怕以后后悔了,没考上,也能靠这些经验找个过得去的工作。很多大公司,四大事务所都是明确要求要考cpa的。

谈起点,我当时因为实习经验少,校招很不顺利,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出纳,真正从基础做起。大学课堂上学的知识其实不是很深,还特别容易忘,所以真正工作起来很是有点吃力的。当时我除了和师傅多学习实务上的操作,另一个学习的地方就是复习cpa的教材上。

谈出身,父母都是勤恳老实的国企员工,母亲还经历了下岗潮,一直靠摆地摊,做零工来给家里补贴一些家用。

因为父母做事太守本分,从来没有想过做生意,我家的生活水平落了周围人一大截。我从小自尊心极强,性格叛逆,思维跳跃,和我父母的做事风格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父母的人生。

我妈对我很满意,总把我挂在嘴上和她的小姐妹炫耀。当那些忧心忡忡的阿姨们要我妈给点建议时,我妈总会让他们孩子去考个cpa,她固执地认为是cpa让我的工作生活有大起色的。

我考这个证的时候是人生的低谷时期,那时候一个刚毕业的女孩子,拿着刚够生活的微弱工资,整天窝在南方的小出租房里复习考试。我妈总劝我回北方家里,找份编制工作安稳过日子,不要遭那个罪,年轻气盛的我当然不愿意。

那段时间我还有点封闭自己,最怕接到爸妈的电话,因为一接到电话就是否定我,老是把他们那一套安在我身上,所以我总是说不到两句话就用准备考证呢,复习没时间聊等等借口给挂了。

我妈回忆我那段时间总有种苦尽甘来的感慨,其实我知道他们表面是想我回家进体制,其实是舍不得我离家那么远。

我妈总和我爸哭,舍不得女儿那么小就一个人在外打拼。后来我不断跳槽,进事务所,真的是忙得没时间和他们打电话,好不容易视频一次,我总是憔悴缺觉的样子。我妈说那时候只有谈到考这个cpa我才话多起来,每次过了几门都是我们全家最开心的时候。

一次考过三门的那年,是我最累的一年。在内资所的活儿并不轻松,回家我还要铆足了劲儿冲三门专业,年轻时候也迷茫过,怀疑过,现在回想起来只想说一切真的都是最好的安排。触底才能反弹,否极才能泰来。

考到了cpa后,我很顺利地进了四大,人生逐渐明朗起来了。四大在我那时候是一个响亮的招牌,以前的老同学,好朋友,同事听到我进了四大都为我开心。

一本出来的小学弟小学妹们,如果你想进四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实习经历差不多的情况下,人家当然会选更高学历的,这时候你就要用加分项来获得关注,考cpa就是一个亮眼的加分项。不仅四大,对于任何一个大公司,cpa都是一个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学历缺陷的加分项。

四大为我提供了小所不能提供的一个足够大,足够高的平台,让我在短短的两年内锻炼了系统的业务能力,接触到了各行各业,能够大方向把握整个市场行情,拓宽了我的眼界,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财富。

有人和我说工作几年了,依然觉得自己业务能力不全面,现在公司职能都很细分,担心自己以后被淘汰。我就建议年轻时去事务所待一待,能够接触到很全面的业务,项目能力是最重要的。

我爸妈听到我进了一直想进的四大所也为我高兴,虽然啥也不懂,但就觉得贼厉害。在四大做审计就是年审期间忙,淡季的时候很多同事都请考试假考cpa,因为我考过了嘛,就经常请个小长假回家陪父母,有时候也带他们出国玩。

可能是我妈太久没看到我了吧,听到我考到cpa这个证后,突然进了一个大公司,现在还空出时间金钱来陪他们到处玩,就觉得我这个cpa考得真好啊~哈哈,她是没看到我年审期间忙的惨样。

不过我自己知道考到这个cpa确实给我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帮助,让我有了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豁然开朗。因为我是从小所出来的,或多或少对自己都有点不自信,在工作上得到的锻炼也是有限的。

但是考到cpa后我觉得我的财务知识体系更加全面了,我很擅长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然后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备考的时候我不断用我手上的活儿来给复习的理论做旁证,这非常有助于理解,最后知识点复习牢固了,工作中成长也飞快。

马哲里讲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时就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好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着促进作用。这就科学地解释了我考cpa和我实际工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有位同事,企业做了几年带着注会过来,起初总是“背锅”,她算是认为这很好考的人之一。很自然的,一般来说企业的注会和事务所的注会是两个概念。于是,大致的评价是业务能力弱于考试能力。人家也很委屈啊,之前没接触过审计嘛,考完注会还是错了嘛,你就当我什么都不懂....于是对持证来说,注册会计师很容易被带上标签,同行的眼中也容易被带上标签。所以共识便是,四大八大,大家看的都是经验,证书只是保底通行证,业务能力与考试能力两码事。就好比,像我一样的学渣,要是哪天过了注会,你敢请我吗?我自己都得被自己吓尿。只说注会这东西的话,不包含非执业注会,我觉得只有有签字权的注会,才能称得上注会吧。对在财务领域的考试,我现在觉得领军人才厉害,高级职称也挺厉害。都是越来越年轻化,部门里有同事二十多岁也在考领军人才了,也说明注会在现在来说稍显弱化。喔,注会持证是有补贴的,很低,只够改善一下伙食。之前听一位实习生说,他女朋友实习在的某事务所,说是把证书放在那儿每月就有一万多,不清楚真的有不有这等好事,不太敢相信。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40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