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考注会怎么选择科目

feion1992024-07-24  3

中注协规定注会考试一年只有一次,一次可以报考1-6个科目。因为每个考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备考时间都各不相同,所以考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报考,那么在2022的注会报考中,不同的考生该如何选择考试科目?2022注会报名时如何选择科目?1、上班族需要权衡家庭和工作,考试的准备时间相对紧张,他们可以一次选择2-3个科目进行报名。2、应届毕业生和全职考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考试,他们可以一次选择3-4门科目来报名参加考试。3、如果是会计或会计行业的专业人士,可以尝试一次申请5-6门课程。注会考试科目的搭配建议1、两科联报:会计+税法,会计+审计,财管+战略。2、三科联报:会计+税法+审计,会计+税法+经济法,财管+战略+经济法。3、四科联报:会计+税法+审计+经济法,会计+税法+经济法+战略。4、五科联报:会计+税法+审计+经济法+战略。2022注册会计的考试科目注册会计师考试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两个阶段,专业阶段考试共有6科,分别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综合阶段考试共有2科,分别为:《职业能力综合测试(试卷一)》、《职业能力综合测试(试卷二)》。注册会计考试的备考建议1、注意学习方式。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考生应该注意方法和途径。尤其是在基础阶段,最重要的是掌握基本知识点,了解基本概念和测试点在考试大纲中的范围。2、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考生在备考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并根据学习计划逐步实施,最好把计划时间段再仔细划分。考生还应该清楚地知道每个时间段将达到什么标准,若没有完成任务,也可以设置一些小的惩罚来保持,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计划。3、温故而知新。尽管注册会计师考试有很多考点,覆盖范围很广,但重要的知识点仍然是那些多年来在考试中总是占据很大分数的知识点。因此,建议考生借助辅导书或优质网络课程帮助自己理解,准确把握注册会计考试各科目的重点和难点,分析考试命题规律,深入理解初级会计职称教材,这样就可以在考试中更容易地处理这些问题。

第一次考注会,如果备考时间比较充足,基础也比较好可以选择会计、审计、经济法;如果对自己不是特别有信心,可以降低难度,选择较为简单的经济法再搭配难度适中的税法。考试科目搭配的原则考试科目的搭配要注意难易搭配,还要注意科目间是否有关联,能否促进学习。会计、审计难度较大,其次是财务成本管理,税法难度一般,公司风险与战略价值和经济法比较容易。会计和审计有联系,会计和税法有联系,财务成本管理和公司风险与战略价值有联系,经济法和税法有联系,财务成本管理和审计也有联系。科目搭配建议1、会计+税法会计和税法关联度很大,如会计中的所得税章节,基本上是税法里面的内容,两者搭配的效果是相辅相成。2、财管+战略财管和战略联系十分紧密,战略中涉及到财管的计算,且较为简单,财管则偏重于理解计算,理解掌握便不容易忘记。3、会计+经济法会计偏重于理解计算,经济法偏重于理解记忆,计算与理解记忆结合,搭配合理。4、会计+财管+战略采取两难一易的搭配,财管和战略联系紧密,且会计能为财管的学习打基础。5、财管+战略+经济法采取一难两易的搭配,财管和战略联系紧密,知识点部分重合、相互联系,加上一门较简单的经济法,可以提高考试通过率。6、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采取两难两易的搭配,会计、审计、税法三科联系紧密,会计的学习为审计打基础,提高学习效率。加上难度稍低的经济法,理解和记忆结合,搭配合理。

CPA报考门槛较低,只要符合专科或以上学历即可报名,因此每年都吸引了很多非专业类的考生来报考。那么对于这类零基础的考生,报考科目方面要该如何选择?我们来看看吧。零基础考生如何报考CPA?一年两科搭配方案建议1:会计+税法理由:会计及税法这两科考试内容联系紧密,学习时相辅相成,同时也可以节约备考时间。建议2:审计+经济法理由:选择将审计及经济法放在一起考,主要原因是可以缓解考生的备考压力。审计难度较大,须有一定的会计基础。而经济法相对简单,容易拿下。一年三科报考方案建议1:会计+税法+审计理由:选择会计、税法及审计一起备考,主要是考虑三者之间的联系度。会计、税法两门考试相互联系;会计和审计也有着紧密联系。这样一来,学习的时候,对知识更能融会贯通,并且提高效率。建议2:会计+财管+战略理由:财管及战略科目的考试内容有一定关联度,且战略这一科并不难。学习会计也正是在为财管打基础。选择这三科一起报考,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通过率。零基础报考注会,一定要做好学习计划对于零基础报考注会的考生而言,学习计划的制定尤其重要。关乎着能否顺利通关。因为只有明确的计划及方向,备考的时候才更有动力,更有目标!才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快速达到个人目标!建议考生制定注会学习计划的时候,要考虑个人实际知识水平及可用时间这两个因素,并且合理分配个人时间,目标更要明确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37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