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审计抽样方法

feion1992024-07-24  0

您好,选取样本的方法:(1)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①对总体项目进行编号,建立总体中的项目与表中数字的一一对应关系。②确定连续选取随机数的方法(2)系统选样: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是指按照相同的间隔从审计对象总体中等距离地选取样本的一种选样方法。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选取的每个样本项目实施适合具体目的的(比如控制测试目标)的审计程序。

选取样本在选取样本项目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使总体中的所有抽样单元均有被选取的机会。不管使用统计抽样或非统计抽样方法,所有的审计抽样均要求注册会计师选取的样本对总体来讲具有代表性。 1.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又称随机数选样。使用随机数选样需以总体中的每一项目都有不同的编号为前提。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如电子表格程序、随机数码生成程序、通用审计软件程序等计算机程序产生的随机数,也可以使用随机数表获得所需的随机数。 (1)对总体项目进行编号,建立总体中的项目与表中数字的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编号可利用总体项目中原有的某些编号,如凭证号、支票号、发票号等等。在没有事先编号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需按一定的方法进行编号。 所需使用的随机数的位数一般由总体项目数或编号位数决定。如前例中可采用4位随机数表,也可以使用5位随机数表的前4位数字或后4位数字。 (2)确定连续选取随机数的方法。即从随机数表中选择一个随机起点和一个选号路线,随机起点和选号路线可以任意选择,但一经选定就不得改变。如从表10-5(教材原文是12-2,错误,修改过来) 随机数选样不仅使总体中每个抽样单元被选取的概率相等,而且使相同数量的抽样单元组成的每种组合被选取的概率相等。这种方法在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中均适用。由于统计抽样要求注册会计师能够计量实际样本被选取的概率,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统计抽样。 2.系统选样。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是指按照相同的间隔从审计对象总体中等距离地选取样本的一种选样方法。采用系统选样法,首先要计算选样间距,确定选样起点,然后再根据间距顺序地选取样本。选样间距的计算公式如下: 选样间距=总体规模÷样本规模 例如,如果销售发票的总体范围是652~3151,设定的样本量是125,那么选样间距为20[(3152-652)÷125]。注册会计师必须从0到19中选取一个随机数作为抽样起点。如果随机选择的数码是9,那么第一个样本项目是发票号码为661(652+9)的那一张,其余的124个项目是681(661+20),701(681+20)……依此类推直至第3141号。 系统选样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使用方便,比其他选样方法节省时间,并可用于无限总体。此外,使用这种方法时,对总体中的项目不需要编号,注册会计师只要简单数出每一个间距即可。但是,使用系统选样方法要求总体必须是随机排列的,否则容易发生较大的偏差,造成非随机的、不具代表性的样本。 为克服系统选样法的这一缺点,可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增加随机起点的个数;二是在确定选样方法之前对总体特征的分布进行观察。如发现总体特征的分布呈随机分布,则采用系统选样法;否则,可考虑使用其他选样方法。 系统选样可以在非统计抽样中使用,在总体随机分布时也可适用于统计抽样。 3.随意选样。随意选样也叫任意选样,是指注册会计师不带任何偏见地选取样本,即注册会计师不考虑样本项目的性质、大小、外观、位置或其他特征而选取总体项目。随意选样的主要缺点在于很难完全无偏见地选取样本项目,即这种方法难以彻底排除注册会计师的个人偏好对选取样本的影响,因而很可能使样本失去代表性。 随机数选样和系统选样属于随机基础选样方法,即对总体的所有项目按随机规则选取样本,因而可以在统计抽样中使用,当然也可以在非统计抽样中使用。 随意选样虽然也可以选出代表性样本,但它属于非随机基础选样方法,因而不能在统计抽样中使用,只能在非统计抽样中使用。 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选取的每个项目,实施适合于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对选取的样本项目实施审计程序旨在发现并记录样本中存在的误差。 如果选取的项目不适合实施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通常使用替代项目。 如果因凭证缺失等原因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对所选取的项目实施已设计的审计程序,且不能针对该项目实施适当的替代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通常考虑将该项目视作误差。 注册会计师通常对每一样本项目实施适合于特定审计目标的审计程序。有时,注册会计师可能无法对选取的抽样单元实施计划的审计程序(如由于原始单据丢失等原因)。注册会计师对未检查项目的处理取决于未检查项目对评价样本结果的影响。如果注册会计师对样本结果的评价不会因为未检查项目可能存在错报而改变,就不需对这些项目进行检查。 如果未检查项目可能存在的错报会导致该类交易或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就要考虑实施替代程序,为形成结论提供充分的证据。

本章的重点为: (1)审计抽样,包括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样本设计、样本选取、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样本结果 评价; (2)控制测试中抽样技术的运用,主要是三种抽样方法的具体运用; (3)实质性程序中抽样技术的运用,主要是两种抽样方法的具体运用。 &&本章难点& 抽样结果的评价、五种抽样方法的具体运用。 &本章重点内容总结& §1 审计抽样概述 在设计审计程序时,CPA应当确定选取测试项目的适当方法。选取测试项目旨在帮助CPA确定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审计程序的范围是指实施审计程序的数量,包括抽取的样本量,对某项控制活动的观察次数等。 CPA可以使用的方法有三种: (1)选取全部项目; (2)选取特定项目; (3)审计抽样。 §2审计抽样 一、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一)抽样风险 1.抽样风险是指CPA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样本中包含的金额错报或对设定控制的偏差,可能不能代表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总体中存在的错报或控制偏差。 2.抽样风险的类型。抽样风险分为下列两种类型: (1)在实施控制测试时,CPA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或在实施细节测试时,CPA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此类风险影响审计的效果,并可能导致CPA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2)在实施控制测试时,CPA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或在实施细节测试时,CPA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此类风险影响审计的效率。 也就是说,无论在控制测试中还是在细节测试中,抽样风险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影响审计效果的抽样风险,另一类是影响审计效率的抽样风险。但在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中,这两类抽样风险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在实施控制测试时,CPA要关注的两类抽样风险是信赖过度风险和信赖不足风险。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过度风险与审计的效果有关。如果CPA评估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从而导致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偏低,CPA可能不适当地减少从实质性程序中获取的证据,因此审计的有效性下降。对于CPA而言,信赖过度风险更容易导致CPA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因而更应予以关注。相反,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不足风险与审计的效率有关。当CPA评估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时,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偏高。为了弥 补CPA根据评估的控制有效性而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高水平,CPA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实质性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效率可能降低。 在实施细节测试时,CPA也要关注两类抽样风险: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误受风险是指CPA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如果账面金额实际上存在重大错报而CPA认为其没有存在重大错报,CPA通常会停止对该账面金额继续进行测试,并根据样本结果得出账面金额无重大错报的结论。与信赖过度风险类似,误受风险影响审计效果,容易导致CPA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因此CPA更应予以关注。误拒风险是指CPA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与信赖不足风险类似,误拒风险影响审计效率。如果账面金额不存在重大错报而CPA认为其存在重大错报,CPA会扩大细节测试的范围,并考虑获取其他审计证据,最终CPA会得出恰当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效率可能降低。 (二)非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CPA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非抽样风险包括审计风险中不是由抽样所导致的所有风险。CPA即使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所有项目实施某种审计程序,也可能仍未能发现重大错报或控制失效。 ’ CPA采用不适当的审计程序,或者误解审计证据而没有发现误差等,均可能导致非抽样风险。 二、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在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使用审计抽样时,CPA可以使用统计抽样方法,也可以使用非统计抽样方法。 (一)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的概念 统计抽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 (1)随机选取样本; (2)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包括计量抽样风险。 (二)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方法的选择 1.根据具体情况并运用职业判断。CPA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并运用职业判断,确定使用统计抽样或非统计抽样方法,以最有效率地获取审计证据。例如,在控制测试中,与仅仅对偏差的发生进行定量分析相比,对偏差的性质和原因进行定性分析通常更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非统计抽样可能更为适当。 2.CPA在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方法之间进行选择时主要考虑成本效益。 三、样本设计 (一)基本要求 在设计审计样本时,CPA应当考虑审计程序的目标和抽样总体的属性。换言之,CPA首先应考虑拟实现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目标和总体的特点确定能够地实现该目标的审计程序组合,以及如何在实施审计程序时运用审计抽样。 (二)总体 1.界定抽样总体。在实施抽样之前,CPA必须仔细定义总体,确定抽样总体的范围。总体可以包括: (1)构成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所有项目; (2)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 2.总体应具备的特征。CPA应当确保总体的适当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说,CPA所定义的总体应具备下列两个特征: (1)适当性。 (2)完整性。CPA应当从总体项目内容和涉及时间等方面确定总体的完整性。 (三)分层 1.分层的概念 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CPA应当考虑分层。分层是指将一个总体划分为多个子总体的过程,每个子总体由一组具有相同特征(通常为货币金额)的抽样单元组成。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CPA可以考虑将总体分为若干个离散的具有识别特征的子总体(层),以提高审计效率。CPA应当仔细界定子总体,以使每一抽样单元只能属于一个层。 2.细节测试中的运用 (四)样本规模 1.概念。样本规模是指从总体中选取样本项目的数量。在确定样本规模时,CPA应当考虑能否将抽样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2.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 3.确定样本规模 四、样本选取 (一)基本要求 (二)基本方法 选取样本的基本方法,包括使用随机数表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系统选样和随意选样。 五、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 (一)对实施审计程序的总体要求 (二)使用替代项目 (三)使用替代程序 六、样本结果评价 CPA在对样本实施必要的审计后,需要对抽样结果进行评价。其具体程序和内容是: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形成审计结论。 (一)分析样本误差 CPA应当考虑样本的结果、已识别的所有误差的性质和原因及其对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的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对样本结果的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一样重要。 (二)推断总体误差 在实施控制测试时,由于样本的误差率就是整个总体的推断误差率,CPA无需推断总体误差率。 (三)形成审计结论 、 CPA应当评价样本结果,以确定对总体相关特征的评估是否得到证实或需要修正。 1.控制测试。在实施控制测试时,如果样本的误差率超出预期,CPA应当修正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或获取进一步审计证据以支持初始评估结果。 2.细节测试。在实施细节测试时,如果样本的误差额超出预期,除非有进一步的证据证明不存在重大错报,CPA应当认为所测试的交易或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报。 §3 控制测试中抽样技术的运用 一、抽样的基本概念在控制测试中的具体表现 审计抽样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在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在控制测试中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如下: 1.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 2.可容忍偏差率。 3.预计总体偏差率。预计总体误差在控制测试中就是指预计总体偏差率。 二、控制测试中常用的抽样方法 实施控制测试时,CPA可能使用统计抽样方法,也可能使用非统计抽样方法。在统计抽样中通常使用的抽样方法有三种:固定样本量抽样、停一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固定样本量抽样的步骤:①设计样本,包括确定测试目标、定义总体、定义提样单元、定义偏差、定义测试期间;②确定样本规模,包括考虑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运用数学模型确定样本规模;③选取样本和实施审计程序;④评价样本结果,包括计算总体偏差率、考虑抽样风险、考虑偏差的性质和原因。 采用停一走抽样,一般要进行以下三个步骤:①确定可容忍误差和风险水平;②确定初始样本量;③进行停一走抽样决策。 §4 实质性程序中抽样技术的运用 一、抽样的基本概念在实质性程序中的具体表现 1.适用范围。在实质性程序中,审计抽样只能在实施细节测试时使用。 2.可接受的抽样风险。细节测试中的抽样风险分为两类: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在细节测试中,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主要是误受风险,有时也包括误拒风险。在细节测试中使用非统计抽样方法时,CPA主要关注误受风险。 3.可容忍错报。可容忍错报与CPA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有关。某账户的可容忍错报实际上就是该账户的重要性水平。对特定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型而言,当误受风险一定时,如果CPA确定的可容忍错报降低,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需的样本规模就增加。 4.预计总体错报。在控制测试中,预计总体误差是指预计总体偏差率。在细节测试中,预计总体误差是指预计总体错报额。预计总体误差越大,可容忍误差也应当越大。 二、实质性程序中常用的抽样方法 (一)变量抽样法 变量抽样主要包括三种具体的方法:均值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和比率估计抽样。每种方法推断总体错报的方法各不相同。 1.均值估计抽样。均值估计抽样是指通过抽样审查确定样本的平均值,再根据样本平均值推断总体的平均值和总值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 2.差额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平均差额来估计总体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平均差额,然后再以这个平均差额乘以总体规模,从而求出总体的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差额(即总体错报)的一种方法。 3.比率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是指以样本的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之间的比率关系来估计总体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之间的比率关系,然后再以这个比率去乘总体的账面金额,从而求出估计的总体实际金额的一种抽样方法。 (二)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使用PPS抽样时,如果样本中没有发现错报,推断的总体错报就是零。如果样本中发现了错报,CPA应计算推断的总体错报。当使用系统选样时,推断的总体错报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选取的大于或等于选样间距的项目中已发现的实际错报,第二部分是根据其余小于选样间距的被选取项目中发现的错报所推断的错报。其计算方法是:用每个被选取项目的错报比例乘以选样间距,得出各层的推断错报;然后将各乘积加总,得出小于选样间距的被选取项目的推断错报总额。其中错报比例是指项目错报金额占账面金额的比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金额之和,就是PPS抽样中推断的总体错报。具体的计算方法参见教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38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