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注会考试时间与2021年相比并未提前,与2021年大体相当。2022年注会考试时间是8月26至28日,各科目具体考试时间如下:
注会考试时间-专业阶段:
2022年8月27日(星期六)
08:30-11:00审计
08:30-11:00财务成本管理(第一场)
13:00-15:30财务成本管理(第二场)
17:00-19:00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2022年8月28日(星期日)
08:30-11:30会计(第二场)
13:00-15:00税法(第二场)
17:00-19:00经济法(第二场)
注会考试时间-综合阶段:
2022年8月27日(星期六)
8:30-12:00职业能力综合测试(试卷一)
14:00-17:30职业能力综合测试(试卷二)注册会计师
注会考试难度系数是怎样的?
难度系数代表试题难度,是衡量考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取值在0-1之间,越接近于1,试题难度越低。就职业资格考试来说,整体试卷难度以中等为宜,试题难度系数在之间为好,低于则题目偏难,高于则题目偏易。
cpa一年报考三科如何搭配科目?
2022年cpa一年报考三科,2年考过cpa专业阶段的6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选择这种报考搭配方案的考生,至少本身应该就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或者平时能抽出比较多的时间进行备考复习。以下是具体的科目搭配方案:
第1年报考:会计+审计+税法
会计和审计、会计和税法都是关联性比较强的科目,学好会计是考生备考审计、税法的知识基础;备考审计、税法的同时可以加深对会计学科的理解,作为会计学科备考的知识的补充和延伸。
第2年报考:财管+战略+经济法
如果前一年顺利通过会计、审计、税法三个科目,那么第二年的备考压力就会小很多。战略和经济法都是难度系数相对较低的科目,大家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拿下财管这个侧重理解和计算的科目。
更多关于注册会计师(CPA)考试的问题,可以进入高顿教育网站咨询()。
众所周知,202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已经确定提前至8月底进行,与往年相比,今年注会足足提前了2个月考试,那么意味着考生备考时间也会有所提前,下面深空网整理出了今年注会考试相关重要时间节点,方便大家制定学习计划。1. 教材出版时间:3月-4月上旬教材出版时间预测为3月-4月上旬公布,最晚不会超过4月15日。相信有很多同学都在等着注会21年新教材,因为只有教材到手,才能知道今年具体的变动。有这么多同学翘首以盼,也许注会教材出版时间还会进一步提前。2. 准考证打印:8月9日-8月24日左右准考证打印是CPA考试隐形的一道门槛,因为打印时间往往只有15天,每年都有一些同学遗忘打印而无缘考试。根据往年时间的分析,预测2021年提前版的准考证打印时间大约在8月9日-24日左右。3. 应届生学历认证:8月15日左右由于考试提前,应届生学历认证的时间可能将在考前的十几天中才举行,时间也是非常紧张的。如果是正常毕业的大学生,通常来说学历认证完成在学信网自动认证,到了时间去检查即可。但如果发现认证失败,只有及时联系当地注协才能解决,因此应届生一定要注意了。4. 成绩公布时间:10月中下旬-11月考试时间的提前肯定会提早成绩公布时间,像往年一样年末等成绩的情况肯定不会出现了。按照中注协的批卷速度计算,成绩会在10月中下旬到11月结束之前公布。确定时间会在3月的报名简章中公开。5. 考试复核时间:成绩发布后5-10个工作日考试成绩发布后,5-10个工作日内能够进行成绩复核。即使注会考试时间提前,成绩发布时间也会提前,但是复核时间大概率是不会变化的,很有可能还是在成绩发布后5-10个工作日举行。
根据中注协发布的通告,202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已提前至8月份进行,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也是让不少考生感到“惊讶”,那么考生们接下来要该怎么做?注意事项有哪些?我们来看看吧。一、提前了解教材注会考试的提前,也意味着考生的备考时间大大缩短,对此考生应该更早的开展CPA备考工作,为接下来的考试做好准备。虽说CPA新教材尚未上市,大家应该参考注会教材内容了解相应的知识点,先把教材看一遍, 即使遇到难点疑点也不必过于纠结,标记下来以后再深入研究。二、结合课程深入学习单凭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上班族考生还是应届毕业生也好,建议大家都应该报名网络课程,跟着老师的指导去理解、深入学习,你会发现学习的进度、学习效率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注会通过率。三、做题巩固通过教材和网课课程的深入理解后,考生们必须要通过做题的形式强化巩固,只看教材、听课不做题是无法得到提高的。做题方面,建议大家以历年考试真题、模拟题为主,清晰知道历年的出题方向,掌握命题规律,对于接下来的考试都非常有帮助。四、注意劳逸结合每天坚持去学习注会内容,难免会感到枯燥、情绪低落、疲惫等情况,当出现类似问题,考生应该立即停下手头工作,采取户外活动、听音乐等方式让自己好好放松,平时一定要确保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学习效率才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