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是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每年改动幅度较大的科目,注重考察考生对税法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那么《税法》这个科目重点内容有哪些?做题技巧是什么?《税法》的重点内容税法的重点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等章节。1、增值税、所得税增值税、所得税学习难度较大、考试所占分值较大,综合题常常涉及到这部分内容。所以可以适当多分配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加深理解。这一部分内容即使每一年都会发生变化,但是背后的基本原理不会有大的改动。2、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国际税收这一部分内容相比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难度有所下降,但是也需要大家重点学习,前期相对花多点时间学习这几个税种,可以减轻后期学习的压力。3、剩余的章节安排在学习完重点章节的后面,这部分内容一般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税法如何刷题?经典考题要多练。刷题,首先是多做题,做好题,尤其是一些反复命题的经典考点,一定要多加练习,掌握做题方法。在做题的过程中多总结,发现学习的盲点,总结易错考点等,这样才能巩固学过的知识点,通过做题提升做题速度,锻炼题感。第二,一定要亲自动手做题。很多考生平时刷题的方式是只看题,没有自己动手去练,这样其实效果不大,动手去做,才能达到刷题的目的。《税法》一定多练习,多做题,培养做题的思路。第三,一定要重视错题。平时做题时整理一个错题本。之后再针对错题训练,查漏补缺。第四,做题之外还要回归教材。除了刷题以外,我们还要回归教材,因为要掌握教材里面的基础知识框架,基础知识的根基打稳了,再配合刷完习题,才能真正做到查漏补缺。
《税法》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重点考察考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简答(分析)题、计算(分析)题,重点考察考生的基本应用能力;综合题、案例分析题,重点考察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税法》考试题型
1、选择题,重点考察考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2、简答(分析)题、计算(分析)题,重点考察考生的基本应用能力。
3、综合题、案例分析题,重点考察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税法》主要考试内容
1.税法与税制相关的基本原理;
2.现行各税种的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地点和税收优惠等相关规定;
3.不同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税种及应纳税额计算;
4.个人取得各种收入涉及的税种判断、应纳税额计算及纳税管理事宜的有关规定;
5.同一经营活动涉及多税种的相互关系和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6.企业或个人申报主要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准确填列;
7.企业或个人涉税风险的判断,税收政策变动对纳税人的潜在影响及可能的税收筹划建议;
8.一般的国际交易相关税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9.纳税人税收遵从、税务机关服务意识、企业纳税事项、税务机关征税管理等与税法执行相关法规及判断;
10.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职业道德守则,包括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概念、为政府和纳税人服务的职业道德。
税法科目题型及分值
单选题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多选题16小题,每小题分,共24分;计算回答题4小题共20分,其中一道小题可以用中文或英文解答,如使用英文解答,须全部使用英文,答题正确的,增加5分,计算题最高得分为25分;综合题2小题共30分。
税法考试特点
税法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并且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计算能力。税法内容考查内容比较全面,既考核考生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又对考生的理解和运用提出要求。所以需要考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全面掌握知识点,把握重要知识点。
税法备考建议
1、重视基础学习
考试命题的知识点非常琐碎和细节,考生在备考时务必要打牢基础,有了扎实的基础,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熟练掌握并运用。近年来《税法》客观题计算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剩下的客观题基本上都是对基础性知识点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一定要重视基础,在复习备考时要注重专业基础的积累,夯实基础。
2、关注税种之间的关联
教材是按税种编写的,考试考察的是税种之间各知识点的异同,如视同销售,增值税里有视同销售,消费税也有,企业所得税也有,视同销售在不同税种里的规定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考试时很容易在不同税种里组合考查。
3、注重实务操作
围绕大纲和教材进行备考,注意实务操作,对于在财税领域一线工作的考生,是具备一定的实务经验,在复习备考时会发现教材表述和实务操作存在着一定差异,考生需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考试答题时应该按照涉税法律、法规、规章、文件的要求执行,不要按照实务中的一些“土办法”或“政策执行差异”来解答。
4、保证做题数量和速度
注意税法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保证课后习题的数量和速度,税法科目有它自身的特点,在学习时要注意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税法考试2个小时的答题时间是比较紧张的,如果平时答题速度就比较慢,进入考场紧张感、焦虑感提升,加剧了答题速度放缓,出现来不及答题的情形,所以备考过程中做试题时,要注意模拟考场进行答题,提高答题速度。
[经典例题] [例题·单选题]x公司2007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借方余额为66万元(均为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对所得税的影响),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2008年初适用所得税税率改为25%。正保公司预计会持续盈利,各年能够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2008年末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6 000万元,计税基础为6 600万元,2008年确认因销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的预计负债100万元,年末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计税基础为0。则正保公司2008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为借方余额( )万元。 B. 126 C. 198 [例题答案] 【答案】D 【解析】关于本题有两种解题思路:一种是按照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一种是直接按照期末余额计算。 第一种: 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本题中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以2008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借方余额: 66-66/33%×(33%-25%)+(6 600-6 000-66/33%)×25%+100×25%=50+400×25%+25=175(万元); 第二种: 2008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借方余额=[(6 600-6 000)+100)]×25%=175(万元)。 从上面两种计算方法看,第二种比较简单,其实计算的道理很简单。在学基础会计时,有一个公式就是: 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然后将这个公式灵活运用,计算所得税是很简单的。 [例题总结与延伸] 如果计算的是递延所得税的发生额,比照下面的解析掌握: 一般情况下计算递延所得税发生额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根据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计算发生额;另一种是根据本期税率的变动额和该项资产或负债产生的暂时性差异的发生额确定。 比如:06年末甲公司购入一项固定资产,其原值是100万元,按照5年计提折旧,没有净残值。税法上按照4年计提折旧,也无净残值。所得税税率是33%。 计算固定资产在07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账面价值是:100-100/5=80(万元) 计税基础是:100-100/4=75(万元) 这时,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的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即递延所得税负债=5×33%=(万元) 在计算08年的递延所得税的时候,应该是:(假设这里的所得税税率是25%) 账面价值为:100-100/5×2=60(万元) 计税基础是:100-100/4×2=50(万元) 这时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1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0×25%=(万元),这计算的是期末递延所得税的余额。本期发生是:-=(万元) 另一种计算方法是:调整所得税税率变动的影响:%×(33%-25%)=(万元),本期应该计提的折旧产生的差异是100/4-100/5=5(万元),所以5×25%=(万元),所以本期总的发生额是:-=(万元) 因为本题条件比较全,可以适用这两种方法,但是有些题目可能只适用其中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