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证书含金量高,就业前景也十分广阔。根据报考CPA条件来看,大学应届毕业生是可以考注会的。那么,究竟难度如何呢?该如何克服?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大学生考注册会计师难吗?怎么做?第一,学业与备考发生冲突,很难平衡很多大学生备考注册会计师时,都会遇到学业与备考冲突的问题。刚上大一、大二,学校课程多,专业课需花一定时间掌握。可又想备考CPA,这时候两者之间很难平衡,时间及计划安排上很难兼顾。建议大家可以这么做:当我们上了大三、大四,专业课较少,可利用的时间就多了。特别是大四阶段,基本没什么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心思放在备考注册会计师考试上了!根据个人实际,做好学习计划的安排,形成自律、主动学习的习惯。第二,注会考试科目多,单科通过率低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较多,6+1模式让人望而却步。从近些年考情来看,单科通过率也不高,在25%左右。考试内容涉及范围广,想要将知识学懂确实有一定难度。建议大家可以这么做:如果你是大三、大四学生,建议可以先备考1/2科,到了应届毕业那年,一次通过3/4科。只要你按时完成相关任务安排,做好查缺补漏,问题不大。当然,学习高效、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直接报考6科。如果你是应届生,选择毕业那一年报考,建议选择两科。当你确定了目标,平时复习及时跟上,多点努力,通过就变容易了!第三,考试周期长,连续5年内通过专业科目考试才能参加综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每年只举行一次。根据中注协规定,我们只有在连续的5年内通过专业科目考试,才能接着报考综合考试。如果基础好的考生,预计最短时间也需2年考过CPA;如果基础差,花上3——4年考过注会现象也是很常见的。就备考时间而言,至少需要6——8个月。这样来看,想要成功拿到一个注册会计师证书,考试周期相当长。建议大家可以这么做:既然考试周期那么长,在校大学生相比上班族备考相对有时间优势。大三、大四备考的时候,注重基础要打扎实,每个科目内容,都要认真将知识点梳理清楚,方法适当调整。把握好备考过程,你才能快人一步!平时注重学习思路,用对的方法学,收获得就越多,通过的机会就更大!大学生考注册会计师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只要我们不退缩,保持自信,加上你的努力,你就一定可以的!看了以上内容,你知道如何克服注册会计师备考路上的困难了吗?
CPA大学期间不可以考。
CPA考试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申请获得资格,因此在大学期间完成相关的课程学习和考试准备只是建立起一定的基础,并不能取代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此外,具体的考试内容和要求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法规进行了解和掌握。
CPA考试内容:
CPA考试分为四科,包括审计与确认、财务会计与报告、税法以及成本会计与管理确认。具体内容如下:
1、审计与确认:审计与确认科目主要考察候考人对于审计职能、审计过程、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审计证据等理论和实务知识的掌握,并且该科目着重考查候考人在审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2、财务会计与报告:财务会计与报告科目主要考察对于财务报表的编制、识别和计量等知识、技能和理解力,包括会计准则、企业财务报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方面。
3、 税法:税法科目主要考察税务法规、税法规定、税务筹划、个人所得税、法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知识和理解。
4、成本会计与管理确认:成本会计与管理确认科目主要考察成本会计、成本管理、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等知识和理解。
大学生可以考cpa。
相关解释:
但大学生只有应届毕业生可以考cpa。中注协规定,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以及大学应届生均可报考cpa。
cpa考试科目:
cpa要考《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会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税法》六门科目,cpa考试划分为专业阶段考试和综合阶段考试。考生在通过专业阶段考试的全部科目后,才能参加综合阶段考试。
专业阶段考试报名人员可以同时报考6个科目,也可以选择报考部分科目。综合阶段考试科目:《职业能力综合测试(试卷一)》《职业能力综合测试(试卷二)》。难度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公司战略与经营管理》。
cpa备考攻略:
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考试时间为两天,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各4小时,共计8小时。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时间,尤其是考试前的几个月,要合理规划时间和进度,分配好每天的学习任务和时间。
2、熟悉考试大纲和题型,多做模拟题。
认真阅读考试大纲,熟悉考试内容和题型。根据考试大纲,制定备考计划和复习重点。模拟题是考生备考的必修课,多做模拟题可以帮助考生熟悉考试题型,掌握考试技巧,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3、深入理解会计原理和会计实务。
会计原理和会计实务是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重点,考生需要深入理解会计原理和会计实务,才能在考试中运用自如,做到游刃有余。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考试技巧的培养,比如如何快速准确地做题,如何合理分配答题时间,如何掌握题目的重点和难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