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利息调整

feion1992024-07-24  5

[知识点理解与总结]   1、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其包含的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将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将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在进行分拆时,应当先对负债成份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确定负债成份的初始确认金额,再按发行价格总额扣除负债成份初始确认金额后的金额作为权益成份的初始确认金额。   2、这里需要注意一下如果发生了相关税费的,需要在权益成分和负债成本之间进行分摊,思路如下:   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发行价格-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   负债成份分摊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   权益成份分摊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权益成分的公允价值/(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   借:银行存款(发行价格-交易费用)     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倒挤)     贷: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权益成份-分摊的交易费用)   负债成份应分摊的交易费用实际上是计入了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调整)中。     分摊交易费用后,对于发行方来说,自己承担的实际利率是高于市场的实际利率的。那么这个时候需要计算包含了相关税费的债券的实际利率,比如债券负债成分公允价值为900万,分摊的交易费用为20万,那么这里对于发行方来说,债券的公允价值其实就变成了880万了,因为发行方实际是支出了费用的,相当于是收到的发行收入减少为880了,那么应该按照新的公允价值880来计算实际利率。也就是说,当发生了交易费用后的实际利率和市场上的实际利率是不一致的。   3、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处理的难点是在发生转股时,转股数的计算问题。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疑惑:究竟是按照面值来转换股票还是按照账面价值来转换股票。一般来说应该是按照账面价值来转换股票,按照既定的转换价格,再按照以后市场的发展来形成新的债券的公允价值,然后按照公允价值来转换。当然如果市场是看好的,发行方可能顾及到自己的利益,可能会规定就按照面值和固定的价格转换,就是不太想让投资者享受到市场向上的收益,那么投资者转换为股票的机率就更大,这对于发行方来说是有好处的。   作为考生来说,按照什么来转换并不重要,只要按照题目要求来做就可以了,所以没有必要焦虑究竟是按照什么来转换。

[知识点理解与总结]   1.贷款的计量:   (1)初始计量:   借:贷款——本金(贷款合同规定的本金金额)       ——利息调整(差额,或贷记)     贷:吸收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实际支付的金额)   (2)后续计量:   1)确认贷款利息收入:   借:应收利息(合同本金×合同利率)     贷: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贷款——利息调整(差额,或借记)   【注】合同利率与实际利率差异较小的,也可以采用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   2)收到贷款利息:   借:吸收存款/存放中央款项/存放同业     贷:应收利息   3)资产负债表日,确认贷款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贷款损失准备   同时:   借:贷款——已减值     贷:贷款——本金         ——利息调整(或借记)     应收利息(若存在应收未收利息时)   4)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为基础确认利息收入:   借:贷款损失准备     贷: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注】此时应将“合同本金×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利息进行表外登记,不需要确认。   借:存放同业等(减值后收到的本金或利息)     贷:贷款——已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摊余成本-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贷:贷款损失准备   【注】后续计提减值时不需要再将本金与利息调整转入“贷款——已减值”,因为在第一期减值时已经做过处理了。   5)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呆账予以转销:   借:贷款损失准备     贷:贷款——已减值   同时,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转销表外登记的应收未收利息,减少表外“应收未收利息”科目金额。   6)已确认并转销的贷款以后又收回的:   借:贷款——已减值(原转销的已减值贷款余额)     贷:贷款损失准备   借:吸收存款/存放同业等(实际收到的金额)     贷:贷款——已减值       资产减值损失(差额,或借记)   2.对于应收款项,一般企业对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债权,通常应按从购货方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企业收回或处置应收款项时,应将取得的价款与该应收款项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类的金融资产,与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其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不是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金融资产,并且不像持有至到期投资那样在出售或重分类方面受到较多限制。   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问题,对于贷款来说在确认减值的时候应收未收的利息是要记入到减值前的摊余成本中的,这个处理区别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的处理。金融企业出于谨慎性考虑,考虑到应收未收的利息的风险,所以将应收未收的利息作为计提减值前的摊余成本的一部分,这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处理不同。   4.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   这是比较基础的内容,有的学友可能印象不是很深,在这里归纳一下:   1)计提坏帐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2)发生坏账损失: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3)收回已转销的坏账:   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或合并为:   借:银行存款     贷:坏账准备   4)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   借: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niukebaodian.com/kuaiji/366288